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

蜀锦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它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就织造工艺而言,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1908,南洋博览会国际特别奖1907,纽约世博会“东方美奖”1937,故居四大名锦之首,是中国丝绸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蜀锦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聚集在岷江上游的家族就开始教人养蚕,成都平原成为中国最早的丝绸业发祥地之一。到了战国时期,蜀锦已经成为蜀国最重要的外贸商品,远销世界各地。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商业和文化交流通道。

汉代的成都是当时中国五大城市之一。政府在成都设立专门的织锦官,负责织锦的统一生产和管理,同时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织锦官城,专门用于蜀锦的规模化专业生产。著名学者、文学家李称锦官城为当时成都的“特别工业区”,故成都亦称锦官城或锦城。流经成都周边的两江之水,特别适合漂洗织锦,故又称“锦江”。从城名和河名中,我们不难看出蜀锦的悠久历史和它与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特殊联系。

三国时期,诸葛亮重视农桑,蜀锦一度成为支撑国力的贸易商品。到了唐宋时期,蜀锦的生产和织造达到顶峰,被视为唐锦的代表——代表了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平。据各种史料记载,蜀锦是当时重要的皇家贡品,每年都有大量进贡。在唐朝皇室,《兰亭序》的文字被珍藏,作为对蜀国的献礼。此外,安乐公主出嫁时,钟书还特意制作了一件“飘如浮云,闪如朝霞”的单丝碧若笼裙,被世人视为佳作。

宋代,政府在成都修建了阿津元,与金淑、定州缫丝、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手工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明清时期,蜀锦延续了唐朝的传统,作为贡品和国礼被珍视。尤其是当时的三大名品芳芳、雨丝、月华三双,因其织造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称为蜀锦史上的“晚清三绝”。

近代以来,蜀锦生产规模虽已大幅缩减,但在延续传统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仍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如蜀江锦源用金淑编织古今字画织物,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使金淑编织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蜀锦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著名的传统工艺,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尤其是图案风格和织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显示了这一传统工艺产品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

一般来说,蜀锦织造的图案特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秦汉以前的图案主要是简单的几何图案和对称排列的人或动物图案。秦汉以后,蜀锦的装饰纹样由静到动,由简到繁,图案和铭文流畅性强,生动隽永,各种吉祥的鸟兽、奇花异草相继出现,使蜀锦的艺术风格丰富而富有活力。

东汉以后,在丝织品中加入细如发丝的整丝技术,最早应用于蜀锦织造。南北朝时期,蜀锦中出现了大量宁静吉祥的动物图案,俗称“方格兽锦”。造型为方形彩色格子,有大象、奶牛、卧狮等静态动物图案,看起来非常优雅丰富。

唐宋时期,蜀锦的图案风格开始发生较大变化,许多图案显得厚重饱满,自由活泼,色彩丰富。唐朝国力的鼎盛和文化的开放特征促使蜀锦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从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神奇。1968年期间,新疆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唐代丝绸,其中有一幅蜀锦制作的“晕锦”,是丝绸工艺史上罕见的五彩晕锦。看完只觉得彩虹多,彩云多,万里多,五颜六色,光彩夺目。这一时期,金银花、葡萄、牡丹、芙蓉、海棠、荷花等大量出现在植物和花卉中;鸟纹多见于鸳鸯、白鹭、麻雀、白头翁。同时,荷花和名贵花卉也大量出现在蜀锦的装饰纹样中,这是蜀锦吸收佛教文化的结果。

蜀锦纹样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是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而逐渐发展的。如宋元时期,蜀锦的装饰风格以秀丽典雅著称。元代朱飞所著《金淑谱》一书,真实记录了成都金元和宋代茶马司金元的制作。据统计,当时的金淑图案多达50种。明清以后,蜀锦的设计风格以素描花鸟、群花为主,制作规模较前期更为宏大。到清朝末年,成都约有2000家机器作坊,织机数万台,机械师4万余人。成都和华阳的东南角甚至成了民间织锦中心。

如前所述,近代以来蜀锦在织造技术和装饰纹样上有了创新,也就是锦画的出现。织锦画完全采用了川锦的传统工艺,是用各种颜色的全丝和丝线做成的缎画。这种织造技术的创新,充分激活了蜀锦的生命力。无论是古今字画的表现,还是西域民族风情,藏传佛教的意境,还是现代题材,蜀锦的现代编织手法都显得游刃有余。

成都是中国西南部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与蜀锦结下了不解之缘,使这种独特的丝织技艺远近闻名。古今蜀锦将继续传承发扬,成为成都最美的文化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