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朱迪是如何伪造历史的?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朱元璋和朱迪父子故意指使皇室文人编造的所谓“正史”,逐一消除笼罩在真相之上的层层迷雾,让所谓“圣王贤主”的伪装形象彻底消除,露出丑恶的真相!
第一,朱元璋在打天下、坐天下的时候,是如何掩盖血腥的屠杀记录的?
目前很多通俗书籍和影视剧在谈及朱元璋的《我的奋斗》历史时,都在吐槽,极力美化和粉饰。更何况他们怀着救民于水火之心,军队纪律严明,不杀不抢。他们恨不得把淮西武装集团粉饰成人民子弟兵。
这种现象的根源完全来自于明史对朱元璋所谓“以神武之智济世救民”的写照,而这种对明史不负责任的粉饰,则来自于明太祖的正史记载。事实上,《明太祖实录》中的史料早已过了朱元璋的“王令”,许多血淋淋的屠杀俘虏的史实早已被处理。
湖南民间流传的“朱元璋血洗”传说,充分反映了淮西集团在夺取天下过程中的杀戮历史。其实专制时代通过战争夺取政权的过程一定是非常血腥和残酷的。朱元璋的淮西武装集团与陈友谅的韩晶武装集团之间斗争的强烈血腥气味,可以从民间族谱中留下的历史记载中看出。《后崖天王族谱》记载:“湖之南,丁洪武杀运,扫地空!”《攸县罗氏家谱》记载:“元末,陈友谅在湖南为朱元璋所败,张远被兵所杀。湘江两岸人烟稀少,被称为朱洪武血洗湖南。后来当地县令招天下人来耕田。”《夷户邓氏族谱》注:“我祖上生于张羽(即江西),丁奉几代更替,迁都血洗,千钧一发,绵延千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明的官方史料充满了同样的粉饰之词。比如的一段记载,就公然把朱元璋胜利后的公告当成历史事实:“友赦恶而不死,惟犹在七月桂茂侵都余烬中,故于总领舟主而决战,友畏败,兵悉投降。攻打武昌,儿子起死回生。所以湖广诸郡皆平,江汉底满太平。李总经理满心欢喜,中外咸大使也听说了……”他还极力掩盖湖南扫荡环境空虚的真相,大势鼓吹“命赐于米,呼父母慰之,民以乐之。”所以才有了“汉绵荆岳县相继沦陷”的美丽神话。
如果说“朱元璋血洗湖南”的历史很可能是淮西武装集团的士兵所为,那么朱元璋在剿灭张士诚武装集团时公然策动屠杀俘虏的历史就一目了然了。明代王世贞《别集善堂》中收录的朱元璋诏令,就清楚地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当时,朱元璋以韩林儿为主,用的是龙凤称号。他在龙凤十二年(即郑铮二十六年)三月立下诏书,完全是元代白话。意思很简单,即使在今天也很容易理解——“破城之时,众头领将士尽皆阵亡,不容讨论。我俘虏了我的妻子,我派了一个好人到我的地方陪我,带着衣服和食物,我必须通过海关,我不能养活他。”显然,朱的法令是要“杀光张士诚守军”,因为他怕“养不起”。
他在龙凤十二年十一月下了一道圣旨,这也很好理解——“十一月初四,结印抵京,得知军获寇军、头领等六万余人。但是很多人被俘,很难被囚禁。今天我派人来教你把十二万张军的精锐和勇武留在每支军队里。如果你是一个不适合的人,你将被秘密地从军队中清除,所以没有必要解决它。”六万多俘虏,只能“留一两万精锐勇者”,其他不必解决。多么残忍的杀害囚犯的方式。大家都知道项羽屠杀战俘,却不知道朱元璋杀战俘的手段远超古人。甘棠宁二年十一月,朱温在巨野(今山东巨野)南部大败朱宣部,俘虏三千余人。傍晚打扫战场时,突然狂风暴雨,尘土沸腾。朱温找了个借口说:“这还不足以杀人!”所以他下令杀死所有的囚犯。但朱元璋杀俘的方法比朱文家更高明,伪装也更巧妙。在《明太祖实录》中,他用大量的言论把自己打扮成仁义道德的永恒君主。我怕张士诚会惊叹于他在地下的见识。比如“上层已定宁岳,欲取浙东,未下各郡,集众将军之言:仁足以得天下,权不足以服人。”虽然福市使用武力,但市民会手下留情。.....每次听说隔壁城的将军不会在天堂杀人,建师之行就像火一样。火若凶,人必避之。故鸟不采鹰之林,兽不入罗之野,民则还之以宽厚之政。对于将军们来说,不仅有益于国家,也有益于自己,子孙后代也将兴旺发达。如果你听我的话,这将是容易的,你可以完成伟大的事情。又如“今仅浙西姑苏二郡未下,令汝自求之,切忌掠兵,乱杀,弄山弄岭,毁坏房屋。”又如“天地以命为心,帝王以不杀为德。从三代以前开始,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都是承天之运在武威兴乱,行仁义护民之事。然而秦朝没有,赵降兵十万。虽可混古今,久享不国,天道清明。我每次派将军开创事业,都会给投降的人下达指令去爱抚他,反抗的人会受到惩罚。所以每当他来贬谪,就给他一个职位,保护他的父母和妻子。”
