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皇帝为什么会失败?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入侵北京,农民军首领李自成从德胜门入京。明朝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挂景山公园,即现在的景山。从此,明朝宣告灭亡。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党争论、宦官专权论、官员腐败论等不同意见。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问题,就是对内对农民军,对外对满清女真两条战线同时作战。这样的战斗极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国力,使之成为明朝的国库。

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官员腐败,都是由来已久的事情。除了明成祖朱元璋在明太祖的时代,这些现象比较少见,政治也比较清晰。这种现象几乎每一代人都存在。明朝中叶以后,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明英宗的大太监王镇,权利比英宗大,明武宗的大太监刘瑾,(此人现在被评价为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50人之一。)大汉奸严嵩专制,万历年间贪污贪婪的魏宗宪极其富有。这些人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无恶不作。党争现象最严重的是万历年间,当时有五大名党,除了争权夺利,互相排挤,互相争斗。每一方都想置对手于死地,但明朝并没有在此期间灭亡。崇祯时代的党争、官员贪墨、宦官专权,在所有明朝中都不是最高的,所以应该得出结论,这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同时打了两条战线,这和德国在二战中犯下的重要错误是一样的。两条战线上的战斗分散了德国的力量,最终导致失败。

与满清的战争始于明朝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之后金努尔哈赤七大恨反明。第二年在萨尔浒大败明军,随后努尔哈赤联合辽东七十余城,将反明战线延伸至宁远地区。明用袁崇换来精兵,崇祯二年,宁远大战爆发,用炮轰伤了努尔哈赤。与后金形成了拉锯战。虽然在与后金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明朝输的远比赢的多,但凭借先进的火炮、坚固的城池和正确的策略,战局陷入僵局,明朝的国力比后金大得多。如果双方僵持不下,明朝采取休整养息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力。明朝的优势迟早会体现出来。然而,中国发生了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首先发生在西北,这不是偶然的。除了天灾之外,重要的原因是崇祯皇帝征收重税,除了缓发辽饷,各级官员借机中饱私囊。西北的土地贫瘠,所以人们很穷。没有帮助,官员强迫人民造反。明末农民起义和崇祯的加薪有绝对的关系,崇祯的加薪和与后金的战争有必然的联系。但崇祯没有处理好农民起义,从而走上了两线作战的局面,对明朝极为不利。

明朝与农民军的血战,从崇祯二年开始就一直不断。在此期间,明朝经历了几任统帅,从开始的杨鹤到陈奇瑜,再到后来的洪承畴。直到崇祯九年明军逐渐得手,从杀死农民军主要首领紫金梁,到崇祯九年杀死农民军主要首领为止。明军对义军的围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农民军几乎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当洪承畴领导的明军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消灭农民军的时候,明军两条战线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当时清军突然向明朝发起进攻,突破喜峰口,接连攻占昌平等地,对北京构成威胁。崇祯无奈,从围剿农民军的前线撤回大量兵力。为了保卫首都,拥有极高农民军战绩的卢象升率农民军主力围剿回元,不得不说减轻了农民军的巨大压力,让本来已经山穷水尽的农民军有了喘息的机会,避免了覆灭的命运。李自成等农民军趁机修理喘息。如果没有清军进攻,明军早就救了首都。那么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命运很可能与高迎祥等人的命运相同。就像近代红军在陕北只剩下几万人,面对百万国民党军的围剿,处境极其艰难的时候,突然发生了日军偷袭中原的事件。让红军喘口气,最终赢得天下。如果当时日本人不进攻中国,红军的命运就极其难说了。比如二战时美英开辟第二战场,西特勒不得不从东线调动大量主力部队带回资源,削弱了在东线对付苏联的力量。清军撤退后,崇祯加强了对农民军的围剿,起用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丞相。四川等地的军事。当时的兵部尚书制定了“四面六角十面”的战略来消灭农民军。原总督洪承畴留任,实际作战。他调动了明军的主要精锐部队,给农民军以沉重打击。很快,农民军的处境非常糟糕。与李自成、张齐名的刘国能投降明朝,张也在崇祯十一年被抚。历史上著名的与洪承畴的潼关南苑大战后,只有八人八骑逃脱,后潜伏在商洛山下。当各地的农民军即将被明军的绞索窒息的时候,然而清军又一次进攻明朝,给了农民军新生。崇祯十一年三月,清军小规模入侵明朝。9月,皇太极下令清军分两路进攻明朝,一路进墙岭。一路进入青山关,清军再次威胁首都。北京是国家的首都,但是崇祯没有办法,只好丢下各种兵马加入援助。瞬间,农民军残余的压力大大减轻,又可以喘口气了。清军跟明朝打了五个月,直到崇祯十二年年初才回来。围困农民军的明朝杰出将领卢象升在与清军的战斗中牺牲,祖大寿之子祖宽全军覆没。明朝的另一位英雄孙承宗在莱文城被清军攻破时自杀。这些人的死是明朝的一大损失。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围攻锦州。崇祯皇帝不得不暂时放下国内的农民军,在洪承畴的带领下,从全国各地集中了差不多13万精锐部队来救援锦州。后来发生了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战,即晋松之战。晋松之战被明军击败,洪被俘。& lt国家垄断> & gt都说此战是九塞精英,华夏五谷是稻草,无法延续皇族,社稷慈悲。“经过这场战争,明朝已经很少有精兵强将用金钱和粮食来对抗国内的农民军了。此后,由于没有强大的精兵强将,明军无力对抗农民军,农民军在对抗明军的战争中打了很多胜仗。李自成最终于崇祯十七年初攻占北京。

