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乳山的毕夏袁俊寺建于什么时候?它的历史简介?

毕夏袁俊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位于泰山南侧。原名赵真寺,晋代称赵真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更名为毕夏凌影宫,又称毕夏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修,改名毕夏寺,沿用至今。毕夏庙的主殿是一个五棱九脊的山形屋顶,有360个瓦片,这就像是星期和日子的数目。盖娃、秦吻、齐兽、大吉都是铜做的。屋檐下悬挂着雍正帝的“颂东帝”和乾隆的“复岁于海”的巨幅匾额。整个大厅雕梁画栋,在灿烂的阳光下金光耀眼,蔚为壮观。在神庙中央的神龛里,毕夏·袁俊坐在金铜相间的椅子上,头戴凤冠,身穿长袍,面容安详而端庄。毕夏·袁俊是道教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据说她是东岳皇帝的女儿,宋真宗给她取名为“毕夏·袁俊公主”。根据道经,毕夏的袁俊是西方天堂之母的化身。他在泰山出家,果然是神仙,受玉帝之命,指挥乐府神兵,观察人间善恶。据民间传说,毕夏·袁俊能保佑众生,尤其是保护妇孺,有求必应。如今,每年有一百多万朝圣者攀登泰山来崇拜毕夏·袁俊,他们的心是芬芳的,他们祈求上帝的保佑。正殿两侧是东、西大殿。东厅是献给视觉女神的。传说慧眼女神可以治愈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睛明亮,身体健康。西边大厅是专门送儿子给皇后的。把儿子送给皇后,是负责人类生育孩子的。香客们常常在庙里用红布把一个石膏娃娃包好带回家,放在床上让娘娘给他们生个儿子,这叫“绑娃娃”。在东厅和西厅之间有一个献给毕夏·袁俊的香榭。在封建时代,正殿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只有朝廷大臣才有资格进入大雄宝殿祭拜袁俊,普通百姓只能在香榭中为泰山娘娘祈福。

从65438年到0983年,泰山毕夏庙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21个重点道观之一。1985年,这个千年观被道教组织重新管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