不仅杀人和战俘的真相被掩盖,就连谋杀刘福通这样的大人物的历史也可以在官方档案中任意篡改!明太祖的记载是这样描述刘福通之死的:“贵由、张士诚攻刘福通等于安丰,入其城杀富通等。首先,富通等兵势不可当,又依附于安丰,甚至被简所杀。”然而,刘福通真的死在安丰,是被张士诚的部将所杀吗?
近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刘福通之死进行了考证,如任重岳对刘福通、韩林儿之死的考证,李海平的陈品对刘福通之死的考证。他们一致认为,刘的死是因为一次绝望的尝试,即他被朱元璋谋杀。《中国通史》对刘福通死因的描述是:“郑铮二十六年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接应王小明、刘福通至应天(今南靖),途经瓜步,廖永忠将其溺死。”
当农田得到控制时,血腥杀戮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能不杀而取天下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听说过!但朱元璋坐镇天下后,变本加厉,甚至用血腥屠杀来捍卫自己极端的一夫一妻制政治。胡兰大狱,空印案,郭桓案,四起预谋杀人案;再加上长达13年(洪武17年至29年)的文字狱,洪武一度被数十万人所杀。“很多文官冤死,皇上太有耐心了!”当时就有人反对这种变态杀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学生出身的周景欣写道:“杀官杀民,不论其藏不藏。难道他们中间就没有忠臣、烈士、好人、君子吗?我是来看陛下薄德,被判刑的。”这完全是骇人听闻的人口灭绝。“村市无烟,甘肃无行人”,这是当时诗人笔下对大案的悲壮描写。明代史学家谭谦评价说:“当时死神迁徙天下,是一场灾难。”连韩王都被朱元璋的大屠杀震惊了。他评论说:“不要怕英雄豪杰,指的是蓝党和胡党,统统杀光。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对自己的残暴政治毫无自知之明,以为是“宋元宽大,我们要凶才能平定中国”,便在上谕的序言中为自己的屠城行为找借口,说“这是因为前代的剿污。但是,情况是人不古造成的。”
在《明太祖实录》中,游手好闲的皇家文人用朱元璋的“金字玉言”来掩盖胡兰狱中无辜的涉案人员,只介绍了这两位主角的“不正之风”:“我即位以来,尽考旧章,上至朝廷,下至普通官员,婚丧嫁娶之仪、衣、房等制度,各有不同,使我能知。奸臣胡等人善于使韦府的计谋,他们用黄绢窗帘装饰金龙和龙。对贼,青玉更客气,床架护膝饰金龙,金爵以为饮器铸。至于家奴,有几百个,马坊廊用了九五间。苏州市民顾昌,还用黄金酒器,用珍珠翡翠宝石装饰,害得全家如此狼狈……”郭桓案被轻描淡写地称为“财政部部长助理郭桓接官粮”
其实有时候朱元璋杀人只是一时冲动,毫无征兆的想杀了他。比如中书右丞相汪广洋,起初被贬海南,后来朱元璋临危受命,诏死。《明太祖实录》被巧妙地粉饰为:“杨光得书,得益于恐惧,自缢。”于是他把老王杀人变成了畏罪自杀。
