贵州地学先驱陈占喜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贵州省地质学会)
陈履安
(贵州地质研究院、贵州地质学会)
陈展熙先生是我国最早接受现代地学教育的学者之一。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他应该是贵州省第一个接受过系统的现代地学教育的人,为中国现代地学知识的应用和传播做出了诸多贡献。但由于其一生漂泊流浪,有关其活动的信息较为零散,而地方志中对其生平的记载多以回忆和传说为主,并不准确。笔者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做了一些考证后,将陈展曦先生的部分生平事迹介绍给读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与陈展曦先生有过接触或掌握相关信息的读者,纠正本文中的谬误,并给我相关信息,提供线索和帮助。
陈展曦,本名祖恩,人称展曦。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平远府北门大水沟(今贵州织金县)人。65,438+00岁,能写诗。65,438+02岁,考中光绪科技大学(今贵州大方县)吴佳(65,438+0894),秀才。当时,他被誉为神童。在桂山学院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被贵州省政府批准吃货。1904年(陈佳),经礼部批准入史静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908毕业。1910年(耿旭),与中国著名学者、胡明甫、周人、胡适、竺可桢、郭先贤、钱等一起,,获得第二批耿式留学生,就读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获得博士学位。
陈展曦先生于1917(丁思)回国。历任湖南益阳板溪锑矿工程师(1918)、山东中兴煤矿(现淄博煤矿)煤炭工程师、河北唐山矿务局技术工程师(1923)、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教授(65438)。、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教授、厦大教授(1926)、江西萍乡矿务局教授(1927)、铁道部教授(1928)、焦作煤矿教授、烟筒山铁矿教授(1929 ~ 6544)石景山铁矿郑经、贵州省建设厅厅长(1935 ~ 65438+))、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抗战时期迁至贵州省平遥县)(1939 ~ 1944)、贵州大学教授(1946 ~ 1953)、昆明工学院教授(1954 ~ 6554)何于1956退休定居贵阳。1958年去世,享年76岁。
陈展熙先生非常热爱诗歌,经常拿着他的诗给朋友们讲,包括诗集《白宇集》和论述《大学补缺》。
詹展熙先生长期工作在教矿一线,科技著述不多。已知的只有两本书:《岩石的遗传分类》和《磁性沉积物深度的计算》。后者发表在《美国采矿与冶金工程师学会》(美国采矿与冶金工程师学会会刊)1940左右(具体问题待查)。
陈展曦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曾参与中国科学社的创建。受国内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6月1914日,任红娟、杨全(兴佛)等9名留美学生在美国纽约伊色加镇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成立时,其实是一本科学杂志。它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用股份作为出版科学的资本,把科学杂志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股东有权享受盈余."最初将以每股65,438+00美元的价格发售40股,其中20股由发起人承担,其余20股出售。没想到,中国科学社成立后,在留美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要求入股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创始人的计划。到1915年7月,中国科学社股东76人,认购106股。如果全部缴足,股本可达1060美元,为2。6倍于预期。其中,发起人任红娟、杨权认购额最高,各3股,其他7名发起人各2股。对这两所学校作出鉴定的还有季大雄、邹、陈展曦、钱、陈庆尧、等。18人,他们和发起人一起成为中国科学社初创期的中坚力量。虽然用G-money在美国留学是公费,生活费也比较充裕,但是$ 10 ~ 30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必须省吃俭用。例如,赵元任曾说,中国科学社成立时间不长,有些人试图通过攒钱来支持它。有一段时间,他营养不良。还有一次,他和同学董振聪(J. C. S. Tung)发起了一场经济餐比赛,不久两人都感冒病倒了。留学生认可的股份大多分两三次支付,陈展熙先生认可的20美元的两个股份分三次支付。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10月25日改组为纯学术社,以“发展中国科学”为宏伟目标,于5438+0918年6月迁回中国。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17从美国回来后,陈展曦先生一直活跃在科技的舞台上。曾在多所大学教授地学课程,参与过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中国地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开创性工作。
