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有多少人口?外国居民是谁?

唐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即隋唐大兴城,是隋唐时期的都城和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唐代长安城是按照汉族传统的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造的。该城由郭城、宫城、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84平方公里,是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城内各行各业都很繁荣,最多时人口超过654.38+0万,可见古代汉族民居建筑规划设计的高超水平。唐末迁都洛阳后,为始祖朱温所毁。其遗址分布在陕西省Xi市的市区、东郊、南郊(大部分)、西郊(一小部分)。1996,隋代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简介

唐代长安城

唐代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建于隋朝,唐代改称长安城,为隋唐都城。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建立的中国古代最宏伟的都城,体现了统一王朝的宏伟。为了体现统一世界和保持长治久安的愿望,这座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拥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法天香帝”,皇帝尊崇,数百人侍奉。为了容纳更多的人口,迁移在江南被灭的贵族,以实施建都的宏伟计划,在麦谷之前建城,面积84平方公里,是隋唐都城洛阳的两倍。是汉代长安的2.4倍,明清北京的1.4倍。比同时期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大7倍,比公元800年建成的巴格达大6.2倍,古罗马城只有她的五分之一。此后,它一直是人类建造的最大都城,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城”。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产业兴旺,人口超过654.38+0万。唐朝建立后,对唐长安城进行了多方面的修缮和修整,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龙头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统治者占据了很高很优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龙头平原上俯瞰全城,显示出一代帝国称霸天下的气度和风范。

2历史背景

唐长安城

581年二月,隋文帝被禅代周称帝,国号大隋。由于隋文帝是取代北周旧臣而建立的新王朝,长安仍是隋朝初期的首都。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这个自汉朝以来已有780年历史的旧都,已经不适合新统一王朝的需要了。首先,汉代长安城历史悠久,城内宫殿腐朽,给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有收集却没有排放,使生活用水受到污染,水质咸咸咸的,难以饮用。其次,汉代长安城北面临渭河。因为渭河不时摆动,都城有被淹的危险。据《隋唐演义》记载:“隋文帝梦见洪水无城,恨之入骨,迁都大兴。”于是,隋文帝决定在东南的龙首院南坡上再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582年),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开三年(583),隋朝迁都新都。因隋文帝早年名大兴公,遂以大兴为城名。杨迪继位后,开凿了一条运河连接大兴和扬州。大业九年(613),用65438+万余人,在宫城和皇城之外修建外郭城,城市整体格局基本形成。

李渊造反,攻打大兴城建立唐朝,定都于此,改称长安,改大兴宫为太极宫。由于太极宫地势较低,盛夏时长安城内气温很高,使得住在太极宫“潮湿”,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为其父李渊修建一座颐和园,原名永安宫。不料工程进行到一半,唐高祖突然去世,永安宫的建设被迫中断。后来,唐高宗在未建成的永安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使其不再是一座离宫,而是一座正式的宫殿,作为帝国最高皇权的象征,并将其改名为大明宫。太极宫很快被大明宫取代。中唐时期,随着兴庆宫的修建,带来了揭东里坊的变化。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非常迅速。盛唐时期,长安城一直扮演着世界中心的角色。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人口约50万(据资料显示,长安城人口高峰时超过654.38+0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唐末,黄巢入侵长安,城池损毁严重。天佑元年(904),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宫殿被拆,屋木也被拿走。后来,韩健认为城内地广人稀,不利于防御,于是重修城池,降为“新城”,即五代、两宋、金元时期的长安城。至此,有着325年历史的隋唐长安城宣告废弃。

3选址和启动

唐代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新城选址在哪里?当时的文帝及其大臣并不想离开关中,新都的建立也只是出于对汉长安城的不满,与其整体环境无关。无论从交通、军事还是经济上看,巴河西和渭河南岸地区仍然是修建关中都城的最佳地点。经过仔细考察,文帝把新都的地点选在了汉代长安城东南20里的龙首院以南。龙首原南部地区与汉北长安城土地相连。从地形条件分析,由于秦岭在Xi安南部转向东北,Xi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发源于秦岭的灞河、浐河、何穗河,都受这一地形特征的制约,纵贯今Xi安的东南部,并趋向西北汇入渭河。这些河流切割了Xi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和西北方向的狭长地带。相对而言,只有巴、禅、鄂之间的平原最为开阔,东西宽约17 km,南北长约40 km,以龙头为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

4布局

汉长安城选择了龙首以北最平坦的一块,建立了一代帝都。隋文帝准备放弃汉都。

唐代长安城的位置

选择新址,龙首南区成为首选。龙首院以南的平原就是今天Xi市及其郊区的所在地。相对于北部地区,地势比较起伏,东南越高地势越高。但是原来的面是开放的,面积更广。选择首都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而且从东、西引水进城更方便,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同时,原南依靠山地平原将都城与渭河隔开,不存在洪水泛滥的危险。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以隋朝的疆域之广,地域之广,隋文帝决定在此设置新都,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隋代大兴城比汉代长安城大一倍多,这与龙首以南地势开阔、环境恶劣密切相关。今天的Xi长安城遗址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可以证明隋唐长安城选址的正确性。

