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为什么被称为中国鞋都?
温州鞋革行业历史悠久。南宋温州九三书社编撰的温州戏曲《张协状元》中,有一个“赵皮鞋”的名字。据此推测,最迟在南宋时期,温州市区(今鹿城区)就有了生产皮鞋的“专业户”。500多年前,在明朝成化年间,温州生产的靴子和鞋子已经成为朝廷的贡品。
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鞋业的发展。据《温州市志》记载,“清嘉庆初,平阳北港水头有王聚元皮革作坊,用熏蒸或明矾鞣制皮革。”清朝末年,瓯海“三溪(瞿溪、郭溪、熊茜)”一带的农民,在农闲时,常以官法制革。民国初年,温州市区出现制革作坊,集中在小喜一带,现在位于百里西路的皮坊巷由此得名。
到20世纪20年代,温州皮革业已经相当发达。温州市出现了皮革街、皮鞋街、皮革街。在这“三条街”上,各种品牌的鞋子、皮鞋、皮箱、皮具的店铺和作坊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手工制鞋和皮革制作体系。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日本归国华侨在温州开了一家皮革厂,聘请了一位制革师傅,运用先进的技术精制出一条“色泽如油、光韧、弹性好”的优质栲胶带,很快在国内声名鹊起。紧接着,浙江皮革厂在温州开业,一时间,熟练的制革工人多了起来。于是,温州皮革业发展迅速,名声越来越高。产品进入福建、台湾省、上海等四省市,还延伸到东北、西北、港澳,覆盖大半个国家,并与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温州皮鞋业发展迅速。1957年,市区皮鞋产量为16.3万双。到1978年,市区国有、集体皮鞋厂超过10家,年产量49.68万双。20世纪80年代,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温州皮鞋业发展起来。温州鞋革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温州鞋革工业多次获得全国第一。比如第一双猪皮皮鞋,第一双硫化皮鞋,第一双模压皮鞋,第一双胶粘皮鞋,都是在温州诞生的。温州是中国鞋革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鞋革工业不断发展历史的缩影和代表。
第二,树立温州“中国鞋都”的形象,考察其主导发达产业在全国的现状。
随着市委市政府“质量立市,发展名牌”发展战略的实施,温州皮鞋行业进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目前,全市有制鞋生产线1000多条,年投资5亿元,意大利与台湾省的距离已引进国际先进水平。全市皮鞋企业成立了12家集团公司,年产值超亿元的皮鞋企业有15家,10多家皮鞋企业成立了1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皮鞋企业15家,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皮鞋企业10多家,正在运营的企业50多家。在65438-0993中国首届鞋王博览会上,温州鹿城皮鞋分别荣获“中国十大鞋王”之一、“中国创新鞋王”之一、“金鞋”两项、“推荐产品”六项。98年全国十大真皮鞋王温州有3家皮鞋企业获此殊荣,占全国的30%,25家皮鞋企业获得“真皮标志”,占全国的33.78%。浙江、温州名牌皮鞋企业5家,浙江省著名商标5件。此外,耐宝、东易、喆吧、多康、惠特、藤田等鞋类品牌在国内也颇具知名度,各品牌专卖店遍布各大城市。同时,温州皮鞋也在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现在,温州鞋革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一两个名牌的产地,“温州”二字正在成为消费者心目中优质鞋产地的代名词。
温州皮鞋企业在中国同行业中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制鞋企业4500多家,产值200亿元,利税1.5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48亿元。这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6%、8%和1.5%。从65438年到0998年,全市鞋类总产量达到6亿双。
如今,温州皮革产业走出了一条专业分工合作的道路,配套成龙工业生产:有鞋底生产基地、鞋饰品生产基地、猪皮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牛皮交易市场、合成革生产基地、年销售额30亿元的鞋材市场、皮鞋批发市场、牛皮加工基地、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等市场,有专门的鞋类信息、设计、展览等机构,还有遍布全国的温州。
近年来,不仅国内知名皮具辅料企业进入温州市场,还吸引了意大利、德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的皮具辅料生产企业在温州设立窗口,带来了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温州鞋革产业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温州不仅起到了资源聚集的作用,还为当地鞋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价格优势的优质资源,成为中国鞋革行业资源的集散地和行业信息的窗口。同时充分实现了辐射功能,使温州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鞋革产业繁华之都和重镇。温州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