洪武三十年七月,朱元璋的凶残本性在国子监的一次讲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南永志》中,用元代的标准口语记载了这一段话:“每次听学生们讲,宋纳的学习规则,曾经是一种祭酒仪式,使你非常严肃...现在年轻的士大夫每次来学习,都是他定下学习的规矩,你每次都照着做。谁要是敢反抗,敢出风头,敢违反校规,酒祭来打口号,谁也不能放过!全家都去了乌烟瘴气的地,或当兵,或当官,或当领导。以后的校规会很严格。如果之前有哪个无厘头的人敢发帖无头,污蔑老师,就让他当第一,不然以后绑起来,赏大银。如果你之前发过帖子,知道的人,或者第一次投稿,或者绑定未来,一般会给他两大银。犯人被逮捕,猫头鹰被勒令在监狱门前,全家没收,人口被送往烟雾弥漫的地面。尊重这个!”很明显,这是朱元璋的标准口语。又老又壮的朱在课堂上威胁着学生。如果他违反了校规,全家都被送进了“烟地”。如果他写了帖子发表意见,不仅迟了处决,全家人也会被抄起来,送去“烟熏地”。然而,在《明太祖的一段记录》中,老朱残暴的个性消失了,他变成了一个关心教育、爱护学生的慈父。他高瞻远瞩,语重心长:“朝廷,是国子监教育学生的地方,博采众长,博采众家之长,引申为学儒,以教众生,期望成才,报效国家。与你亲近的人,未能学得师道,学得条条框框,所有的学生都懒惰,以至于文理不通,书规不精,官事不熟。更有甚者,抗拒老师,违反礼法,不是养人才之道。我定了一个规矩,让老师和学生遵守,你要声明。”
从伪造历史这一点来看,朱元璋的“不要脸”确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因为他彻底贯彻了“不要脸”二字,甚至伪造了一张假脸来表示他的仁慈。假的“慈眉善目”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真的“奇骨穿顶”挂在南京明陵的享堂。今天的中学历史课本上对朱元璋的图解就是后者。
连脸都不要了,这个男人留下的历史的可信度不言而喻...
第二,朱迪是如何学习和效仿他老子的方法的?
在今天的人眼里,朱迪的形象甚至比他的老头子朱元璋还要好。现在的无骨文人甚至戴上了“永乐大帝”的高帽,比朱元璋的还要美化。
然而,在伪造和粉饰历史方面,这位“伟大的皇帝”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一套技巧,不仅遵循了曹小兽的规则,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夺取天下的战斗中,朱迪也屠杀俘虏,但他玩的是让部下背黑锅的把戏,他扮演的是红脸谴责的角色。比如朱迪的御用文人炮制的《奉天京南故事》,就这样记载了他杀俘的历史——还剩下三千多人,天已黄昏,从此送走。拂晓时,石丙发命令说已经杀了他。我一听,急召袁。我对他说:“我虽然善打,但也有我的可取之处。但是,我擅长杀死那些投降的人。我能藏起来吗?”一个人足够支付三千人的生命吗?我每次上阵都会告诉孩子不要杀生,他会服从命令,但如果我不能停止杀生,我必然会。”袁说,“这些勇敢的人都是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现在他们被释放了。我应该回来杀了我,尽我所能得到他们。如果我回到敌人身边,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我还不如把它们埋了。”他说,“就像你说的,凡是我的敌人都会被杀死,所以我是无情的。“深感羞耻而退却。
显然,袁谭给了朱迪“你很容易被杀死”的坏名声。朱迪似乎怒不可遏,但这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能让他“羞愧而退”。
最不光彩的是,朱迪为了抹黑他的政敌大哥朱标和侄子朱允炆,竟然在《奉天靖南传》一书中,示意手下文人捏造历史,用谎言把自己的亲弟弟和侄子塑造成两个恶魔。
《田丰京南记》如何刻画朱迪大哥朱彪的形象?-文怡王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太骄傲了。太祖尝之,退而怨之。他常在宫中诅咒,忽有一声一震,灯火蜡烛尽灭,略觉无畏。他还养了三千勇士,东宫关押士兵和卫兵。
原本老实,替老师求情的宋濂不惜泼水劝阻朱元璋的朱标。在朱迪皇室文人的诽谤下,他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恶棍,用巫术诅咒他的父亲。他不怕天降警兆,还善于招兵买马,企图发动兵变。俗话说“大哥如父”。虽然政治是无情的,但朱迪对待他死去的大哥的方式太卑鄙了,这对他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太不尊重了。
