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从海洋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海权史经典之作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翻开《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一书,让我们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看清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

这本书的作者罗荣邦是一位美籍华人,他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史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海权史研究专家,同时也是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执笔人之一。撰写分析中国水施的一系列文章,他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水力学、船只建造、航海以及海军武器系统等。

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罗荣邦竟然是康有为的外孙,他幼年时曾与康有为度过一段四处漂泊的日子,许多年后编译的《康有为传记与论丛》让他逐渐有了名气。其实他一生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中国海洋史。直到1957年,罗荣邦重新整理了他先前关于水师的研究,结集成这本《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这本书的两位译者分别是,李春,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彭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学位。两位都是从事出版行业的。

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其海上势力在明朝初年达到顶峰。

春秋战国开始有大型水师的训练记录;西汉汉武帝十万楼船军队成功讨伐南越;唐朝水师于白江口大败倭军;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占国库的五分之一;元朝商人聚居地远至南印度;明初郑和下西洋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造船技术一度世界领先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在东方航运界掀起一场无形的革命,至宋朝末年,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经十分常见;元朝的商船因安全、舒适而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的大船平均每艘船可载500人。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

早在宋朝,中国人的航海经验已十分丰富。航海者能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导航,同时掌握了季风、潮汐和海流变化的规律,对东海、南海、印度洋上的国家已了如指掌。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

南宋、元朝及明初三百年间,中国的海上实力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这一时期,中国水师先后控制了黄海、东海,再是南海,势力范围到达印度洋。中国的船运业在水师的庇护下,控扼了东方的海道和海上贸易,大量华人出海在南方热带地区建立聚居区,中国的政治地位远超东方海上诸国,是真正的海上强国。

中国在南宋、元朝及明初这一时期一跃成为主要的海权国家。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一些专家认为这一时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本书一直力图表明,中国实际是从南宋才开始在海上发挥出了优势。当时,中国首次在国家层面组建了长期、稳定的远洋水师,迥异于之前其他朝代的水师。女真入侵中原,宋廷不得不离开北方南迁,偏安东南沿海。这一地区由于自然地形特征和资源十分适宜开展海上活动,人们继承了祖辈的海洋传统和航海精神,拥有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又为战事所迫,中国正是在此条件下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水师。

罗荣邦在编写中国海权历史的过程中,也采用了上述对海洋史的广义阐释,书中并不只是记录所谓“传统历史学的片段式的事件”,而是试图研究形成这一阶段的地理、政治、经济及社会因素。本书追溯历史发展的模式,中国海上扩张的本质与范围,以及中国作为海上强国的兴衰。最后,作者还力图证明宋、元及明初时中国海上活动对之后中国和东亚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本文标签: 中国 海上 航海 海洋 这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