隋文帝隋文帝于开二年(582年)六月正式下诏,任命左仆射高炯为新都建设监,太子子宇文开为副监,太傅保为监,开始建设新都。次年三月宫殿基本完工。同月,文帝迁都新都。从决定建都到迁都只用了10个月。当时除郭承远外,其他引水渠道如宫城、皇城、皇宫、府署、方立、公馆、两城、庙观、龙首、清明、永安等城都已建成,建设速度相当快。一方面是由于新首都的完善规划和精心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都的很多宫殿、衙门都是从汉代的长安老城迁来的。比如唐玄宗初年,长安的祠堂塌了,臣报原来是前秦苻坚的祠堂,文帝迁到这里,所以荒废了很久。无论如何,如此巨大的杰作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还是体现了设计师和建设者的天才。唐代长安城——大明宫修缮扩建的典范唐朝建立后,对城市进行了多方面的修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唐朝逐渐兴盛起来。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隋朝初期过于理想化的都城布局逐渐被打破和改变。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两座宫殿的增加。

首先,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为了避暑,在太极宫东侧的郭城北墙外修建了大明宫。大明宫位于龙首院之上,高爽凉爽,可以弥补太极宫地势低的不足。高朔年间(661-663),进一步扩大,规模与太极宫相当,但气魄超过了它。自高宗之后,唐朝的大多数皇帝都将大明宫作为他们的主宫,只有在特殊和重要的仪式上,他们才会去太极宫按礼仪行事。大明宫建在长安国城外,其正门冯丹门开在国城北墙上,正对着南面的义山广场,方墙挡住了宫门。所以为了打通丹凤门大街,划分了义山广场和永昌广场,又增加了广斋广场和来亭广场。四条巷中间,皇城燕喜门与郭城通化门之间的东西大街各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朱雀街以东比以前多了两条巷。

第二大变化还是在唐代长安街以东。那是东里坊随着兴庆宫的修建而发生的变化。兴庆宫原本位于隆庆广场,是玄宗李隆基登基前与其弟居住的地方。开元二年(714),为避讳玄宗李隆基,将隆庆广场改为兴庆广场,修建兴庆宫。开元十四年(726年),兴庆宫规模再次扩大,于是侵占了永水方嘉的半方土地,西边的盛业坊东墙也因兴庆门外街道拓宽而后退,改变了原来“散乱”的街坊面貌。同时,由于这些变化集中在朱雀大街以东,朱雀大街两侧东西对称的形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总之,从大兴城到长安城,经历了隋初的建立和唐代的增补修订两个发展过程。经过这个历程,长安城的建筑更加宏伟,城市规划也越来越完善,成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唐代长安城面积83.1平方公里,按中轴线对称布置,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市内街道纵横交错,分为110方莉。此外还有东市、西城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整体规划布局整齐,堪称中国古都典范。

唐长安城方莉方莉、董氏鸟瞰复原图

唐代的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据考古调查,东墙春明门至西墙金光门,东西宽9721米(含两城墙厚度)。南城墙明德门至北城墙玄武门以东,南北长8651米(含两城墙厚度)。两者对比,东西长1070米,周长约35.5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城内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宫城位于城北中心,皇城在宫城南部,外郭城以宫城和皇城为中心向东南和西南扩散。

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的1.4倍,古罗马的7倍。长安城内有三大建筑:宫城,位于北方中部,是天皇和皇室居住的地方;宫城以南是皇城,比宫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宫城和皇城外是外郭城,是居住区和商业区。

整个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周围有三道城门,贯穿十二道城门的六条街道是城内的主干道。贯穿南北的朱雀街,是标准的中轴线。它连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将长安分为东万年郡和西长安郡两部分。东西两个商业区,分别叫东城和西城。城市南北有11条街,东西有14条街,将居住区分割成整齐的110个方格,形状类似棋盘。[1]

长安城(郭城外)有十二座城门,明德门在南正中,栖霞门和安化门分别在东、西。春明门在东中部,雁行门和通化门分别在北和南。西面中央是金光门,南北分别是延平门和开元门。北的中、东段分别与恭城北墙、大明宫南墙重合,西段为景耀门,东西为芳林门、广华门。正门明德门有五个门道,其他门都是三个门道。据实测,明德门遗址东西宽55.5米,南北长17.5米,每个门洞宽5米。特别是明德门南北向的朱雀街,宽达150m至155m。其他不经过城门的街道,宽度一般在35米到65米之间,顺城街是20米到25米。明德门原有的楼阁式门楼,在唐末被朱全忠烧毁。

宫城位于北郭城中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20m,南北宽1492m,周长8.6km。城四周有城墙,南面正中有承天门(隋称杨光门),东西有颜夕门和安福门,北墙正中有玄武门。宫城分为三部分,中心是太极宫(隋朝称大兴宫),称为“大邑”,东侧是东宫,是太子的住所,西侧是冶亭宫,是后宫幕僚的住所。如今,Xi安西五台的涂刚和北城外强子西路北侧的铁路中学是为数不多的大兴宫城遗址。

皇城也是长方形,位于宫城南部,东西长宫城那么长,南北宽1843米,周长9.2公里。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横街,其余三面各有五门:南三门,中间朱雀门,两边有灯门;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分别是景峰门和顺义门。南面正中的朱雀门是主入口,向南经朱雀街与郭城明德门相连,向北与宫城的承天门相对,形成城市的南北中轴线。城内有七条东西向街道和五条南北向街道,道路之间有中央政府办公楼、祠堂和国家等祭祀建筑。

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对对称性要求严格。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外郭城的明德门之间的连线,即承天门街(又称天街)和朱雀街,为南北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扩散。为了突出中央宫城在北方的地位,承天门、太极堂、梁毅堂、甘露堂、颜佳堂、玄武门等一批批高大雄伟的建筑被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展示皇权的威严。后来,随着新寺庙的不断增加,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地面上的城市往往是天空的写照,从而使城市成为宇宙的象征。在“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作为世界杰作的唐都长安也不例外。

宇文凯将龙首院的六坡与《周易》中的卦象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进行规划,最终成就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密、体系严密、布局有序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