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和顺导游词
腾冲和顺导游1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西南3公里处,古称文阳村。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为“和顺”,后取“与民和谐”之意,精制为和顺乡,人口6000余人。镇上的房子都是由东向西依山而建,逐渐上升,绵延两三公里。古庙、祠堂、明清古建筑散落在这个小水坝周围。
沿着西南丝绸之路,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来到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县,一座神秘而美丽的和顺古镇映入眼帘。
走进和顺,就走进了一个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平台上,数以千计的特色民居依山傍水,相互靠近。举手投足间都能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感叹——在这个极端的地方,竟然隐藏着如此辉煌的村落,真是奇迹。
走进和顺,就走进了一片和谐的桃源风光。四面青山环绕,村前绿水环绕,柳树含烟,其中隐有洗衣亭、石拱桥,村妇捶衣,鸭鹅戏水,载铃叮当;堤外荷塘香,稻浪满金波;亭台楼阁,与秀美山川相映成趣,雅趣盎然,一幅韵味无穷的农家田园画卷。
今天的和顺古镇,居民们依然保留着淳朴、和谐、宁静、祥和的生活。成为现代人的梦想家园。
旅游特色
1,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首,源于和顺厚重的历史文化。
2.在央视20年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云南腾冲、和顺镇被评为“面向南亚第一镇”;火山环绕的休闲胜地;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融合的窗口;商队带来的玉的故乡;西南丝绸之路最大的侨乡;六千居民和谐相处的古镇景区六大魅力入围中国十大魅力小镇,获得唯一年度大奖。
3.这里曾是商队集镇,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格。
最佳旅行时间
和顺一年四季气候宜人,全年适宜旅游。但春天和谐的景色特别美,金黄的油菜花在徽派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婀娜多姿;夏天,高原上的阳光很猛烈,但不是很热。荷塘荷花的二开是另一个趣味。
腾冲和顺导游词2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小镇”,也是云南著名的桥镇——和顺镇。
既然,能获得“中国第一魅力小镇”的称号?和顺当然有它独特的魅力。位于腾冲县城西3公里的和顺乡,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且人文气息浓郁。在这里,美丽的田园风光可谓随处可见。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他是第一个面向南亚的城镇,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南方丝绸之路连接中国和印度,著名的史迪威路就经过和顺。其次,和顺是火山环绕的休闲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活在这里的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山区游历到国外,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连接中印缅三国,产生了一批男商人,成为一种独特的亦商、亦桥、亦农、亦儒的生活方式。因此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西方建筑、南亚建筑元素与云南“三室一墙四进五天井”古民居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而且,他还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侨乡。时至今日,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1万人,他形成了一个“海外和谐”。居住在这个乡镇的人口只有60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云南著名的侨乡。所以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一个6000居民和谐相处的古镇。它展现了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是一座“活跃的古镇”。
而现在!请向窗外看。流域内的乡镇是和顺乡。小镇四面环山,从远处看,整个小镇的房子从东到西都是围绕着山而建,绵延一两公里。说话间,我们就能到达目的地。
进和顺之前,首先看到的是“和顺顺和”牌楼。牌坊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前滕越道赵范题写的“仁”字,表示和顺是仁德之乡。此外,东有双虹桥头的“文志广场”牌坊,西有双虹桥头的贞节牌坊。可见和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请看一看。这是为了纪念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镇”之一,并获得“20xx年中国魅力城镇展览奖”而建的纪念碑。
踏入和顺的青石板路,你就踏入了百年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明初,和顺人的几个大姓的祖先在这里驻扎过军职,创造了和顺的新历史。请看我们前面荷花池中的亭子。它叫禹州亭,是村民为了纪念顺义群中学首任校长、后来的云南大学副校长存树生先生而建的。体现了舜仁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前副主席褚图南先生题写的著名亭子。看完禹州亭,我们继续往前走。在进村的路中间,有一个造型简单的亭子。亭子的四面都有门道,亭子里放着长凳。这是高速公路人避雨歇凉的雨亭。风暴亭旁边是一条绕村而过的小河。在河的上方,有两座石拱桥,因其双彩虹形状而得名双虹桥。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是著名的侨乡,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之乡”的和顺。