1921年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校长竺可桢主张成立新的地理系,也招收学生任教。新地理系增设地质学、气象学等新课程,加强自然科学教学,培养多名“以考察全国地形、气候、民族、动植物、矿产为己任”的地质学家。这个部门包括地理、气象、地质和矿产。开设的课程有:地学通论、气象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气候、矿物学、地形测量、地图学、历史地质学、地质调查。所有地理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上述课程。为此,竺可桢聘请了曾、徐伟满、陈展曦、徐远模等专家教授学生各种新课程。该系培养了许多地理、气象、地质方面的专家,如胡焕庸、张其昀、王勇、向达、袁建起、吕炯、朱炳海等。1930地质系独立成立。在此之前和之后,教授们包括(普通岩石学、高级岩石学和土壤地质学教授)、孙、(构造地质学和地形测量教授)、郑厚怀(普通矿物学和经济地质学教授)、曾、陈占喜、徐伟满和徐远模。
1927年5月,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第90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玉英(即李石曾)、张人杰(即张静江)为筹备委员。7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大学(后更名为教育部)组织条例》。第七条规定,研究院设中央研究院。10,大学成立;5438年6月+065438年+10月,蔡元培院长聘请王季同、、许渊默、竺可桢、陈展熙、曾昭伦、郭仁源、胡等30多位学者,组成民国大学中央研究院筹备会议及各专门委员会。165438+10月20日,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大学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其职责为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并指导、协助、联络、奖励全国科学研究事业。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研究院院长,大学教育行政部主任杨全兼任研究院书记。决定成立四个研究机构:理化工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天文台。翁文浩、李四光、朱家骅、陈占喜、李记、徐远谟等被推测为地质研究所的筹备人员。
1933年3月,以翁、竺可桢、为发起人,邀请40位地球科学家为发起人,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陈展曦出席了学会第一届年会及其期间举行的社会事务会议。只有翁、竺可桢、蔡元明、魏润山、刘艺谋、苗、刘恩兰、朱廷虎、陈展曦、朱、邓启东、方虎、张其昀等13人出席社务会,所以陈展曦应该是发起人之一。
1937中的“七七事变”。17年7月,侵华日军占领交大唐山理工学院校园。几经周折,学校师生于6月28日1939到达贵州省平岳县(今福泉县)。贵州省政府责令平岳县做好交大唐山理工学院搬迁至平岳的安排。平岳县政府把文庙里的县中学腾出来作为教室和办公室,把老考场里的县小学腾出来作为学生宿舍,还租了一些民房,稍微修缮一下,用作教授和家属的宿舍。后来在福泉山上建了一个简易图书馆,开了大大小小两个游乐场。1939年3月,原教师罗、吴镜湖、黄守恒、顾、李、朱泰新、林炳贤、许、范之伦、邵、罗和、、杨耀干等20余位教授陆续到校。茅以升院长聘请何杰、陈茂康、陈占喜教授。1941年7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与北平交大铁道管理学院在平岳合并,称为交大贵州分校。1944 65438+2月桂香沦陷,平岳告急,1945 65438+10月学校迁渝。在平岳复课期间,交大培养了许多有专长、素质高的学生,毕业后逐渐成为国家栋梁。其中,佘、林炳南、肖基梅、许、谭静宜、陈能宽、庄之瑜当选为学部委员、院士;建筑、勘察、设计大师有:佘、胡惠权;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是:陈能宽、葛长春。
陈展曦先生是一位爱国爱民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一个非常有爱心和骨气的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同时代的一批有识之士一起为祖国摆脱积贫积弱而努力。他非常同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却鄙视甚至唾骂压迫穷人的有钱有势的人。
陈展熙先生与竺可桢、翁、、(星佛)、杨铨、(尧生)、郭探贤、刘福若、、卢锦娥、茅以升、吴等当时著名学者保持着友好关系。特别是,它与冰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冰之是中国生物学研究的先驱,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陈展曦先生和冰之先生曾在东南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他们经常以诗作答。《白宇集》中的许多诗歌都是为冰之作的。
1929年期间,著名的农业教育家、棉花育种家、造林先驱,在一次探访后去世。陈展曦先生和简伯驹先生写诗悼念;
冀北争天,东海救天。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异地也知道了。作为北京的客人,我会忘记我的想法;聚会期间多说话,走不了多久。千年之业,一代之师;为家族荣誉悲伤,为朋友悲伤。不仅去卧室门口哭,还有陈豪的诗;尤其是怜明德之后,桂林八枝枯。
陈展熹先生在史静大学堂学习时,师从中国现代诗人陈艳(石屹)学习诗歌,多年后仍保持密切联系。1926年,他用《陈石的两个教训》这首诗向老师倾诉:
又拜我在南海的老师,七十人英俊潇洒;富国计划忘记过去,余波美好而震撼。传经,饶心,落笔自昌黎打山;半百学子昂首问,天地间斯文是谁?
