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哪些风俗?

1,黄阁麒麟舞

黄阁麒麟舞是广州南沙区黄阁镇的传统舞蹈,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阁麒麟舞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它属于广东省文化遗产之一。广州南沙区黄阁镇的麒麟、麒麟舞传说,始于明代,发源于黄埔横坪村。

麒麟的造型是根据古代传说中麒麟的样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近年来,黄阁镇高度重视传统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将麒麟文化打造为该镇的品牌文化,组织力量对一度中断的麒麟舞进行挖掘整理。

2.凤尾鱼舞蹈

鳌鱼舞是流行于广州番禺区的传统舞蹈,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鳌鱼舞是广州番禺沙涌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解放前,每次舞鱼外出,在外打工的都回老家参加活动。晚上,游行队伍将由大文公、罗伞、头牌、大丹旗开场,随后是敖玉。

有各种各样的鱼灯笼和五颜六色的“颜色队”,如“带头”包括卖鱼,猪肉,鸡橄榄,馄饨等。解放前率领敖的魁星,相貌丑陋,后被率领为帅帅状元。以前只有一雌一雄两人一组跳舞,然后十个人可以一起跳。

既可以作为有故事内容的舞台表演,也可以作为广场、游行表演。鳌鱼舞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祷。

3.叫醒狮子

它属于中国舞狮中的南狮。历史上,它脱胎于唐代的宫廷舞狮。五代十国以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到了明代,舞狮出现在广东,起源于南海县,并在南方地区和华侨社区广泛流传。中国有许多不同的舞狮派别和类型,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其中舞狮是两广、明清、民国时期著名的舞狮派别。舞狮要有很高的要求和条件。

4、浮动颜色

乱世佳人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属于社火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许多人正在推着一块装饰精美的彩板,彩板上有固定位置的人物。

例如,这些木板上的小人由4至7岁的儿童扮演,他们经过特殊训练,由精心伪装的钢支架支撑。利用巧妙的机械原理,创造出“漂浮”的效果。据说广东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珠海斗门干坞镇。

在不同的地区,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如飘色、太格、蔡庆、高高、蔡佳和扎什。表演者站在一个名为“彩柜”的小舞台上,以游行的形式展示民间传说或童话故事的片段。神奇之处在于,演员通过精心伪装的钢枝站在空中,由看不见的彩色梗支撑,运用巧妙的机械原理,营造出“漂浮”的效果。

5.八音锣鼓

八音锣鼓是广东非常特殊的一种民间器乐。他们有三种表现形式:打打击乐、唱西秦戏和打西卡戏。它们是从明末清初粤东西秦戏的清唱表演班传入的,由粤剧和广东音乐的唱腔衍生而来。所以民间又叫“唱西秦”“听西秦”。

在珠三角和佛山各地广为流传。根据材料的性能和发音原理,分为金、石、丝、竹、泥、草、木八大类。锣鼓柜也叫八音柜。

2014,11,《八音锣鼓》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