以上是明朝和农民军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过程。因为这个重大的战略失误,明朝亡国了。这个错误和当时明朝统治者崇祯有很大的关系,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他当时能够对强大的满清采取妥协策略,就可以和满清媾和,把整个国家的力量,比如实力,财力,精兵,粮饷,全部投入到家里的农民军。按照当时明军的实力,农民军可以全军覆没。要知道,明末农民起义只是从西北开始的。后来明朝灭亡,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只是扎根于几个省份。南方各省根本没有起义的意图,绝大多数省份根本不反对明朝,甚至还忠心维护明朝。以明朝的实力,在国内外作战是极其困难的。但是对付一群乌合之众独自四处游荡,问题不大,早期也没有什么政治欲望。明朝当时强大的敌人是满清,因为有英明的领袖和无与伦比的战斗力,所以很可怕。半游牧、半狩猎、统一强大的满族与明朝有国与国的关系。明朝实际上是在和同一个国家同一块领土打仗。这个国家刚刚在朝气和精神上崛起,这是极其可怕的。在与之的战争中,明朝输大于赢,完全处于弱势地位,采取守势,而不是像早期农民军战争那样完全占据绝对优势。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躲避强敌一段时间后积蓄力量,等自身实力强大后再反击。比如汉朝刚建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无力对抗当时崛起的强大匈奴。他采取了媾和、送富美的策略,得到了修身养性的机会。他一直等到汉武帝国力强盛,终于打败匈奴,逃之夭夭。再比如,唐太宗早期无力与突厥抗衡,采取了隐忍求和的手段。后来他强大了,建立了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唐帝国。暂时示弱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但可惜的是,明朝并没有本着做中国老大的思想,认真与满清议和,犯下了不按照先战胜弱敌后战胜强敌的正确战略方针行事的罪行,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最终导致亡国。

避免两线作战的最好方法是与满清媾和。但为什么明初及其统治者崇祯没能看到这一点,与满清媾和,使农民军变得强大?这主要是因为一种自大的心理。满族长期以来都是明朝的附庸,是明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的祖先蒙山是明朝镇守边境的地方官,当时叫建州卫,明朝各地都有卫所。魏都督只是一个小小的官职。而这种人的后代造反后建立的国家,是明朝这么大的国家的面子所不允许的。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让我跟你讲和吧。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乖乖投降或者让我灭了你才是正道。否则就是一厢情愿。这就是清初不同于满清的原因。清朝初期,满族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征服明朝。在他们心里,明朝对他们有一种先天的敬畏。这种敬畏和长期做明朝的奴隶有关,他们的自卑感很强。满清一直强调跟明朝打仗。认为明朝有七件大事欺负女真,让她们忍无可忍,然后造反。七大恨都在抱怨明朝作为最高统治者,做事不能公正,偏袒对手,作为上级,不能秉公判案。所以清朝很喜欢和明朝议和。每次战斗后,清军总是建议和谈,因为他们对目前的成就喜出望外。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求明朝承认他们占领的土地和他们拥有的权利。皇太极一直想尽一切办法求和,直到去世,不仅不停地给明朝写信,还要求朝鲜处理,要求蒙古王公给明朝写信出主意。每一场战斗都是以战促和。但是明朝从来没有重视过。认为对手没有资格和谈。除了明朝的傲慢,和谈的另一个障碍是文官的心态。明朝的大臣们熟悉历史事件。他们一想到和金人和谈,就想到南宋和金人的和谈。每个人都害怕成为秦桧,每个人都害怕成为叛徒。所以没人敢提和谈,会成为弹劾的对象。这种心态也影响着崇祯。此外,崇祯也是自诩。要做一个好皇帝,绝对不能和外族讲和,一定要消灭对方。消灭对手是唯一的办法。因此,他始终坚持不承认满清战略的方针,拒绝承认其独立资格,从不与之有任何往来。拒绝与满清媾和,是崇祯一生最大的愚蠢。两军对峙的时候,和平和战争都是手段,战争的第一法则是自救灭敌。可惜自以为是的崇祯皇帝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平心而论,崇祯皇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他的勤政大概只有明朝的朱元璋能比得上。但他并不是一个有这种大才能,又能治理好江山社稷的天才皇帝。明朝很多错误的战略都出自他之手,没有和满清媾和,两条战线作战,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不是这种两线作战,而是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明朝先和满人议和再集中力量解决国内农民起义问题,然后积蓄国力反击满人,也许明朝还能活下来。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在错误的战争策略指导下,崇祯皇帝和他的明朝最终耗尽了灯火和石油,这是由于满清和农民军的双重打击。这一切不仅让后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