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的故事——砚(上)

砚是中国特有的磨墨调色器具。

文房四宝里,笔不能久,笔老如草,书不能写;墨陈失胶,易断;虽然“纸活千年”,但只有优质的宣纸才能做到。一般纸用久了一碰就会变脆,变成灰;唯有砚最强,不朽。

该砚集雕刻、书法、绘画于一体,不仅是一种学习工具,还具有文化艺术价值。在这里,我们将沿着历史脉络,探寻砚的前世。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砚台是新石器时代的。在临潼姜寨遗址84号墓7号骨架的脚下发现。有盖砚台1块,石碾棒1根,黑色颜料数块,好像是一套个人艺术工具。黑色颜料被鉴定为氧化锰。

骷髅7号生前可能是艺术家,年代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在商代晚期的傅浩墓中,出土了590多件玉器。有一个深绿色的调色板,在广场的三面有一个框架。调色盘底部涂了朱砂,后面雕了一对鹦鹉,应该是用来调色的,精致漂亮。

西汉以前一般用带磨石的研磨机调色,适合当时使用的颗粒墨。

孔子一定是用砚台编的六经。《南朝笔记集》中说:“鲁孔庙中有砚,制作甚简,盖夫子一生以物居之。”但一般认为是依附于后代的。

战国晚期,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4号秦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两封书信[dú],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砚和人工墨块。砚台由不规则菱形鹅卵石制成,长6.8~7,宽5.3~6,高2厘米。砚台表面和打磨后的砚台表面都有使用的痕迹和墨迹。

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是元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西汉文帝墓。出土了一整套书写工具。找到墨汁的时候是五块。砚台呈圆形,底径9.8,厚1.8厘米,磨砚高3.5厘米。砚台和砚台上都有墨水。

山东临沂金雀山11号西汉墓出土一件漆盒砚。木漆盒用于放置和保护砚台,长21.5,宽7.4,高0.9厘米。上面有一个凹槽,用来放置石板砚和研磨砚台。出土时,盒中残粒填有黑墨,石板砚上有墨汁。在木盒的外部和底部涂上朱红色、卡其色和深灰色的颜料,再涂上黑色的颜料,六种云兽就是精美的工艺品。

此章之所以卡在西汉,是因为西汉以前,墨是看不见的小墨块和墨丸,所以西汉以前的砚要带磨石。

东汉时用墨模制墨,使墨锭的外形规整,硬度增加,可以不借助砚台直接蘸水研磨。再加上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书写材料,于是墨和纸的进步促使砚台发生了变化。东汉以后出土的砚台大多没有砚台。

东汉时砚台一般为圆形三足,以河北沧县寺庄村东汉墓出土的双龙盖三足砚为代表。

多足砚演变于魏晋。

东汉的砚台制作得非常考究,有各种砚盒放砚台。江苏徐州东汉墓出土一件鎏金兽形铜砚盒,长25,宽14.8厘米。里面有砚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zh]金代砚台的形制多为凹型砚台,以储存更多的墨水。

我国瓷器烧制技术成熟于东汉,陶瓷砚台出现于魏晋。

在石砚中,以山西大同北魏建筑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最为精美。砚中心两侧有耳杯状的水池和方笔舔舐。砚面一角有莲座笔插和珠圆笔舔,通体浮雕力士、云龙、朱雀、水禽抱鱼等图案。出土地点为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旧址,可能是北魏皇室使用的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