和顺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原名杨文登村。因为村子周围有一条小河,所以后来改名为和顺。后人用“云吉祥,风平浪静”的诗句来雅化“和顺”。
与缅甸接壤、靠近印度的腾冲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最后一站,和顺就在这条“关马大道”旁边。目前,和顺有1万多名华侨华人生活在国外,但只有6000多人生活在家乡,其中归侨及其亲属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著名的侨乡。
此外,和顺还有六大独特魅力:一是和顺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连接中印两大文明古国;二是和顺被火山环绕,是国家级景区;再次,和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商、巧、农、儒。第四,和谐是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第五,和顺是南方丝绸之路最大的侨乡。第六,和顺是“活的古镇”,只有6000人居住,呈现出田园生活。
各位朋友,进入和顺乡,首先看到的就是“和顺河畔”牌楼,寓意着和顺河畔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牌坊后面是著名学者赵范题写的“仁”字,表示和顺是仁德之乡。
请跟着我往前走。前面村子周围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两座彩虹状的石桥,故名双虹桥。荷花池中有一亭名为玉舟亭,是为纪念原云南大学副校长存书生先生而建,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过了双虹桥,我们来到了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成员组织的“贤信社”和1924成立的“读书报”。后来华侨和村民捐书,1928扩建成图书馆。至今拥有藏书7万余册,古籍善本1万余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正门挂着一块大匾,上书“和顺图书馆”,是清末和顺举人张莉所撰。第二门的“和顺图书馆”牌匾是胡适书题写的。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前面是图书馆的主楼,后面是“珍宝楼”,里面收藏了全套大藏经、圣干全集、近千部“四部曲”和许多古籍善本,真不愧为“珍宝”二字。各位朋友,这里是和顺乡文昌宫。文昌宫不仅是和顺“文化兴治”的象征,也显示了儒商并重的传统。
出了文昌宫,我们来到了中国第一座抗战博物馆——滇缅抗战博物馆。该博物馆建于20xx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滇缅抗战博物馆是由著名收藏家段圣魁先生20多年来精心收藏的7000余件滇缅抗战文物,于“七七”抗战纪念日推出。
该博物馆建于中国远征军第20军司令部旧址。由七部分组成:一、山河破碎;第二,悲惨的远征;第三,占领的岁月;第四,日军暴行;第五,飞虎鹰;六、利剑扫烽烟;七、日月再辉。接下来,你可以自己看半个小时。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要去参观的是和顺的古民居。有专家曾称赞和顺是住宅博物馆。和顺的民居依山而建,中西合璧,和谐兼容,特色鲜明。是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它的四个特点。第一是建筑依山而建,沿巷道而建;二是建筑融合了中国江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南亚、西方的建筑文化;三是建筑和谐;第四是建筑设计精美,材料天然,特色鲜明。
现在我们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屋”,因为这些民居沿着道路的曲线建造而得名。“弯屋”不仅是一个住宅的雅号,也是清朝创建跨国公司“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名字。“弯屋”已被列为弯屋民俗博物馆。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要去参观艾思奇故居。
艾思奇,原名李圣轩,中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毛泽东哲学顾问。他的哲学著作《大众哲学》、《哲学与人生》等,引导了无数人走向革命之路。艾思奇的父亲李越莱是云南辛亥革命的战士,曾任云南国防军秘书长。艾思奇父亲的弟弟李跃基,曾被誉为“全国第一音乐人”;艾思奇的大哥李生·庄是早期的地下党员。因此被称为“李家四杰”。
艾思奇故居是一座带阁楼的四合院。大门内屏风上的“书生、勇士、实诚人”四个字,是毛主席对艾思奇一生的高度赞扬。
各位朋友,参观完艾思奇故居,今天的参观就结束了。在今天的讲座中,有许多事情我不能做。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我希望你下次旅途愉快。
腾冲和顺导游4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西南3公里处。它在古代被命名为杨雯村。因为村子周围有一条小河,所以改名为“和顺”,后来的意思是“与民和睦”,又被细化为人口6000多人的和顺乡。居民主要是来自大陆的汉族人。镇上的房子都是由东向西,依山而建,逐渐升高两三公里。古庙、祠堂、明清古建筑散落在这个小水坝周围。有“侨乡”、“书香之名”的美誉。村前马平川,村外清溪环绕,垂柳刷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令人流连忘返。民国时,曾作诗赞舜:“绝胜小苏杭”。它是中国第一个迷人的城镇。
和顺古镇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首,源于和顺丰富的历史文化。
这里曾是商队集镇,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交融,也是著名的侨民之乡。但除去这些光环,和顺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格。
