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镇的历史沿革


依兰镇,原名“三姓城”。三姓城是一座依山傍水、风光秀丽的历史古城。辽为女真五国部之越里吉国故城,设于今依兰镇城区北门外,史称五国头城(亦称五国城)。金代设置胡里改路,初置万户,后改设节度使,治所设于五国城旧址。北宋徽、钦二帝被金俘至上京会宁府,后由韩州徙五国城监禁,俗传“坐井观天”,先后死于五国城。元代于胡里改路旧址设置胡里改万户府,并于今依兰镇西郊马大屯设置斡朵怜万户府。明代为忽儿海卫治所。清初,1665年(清康熙四年),已“设土城有官守”。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始派协领驻守三姓。1731年12月(清雍正九年十一月),添设三姓副都统驻守后,1733年(清雍正

十一年)于旧城南侧,修筑三姓城。城呈方形,每边长1.5华里,东、西、南、北分设四门。到清代中叶,三姓城成为三江中下游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被称为边外七大重镇之一。

清末,1906年2月(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添设民官,三姓城遂为依兰府城。1909年(清宣统元年),裁撤三姓副都统,设置吉林省东北路道,道署驻三姓城。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3年3月,府、厅、州一律改县,遂由府城改为县城,划为一区。1914年6月,东北路道改为依兰道,道、县公署同驻三姓城。依兰县公署于1915年在县城北门外开辟商埠地,1921年再兴商埠,扩充用地。三姓城是哈尔滨以下最大贸易口岸,是粮食、木材、毛皮、山产品的集散地。东北沦陷后,初称三姓保,1938年改为依兰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为依兰县城区,后改为第一区。1955年5月,改为依兰镇。1958年10月,将马大乡并人改称依兰镇公社。1980年复改称依兰镇。

本文标签: 改为 设置 县城 东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