华岳三丰石有裂纹,一看就真诚;不知道秦川眼中的四度,就像陈漫的两情。
陈占喜先生在他的许多诗歌中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他的国家和人民,如闻武汉起义,欢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的客人,安源萍乡总工会开幕,哀悼开滦被活埋的矿工,以及2010年2月8日抚顺煤矿3000名矿工遇难的四首哀悼诗。其中三篇录于末,读者可从中窥见王先生的心路历程。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欢迎歌(1914):
长河浪卷走鱼龙,南岭云横青天;只有我这个黄种人能早日关心皇上,我这个好国家就世世代代有了。周代礼乐,汉唐激烈,古邦辉煌。
连城攻借其石,古鼎留香;巨大的浸泡和欧美水的汇集,震撼的是坟墓的光芒。中国文物归耿,拜我少年,与我鞭长莫及。
大同亚华,催人奋进,两雄一白一黄;黄白一握手,众生皆往华胥乡。师生朋友们庆祝这个晚上,和平的世界将首先被鞭打。
安源萍乡总工会开通(1927):
红旗从云端升起,金音动;万人胜会,八尺建高台。滚字过峡,雷鸣电闪;高深莫测生气了,几次回头。
开滦被活埋矿工悼念诗(1929);
只为金不为人,自古雷为帝;在秦皇岛旁边的路上,多少三个好人为秦而死。
从1935到1936,陈占喜先生曾任贵州省建设厅厅长、交通运输局局长。据说蒋介石访问贵州,召见省政府及各部门官员。陈展熙先生先是避而不见,但被点名听到后,言语矛盾,于是触怒蒋介石,被革职。
陈占喜先生擅长矿山地质,工作一丝不苟。陈占喜先生的侄子陈志平从1942到1944在个旧锡矿工作,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老工人。当他得知陈志平是陈占喜先生的侄子时,他说起了一件往事。这位老工人在阳朝堂主井建井时,被埋在地下一个星期。他对陈志平说:“你舅舅在矿上的时候,天天下井,手里拿个小锤子,敲敲井壁的临时支护,往西边打。大家都没注意。谁知刚出矿,因为临时支护没有经常检查,没能马上发现问题。几十个工人被埋在地下七八天,救出后都快不行了,每天只能虚脱。每个人都说:如果老陈曼在矿井里,这种事就永远不会发生。”作为一个矿山企业的总工程师,为了保护矿工的安全,他坚持在工地检查生产安全,可见他对工作的负责精神。
陈展曦先生在多所高校任教三十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先生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就连他最小的弟子如今也年过古稀,很少有人能去看望他。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曾经在唐山理工学院遇到过陈展熙先生的一个学生,说起他老师的情况,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1993 8月17,去六枝矿务局参加织金煤矿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稿)论证会。这次会议很重要,它的结论将作为国务院决策的依据。因此,能源部派出了由北京煤炭设计院和武汉煤炭设计院10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参与论证。当办理住宿登记的服务员得知我是织金县副县长时,他告诉我:“一位北京来的专家留言说织金县市政府领导到了之后要尽快安排见面。”我问服务员专家住的房间号,放下行李后马上去参观。专家是一位看起来70多岁的老先生。我说明来意后,老人拉着我的手自我介绍说:“我叫拓实路。我的老师陈占喜是织金县人,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大师。我希望你能帮我找到他的家人,如果可能的话,安排一次会面。”在时任县委副书记的陈艺溱同志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陈占喜先生的侄女陈卓若先生,并安排他们在专家组到织金县现场考察期间见面。
