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来自哪里?

周恩来有两个故乡,即祖籍绍兴和出生地淮安。这是周恩来家族传承和迁徙的两个重要节点。周氏家族的始祖是宋代绍兴宝斗桥的周敦颐(1017—1073)。他是周恩来的祖先。周敦颐是《胡艾莲说》的作者。然而,周敦颐的历史地位并不主要来自胡艾莲学说,而在于他是中国新儒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是他的弟子,而朱是周敦颐的曾孙。周敦颐学习的目的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真诚的人生学问。哲学上,孔孟的养心养性理论与佛家的空、静、无为思想相结合,最终推出一个唯心主义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家)的创始人。

周恩来的家庭始于绍兴,传统职业是教师。周恩来说:我家最近几代的祖先也是绍兴教师。我爷爷原籍江西南昌,也是老师。宠儿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科举考试中胜出的总有那么几个人。一些考不上科举的士子成为老师,为那些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做官的人服务,充当幕僚、助手,负责文书、账目、公关等工作。他们就像一个“秘书长”,但一般不在“正式编制”内。清朝时,全国数千郡请绍兴师爷,也是绍兴人。什么级别的案子不是绍兴师爷办的,上级也过不去。所以有“无盐不成事”的说法,他们互相交换声音,互相支持。师爷的培养受到地理和血缘因素的强烈影响。没有专门的学校教授,而是由父子、兄弟互相教授,并由父亲、兄弟和公婆传授。" 65,438,000多年来,周氏家族一直以学术为荣."

周恩来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推销员。在高祖周之后,成为师爷的人一般都不经商,不注重地产,只有一些地产,而且还以祖传为主。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荣誉和对后代的培养。“他们是靠自己的才华、学识和良好的品行,所以家风好,特别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忠诚、清廉、敬业、细致、包容、智慧、深谙处世之道,这些周氏家族传承下来的人文基因,不能不在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周恩来自己的家庭在大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我的父亲诚实正直,但能力有限(周恩来说他父亲一生的月收入不超过30元)。万母出身大家,聪明能干。婚后,她生下了大儿子周恩来,这样她就能处理一些家庭事务了。每逢年节祭祖,万都要向兄弟介绍先人的事迹,勉励他们不辱家业,孝敬先人。嗣母陈,出身书香门第,才华横溢。她教年轻的周恩来背诵诗歌,写作和阅读文章。后来,周恩来多次表示,他想念他的两位母亲。

周恩来的生母在周恩来九岁时去世(1907)。由于周绍刚的经济条件达不到老丈母娘厚葬的要求,万的灵柩竟在一座庙里停放了20多年。陈,继承人的母亲,在她的生母在去世的第二年去世。此时,年仅十岁的作为陈的独生子,坚持要对他进行简单的安葬,并亲自将他送回老家。

《周恩来家族》写道:一年之内,连续失去两个母亲对周恩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两位母亲的葬礼处理方式大相径庭,引起了亲朋好友的议论。但是周恩来完全无视这些评论。这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

周恩来的父亲周绍刚在外地谋生,但他没有回老家见妻子最后一面。失去母亲的三个周恩来兄弟在叔叔和亲戚的帮助下长大。据回忆,对帮助最大的是二叔周父、四叔周和三叔家的一些亲戚(如表哥陈世周等人)。周恩来在1943讲了自己过去在重庆的经历,提到了他的四叔周以根,说“我叔对我很好。”

后来特别提到一个人,是我的姑母和姑父龚(陈继母的一个亲戚)。宫是辛亥革命的追随者,思想开明,反对封建礼教。在他母亲去世后,周恩来由他的表弟照顾,特别是从他开始接受爱国主义和进步的概念。周恩来说:“表哥是我的第一个政治老师!”

1920 165438+10月,22岁的周恩来在十分仰慕他的南开学校董事长严范孙的支持下前往欧洲留学。欧洲之行是周恩来从一个大家庭走出去的起点。而他能走出去,也离不开家里亲戚的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