走进恍惚中,仿佛来到了江南水乡,一股清澈的水流绕村而过。民国时,李根源曾写过一首赞美和顺的诗:“绝胜苏杭”。今天的和谐生活依然宁静,没有沾染现代气息。
和顺古镇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古镇遍布全镇,整个小镇的建筑风格在明清时期保持不变,宛如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被困河流
它是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为容易让人掉入其中,所以被顺人形象地称为“坠江”。和顺河绿草如茵,野鸭水鸟在其中嬉戏。泛舟其中,田园野趣,醉人。
腾冲和顺导游备注5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中国魅力第一镇和顺旅游欢迎您。
腾冲概况
腾冲,位于云南西部边陲,是云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滇越国,东汉时属永昌郡。元、明、清三代,先后设府、州、县。这里曾经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把守。明代建有“石头城”,被称为“极边第一城”。
区内火山和地热景观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滇西为纪念抗战而建的“国丧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还有道教圣地——云峰山、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叠水河瀑布、杜鹃王。还有侨乡和顺乡,以书香、文化、商贾闻名海内外。
和顺概况
和顺古称杨雯港,因有一条河穿村而过,故改名为“和顺”。后以“云开祥瑞,风平浪静”的诗句命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和顺位于腾冲市以西3公里处。辖3个行政村,面积17平方公里。全镇1300多户,6000多人,历史文化悠久。华侨出国历史悠久,华侨众多,成为我省侨乡。
和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温和,花木繁茂,保留着许多古建筑。和顺的古民居,淳朴的民风,传统的民风,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一代代文化的积淀,多元文化的熏陶,铸就了偏远古镇的优雅。
200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行》联合推荐为“一生中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5年,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小镇”榜首,荣获“中国魅力小镇年度大奖”。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城镇之一。
历史
根据考古资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
明朝初年,和顺几个最脍炙人口的名字的祖先都在这里驻扎过军职,创造了和顺的新历史。
禹州亭
眼前的荷塘玉舟亭,是村民为纪念顺义群中学首任校长、后来的云南大学副校医存树生先生而建,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有一座由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褚图南题写的亭碑。
村口
进入主村的路从大坝中间笔直穿过,因形似双彩虹而得名双虹桥。桥下鸭鹅戏水,古右横卧,是人们踏春赏月的好去处。
居民们还在水边的洗衣亭里洗衣服。
双虹桥畔,是中国的乡镇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
清末,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贤信社”。924年,旅缅顺华侨组织“崇信会”,创办进步刊物,在家乡创办“读书报”。1928年,在缅甸华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读书报》被扩建为图书馆,并迁至县信社旧址韩晶堂。热心人士踊跃捐书,增加了藏书。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的支持下,1938旧楼被拆除,并新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新楼。《读书报》社长、艾思奇哥哥庄、教育家存书生先后担任社长。
图书馆生机勃勃,不仅藏书借阅书报,还通过电台的新闻广播创办了油印报纸《三日新闻》,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将重要消息尽快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将三日刊改为日报,为抗日救国的宣传做出了贡献。
和顺图书馆大门居高临下,黑底大金匾,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
第二门为仿苏州原东吴大学的三孔西式铁门,上有胡适先生的“和顺图书馆”、李世曾先生的“文化的天津”、数学家熊庆来的“民智之泉”等题字。
走进这个幽静的花园,眼前这座半亭回廊式的二层小楼是图书馆的主体建筑,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这是一座两层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格和第四格凸出成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墙面色彩雅致,内部明亮透亮。
主楼后面是1998竣工的图书馆楼,全钢仿古二层建筑,有檐。这座大楼的竣工进一步提高了图书馆的藏书和容量。
和顺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古今图书和地方文献,包括全套大藏经、圣庵全集、数百部英武殿丛书、近千部四大丛书。也有不少善本善本,尤其是清代木刻版,真不愧“宝”字。馆内藏书7万余册,居全国农村文化界之首。