奉天京南的故事是如何刻画朱迪的侄子朱允炆的形象的?——诸王坐废之时,任自己日益骄横,烧太祖高、孝皇后高的皇权,拆后宫,掘地五尺,大兴土木,怨余路,纵情淫荡。派出官员,挑选女人,填满后宫,晚上吃喝玩乐,跳舞,运气好的就为所欲为,说羊不肥,要杀几只羊来恨一个女人的欲望。他还使奇技异招,奉承女人,骄奢淫逸,连粗鄙的衣服都用珍珠玉石装饰。有色的宫女都选择留下来交往,经常服用淫荡的药物,药物干了,血气狂了,老女人数量不足,母羊和母猪必然发生性关系。
关于他写作的这一段,真的可以收入《笑林广记》。朱允炆不是白痴。朱元璋和马大脚无事可做,为什么要烧他的画像?作为一国之君,杀几只羊也成了大罪。在后宫淫乱没事,却变成了“疯子”,整天发泄自己的“兽欲”。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吗?对文健皇帝的诽谤只能说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理性范围,达到了歇斯底里的极端程度。也许,这是朱迪对他侄子病态畸形的真实憎恨的侧面反映。事实上,在朱允炆被朱元璋正式宣布为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朱迪曾经遇到过朱允炆,甚至把手搭在他的背上开玩笑说:“今天真是想不到啊!”也许是当年的嫉妒和仇恨被压抑太久,朱迪只沉迷于《奉天一难录》。
伪造历史来抹黑朱彪和朱允炆是不够的。《奉天京南物语》这本书甚至把朱允炆所有的忠臣都变成了缺德无耻的懦夫——时不时出现方孝孺,方孝孺在烟雾中说:“今天放火烧你们年轻国王的人,都是你们这一代人干的,你们死有余辜。”方孝孺低头求饶,命人收藏。"
同样的笔法也见于《大明唐太宗实录》:“丁丑,奸淫者,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到阙下,数其罪,掩其悲,杀之于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笔直”的气节和气节。在宋正琦,人们说“直写齐史”弘扬了“直写齐史”的齐国大夫崔屹的精神。而要破坏的正是这种气节和气节,比如叶说“永乐元年,坐直书《京南》是宗族刑事”。
事实上,朱迪对历史的干预不仅仅是在“京南”一带。从永乐十二年到永乐十九年,在他最宠爱的妃子全死后,前后杀了三千多名宫女。然而,在唐太宗的记载中,并没有这种后宫大屠杀的痕迹。后人能知道,只是因为当时宫里有一个叫金黑的朝鲜奶妈,她在朱迪死后不得不返回朝鲜,终究还是做了一份关于朝鲜国王的报告,然后被记载在《李朝实录》里。
朱元璋和朱迪父子伪造历史,痛斥真善美,宣扬假恶丑。唉,不仅是明朝的作风,连中国的历史、社会、人性都要为他们的卑劣行径付出沉重的代价。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认为“洪武至永乐之间”是“天下兴亡之会”,也是一个世界人心极度压抑扭曲的时代。他的观点很有建设性,发人深省。
所以后人完全有理由怀疑,朱元璋和朱迪父子还有哪些不可告人的暴行已经沉入海底,被明朝正史彻底抹杀了!
胡适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是一个可以打扮的小姑娘。”伍肆对胡适的针锋相对说:“被化装的历史是没有好下场的。”事实上,朱元璋和朱迪父子在历史上搞得一塌糊涂,让后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去补救,去洗刷,去清洗,去还债。说白了就是给它“擦屁股”。如果今天的人们仍然不对所谓的《明史》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继续对“瞒天过海”感到困惑和模棱两可,那就等于放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直笔”、“实事求是”的精神,放弃了对中国社会文化未来走向负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