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设计初中历史作业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但往往忽略了作业设计的问题。历史作业作业往往是老师课后布置的,题量大,形式单一。学生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并按要求完成。

导致学生对历史作业感到厌烦和敷衍。他们一遇到分析题、综合题、探究题,就想翻翻各种教程找答案,或者希望老师直接提供标准答案。这样的作业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历史教师要重视作业设计,合理安排作业。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历史作业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学以致用,实现有效作业与有效教学的有效结合。

那么如何有效设计初中历史作业呢?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形式多样,有意思的作业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作业设计要有创意,形式要新颖,内容要实用,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体验求知成功,增长才干。

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死板、枯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作业的趣味性,那么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强知识点在学生脑中的“* * *”度,加深印象,既能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又能巩固和提高能力。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在布置作业的兴趣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作业可以新颖、多样、有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高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采取团体或个人争先答题、抽签等多种形式的比赛,最后对获胜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奖励,使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此外,可以采用游戏、拼图等学生喜欢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因材施教,分层次因材施教。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

我们的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一个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业布置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积极性。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作业可以一样,但批改的指导不能一样。

对于学困生,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在评语中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采用适合其学习情况、心理、性格特点的适应性评语,在发现进步时及时鼓励。

也可以用“取长补短”的方法,因为学生之间没有心理障碍,容易接触,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没有精神压力,也容易提高。

学生互助不仅可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巩固优秀生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提升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以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在工作设计中

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尺度和难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各得其所,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实践、提高、发展的学习环境,让所有学生在历史作业的完成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发展个性,开作业发展个性,开好个性的教学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力。

新课程的突出理念是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只有积极探索,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开放性作业时,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敏感性和严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中的开放题,还要善于设计适合学生的开放题。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全面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生活工作,以人为本的生活工作,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更应该付诸行动和实践。

在我看来,作业量取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无论怎么实践,都要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锻炼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果你看完了甲午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可以看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风云》,写一写。

学习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单元后,要求学生收集日本侵华资料和日本右翼势力否认、篡改历史的相关资料,结合中国对此的严正立场和态度,写一篇评论文章。

其他的,比如写历史歌谣,编历史小报,演历史剧等。,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关注历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在眼耳口手脑的历史体验中,在电影、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的历史游历中,在社区、家乡的历史探访中,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学生觉得历史不再遥远枯燥,而是变得亲近生动,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5.找准盲点,反思作业找准盲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懒。”

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作业评改后,学生的作业被修改,而且是正确的,清晰的。

老师觉得很满意,认为学生掌握了。

事实上,有些学生往往对一些习题一知半解,存在认知上的“盲点”。

因此,加强作业修改后的反思尤为重要。

既能让学生知道错误产生的原因,又能理顺解题思路,积累经验,提高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学生检查作业,反思作业的得失;同桌,针对不同的习题,互相讨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总结作业中的成功做法;也可以通过师生聊天的形式,谈谈作业过程中的感受,谈谈思考和解决的错误,一些错误的思维方法等等。

6.评价多元化,鼓励作业评价多元化,鼓励作业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评价方式也丰富多样。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和评价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创造性。

只有这样,历史的研究才能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教师可以用鼓励、委婉、启发、祝福等多样化的作业评语来评价学生。

比如可以用“精彩”、“真实人格”等励志的词。

再比如,一个学生的作业写得相当马虎。历史作业结束后,我写了下面这句话:“你的字写得很好,但是做法不对。”

一篇好的作业评语不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强化良好品质,调节和引导学生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成为有效的补充。

在以前的评价机制下,尤其是农村家庭,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和作业情况,只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评判孩子的学习。

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是片面的,只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学习过程。

把评价和家庭评价结合起来,防止学生在老师面前演戏,在家里变成另一个人,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可见,历史作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改变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练习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研究和推敲。只有尽可能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