这是原来的书库。到现在,门上的锁,书桌上的印章,钟,前面两扇门的铁条,都是顺华侨在建馆初期从缅甸购买的。许多报纸、活标本和《万友图书馆》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缅甸送来的。在那个交通极度不发达的年代,是多么的艰难。这说明了舜仁的“富贵更能知礼仪”,以及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扎实的文化基础孕育人才。和顺乡名人众多,如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老战士、原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李日来;滇中著名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存树生;以及中国哲学家艾思奇等。参观完图书馆,沿着右边这条路,经过文昌宫,现在我们来到滇缅抗战博物馆。
滇缅抗战博物馆
这是中国远征军第20军司令部旧址。中缅抗日战争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840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
这是中国第一座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博物馆,由民间出资收藏。2005年7月7日建成开放,馆藏文物6000余件,老照片1000余张,再现了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度部队和美英联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历史。
现在沿着火山岩铺成的乡间小路,我们一起去参观古宅吧。
平民住宅
和顺人依山傍水而居。起初有村、刘、李、殷、贾五姓来此铲草,设寨屯田。随后,张、杨、赵、徐、川等入内。各姓氏的人居住在不同的家族,根据山势从上到下形成许多巷道,每个巷道都设有总门,古代称之为“吕门”。吕门对面建有平台,种植榕树、香樟等常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有些平台还沿外缘建有照壁,以遮挡风水。
和顺的大型古民居都是清代的建筑风格,这与清中叶以后和顺经济文化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坊一墙”、“四合院”、“四进五天井”,近代也出现了一些中西合壁的建筑。这些住宅不仅设计精美,而且雕刻和绘画也很精美。特别有特色的是,它们都是用火山岩来建造高耸坚实的石脚。虽然没有涂抹水泥,但它们几百年来都没有变形。
万楼子
现在我们来到和顺民居之一的“弯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它的墙体沿着车行道的曲线而建,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曲线建筑”。它是清朝道光年间创立跨国公司“永茂”的李氏家族的名字。腾冲人过去常常谈论当地最富有的商人。姑且说“楼东楼西弯”,可见“永茂”这个商号资本雄厚,经营历史悠久。
现在被打造成民居博物馆,第一个院落作为家族历史的展示,第二个院落作为和顺民居文化的展示,后院还有民居旅馆,可以为想在和顺住宿的游客提供优雅精致的住宿。
洗衣亭
现在我们看到这些江南水乡风格的洗衣亭,和顺河边每隔一个就有一个。那是当年那个离乡背井的男人为留在家里的女人们孝顺公婆养育孩子,在洗衣服洗菜的时候为她们遮风挡雨而建的。
现在我们沿着村子附近的石板路去参观刘家祠堂。
刘氏宗祠
和顺* * *有村、刘、李、阴、贾、张、川、阳八大宗祠,为和顺八姓宗祠。建筑风格不同,建造时间也不同。大部分都是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刘氏宗祠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1856)。虽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它仍然保持完整。
祠堂前是半月形的荷塘,荷塘上有双L型石桥通往平台,平台上有精致的拱形门。进入祠堂,依次是大殿、厢房、正殿。正殿是供奉赵腾祖先的地方,极为庄严。
以前,祠堂属于一族一姓,而现在,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来的范畴,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前面是和顺水碓村,原名焦溪村,因水磨水碓而改为现名。村子不大,但很有名,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风景,还有一代哲人艾思奇。
龙潭和元龙阁
这一池清水叫“龙潭”,三面环山,一面围堤。池水清澈见底,池外的平台上,高大的古榕树、樟树郁郁葱葱。
说起这一池绿水的来历,原来这里没有这么深的池子。清乾隆年间,山脚下泉水突然涌出,凶猛的水流一下子淹没了和顺大坝。当地民众认为“龙神”出现了,于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筑坝蓄水为池,取名“龙潭”,然后在池旁建元龙阁。
元隆阁背靠青山,面向绿水,步步高升。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组成,构思巧妙,结构紧凑。
主楼“魁星阁”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景源含斗杆,龙脉兴舒天”,意为世界龙头。这就是“元龙哥”这个名字的由来。
艾思奇故居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属于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古朴典雅。高层大院,有一系列建筑和柱子,装饰西式阳台,故居前临龙源游潭,后临凤山,地势高,环境优美。
故居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那是艾思奇的父亲李日来在担任云南民政司法厅厅长兼矿监时修建的新居。建筑面积932平方米,由客厅、客厅、书房和花园组成。
大门上挂着“艾思奇纪念馆”的牌匾。在这块屏风上,有毛泽东题写给艾思奇的“书生、勇士、赤子”八个大字。楼上是艾思奇生平事迹展览,楼下是艾思奇的部分手稿和用品展示,休息室里还有很多名家题字。
和顺人正在践行一种儒商农牧的生活,这是现代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或许和顺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