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有多少年的历史?

启东在历史上曾辖三县。

南部是一片新兴的沙地,只有120年的历史。历史上称“外砂”,1928年分县统治前属上海崇明县。中部地区是下沙,1941年前属于海门。北方的吕四地区成陆时间最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元明清属海门,1942前属南通县管辖。

马·《祁东建县治方》详细记载了祁东建县的过程。

在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称为“北沙”,南部和中部称为“南沙”。

“南沙”和“北沙”语言不同,习惯也不同。

南沙人讲齐海话,和海门话完全一致,类似崇明话和上海话,属于吴语,“北沙”人讲“吕四话”。

关于“南沙”居民的起源,主流观点是“句容迁到崇明,崇明迁到启东。”据明郑德《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初起时,人烟稀少。

696年(唐朝万岁),岛上有黄、顾、董、史、陆、宋六姓,多来自江苏句容。

1025(宋天圣三年),崇明新崛起一片沙地,居住着姚、刘二人,取名姚。

1101年(宋建中靖国源),三沙崛起,因“有鱼有盐益,民乐居之。”句容人朱、陈、张都来到这里居住。

清朝光绪年间,崇明岛东北河道中,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沙洲相继崛起,于是外地居民,尤其是崇明、海门等地的居民,纷纷搬迁,开荒填海,繁衍生息。

这些沙人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大部分是崇明地主的佃户。

由此可以推断,南沙居民源于江南句容,从崇明迁来的说法是极其可信的。

但在近代,南沙的居民大多来自浙江嘉兴湖州。

他是浙江北部的江南人,太平天国时期为躲避战乱而北迁。

就目前来看,长江口沙地的民俗文化和浙北很像。

有意思的是,启东南部沙地的居民往往下意识地冒充江南人。他们明明生活在江北,却依然执着于江南的许多习惯。

居然把外人叫做“江北人”,把自己听不懂的话叫做“江北话”。

这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南沙的居民起源于江南。

至于启东北部吕四地区的“北沙”居民,他们是历史悠久的复杂移民。

“北沙”是启东最早成熟的沙地,是长江入海的“东埠洲”。

到了唐朝,吕四就变成了盐场。

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早期居民是被流放到“胡斗洲”以烹盐为生的“移民”。当然,也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

很难证实它的居民来自哪里。

但语言学家认为陆丝话是古常州话。

因此,吕四方言被归为吴语的一个相邻片。

从人类迁移规律来看,人口迁移总是离不开自然地理、行政命令、不同设置、社会经济。

在吕四,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明朝洪武八年八月十三日,吕四一带发生海啸,三万人溺水而亡。

于是朝廷下旨,将杜、陆、纪、周、毛、彭等姓氏从(今常熟)抽出,举家随祖迁吕泗,永不归原。

所以说吕四地区的籍贯有那么多姓,剩下的都是后来迁居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