说话间,卓若先生拿出一张她父亲和詹展熙先生的合影。拓实路先生端详照片良久,缓缓地告诉我们:“陈展曦先生是我在唐山工学院读书时的老师。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唐山交通大学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迁到了贵州,地点就在当时的平遥县(今福泉县)。陈占喜先生学识渊博,在矿冶界有很高的威望。他被认为是一名矿医。每当矿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邀请他就很容易解决。他的很多学生现在都是煤炭系统的骨干,都很敬佩和怀念这位老师。陈占喜老师曾经跟我们说过,他的家乡有很多煤炭,希望我们毕业后去开发。唉!我来践行老师的嘱托,已经50多年了。”
陈展灏先生生不逢时,大半辈子生活在中国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时代。他忧国忧民,为祖国脱贫致富在荆棘中奋斗。他在给同学钱浩儒的挽歌中,曾写道:“你今天埋在地下,我长期在地下工作。虽然静态和动态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都是到世界上来送死的。”他将地下采矿戏称为在“死亡”中工作,并在幽默中透露了他对失去同学的悲伤和对黑暗世界的怨恨。1926,诗吉农山直接喊出了“黄界幽路满荆棘”这几个字。陈占喜先生充满地学知识,热心报国。但由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连年战乱,他一直从事工业建设,一直受到干扰,得不到保护,未能显示出他的宏伟计划。陈展曦先生的侄子陈志平先生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晚宴上,他听到陈展曦先生以十分感慨的语气背诵了古人的两句话:“武帝文笔好臣可武,文帝武功好臣老!”可想而知,他想报效国家,却未能表现出远大抱负。
陈展曦先生生逢其时。在祖国极度贫困、急需科技营养的时候,他和同时代的儿女们一起,从西方取回近代科学知识的种子,努力播种,在中国建立了近代科学组织、科研机构和书院部门,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陈展曦先生同时代的人,就没有今天中国欣欣向荣的科技。
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这样评价陈展曦先生:“他是一位正派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认真探索祖国的宝藏,勤于传授知识,洁身自好,不与权贵勾结。虽然出身名门,但他没有花花公子的恶习,而且他很努力,值得尊敬。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人们将永远记住那些为祖国摆脱贫困、走向复兴而在荆棘中奋斗的科学先驱们,陈占喜先生也将永远被人们记住。
参加考试,贡献力量
[1]陈展曦。白雨姬。北京:1932
[2]陈一言。陈家谱。湛西贡川
[3]织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织金县志。北京:地方志出版社,1997。
[4]陈志平。我叔叔陈展曦。贵州文史系列,1993,(2): 69 ~ 70。
[5]傅杰如。美国返还部分G-sum,用于海外教育。历史教学,1995,(2): 39 ~ 42
[6]程·。追求“庚款留学”。文汇报摘自《庚款留学百年》。东方出版中心,2005
/wxpd/ds/SZ/t 20051008 _ 674117。html文件的后缀
[7]张謇。股东股本与中国科学社的重组。中国科技史料,2003,24 (2): 95 ~ 103。
[8]南京大学百年校史。/univerhistory/n26。白杨
[9]季丽萍。抗战前中央研究院的成立及其成就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 (2): 92 ~ 96
孙翟伟。“中研院”的脉络。CKZL。网2006-1-21 6: 44: 04
【11】茅以升在唐山交通大学。前沿网络:
[12]国立交通大学校史。http://www.nctu.edu.tw/school/history.html.
社会的历史。地理学报,2 (1): 149 ~ 153。
[14]刘海粟。读陈展熙的《集》(节选自陈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