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左翼代表人物


一般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即位。改革以来,西方激进派(左派)与传统保守派(右派)的斗争从未停止。在1878年明治天皇统治之前,日本激进的西方人在日本占据了他们的顶峰,但是在明治天皇统治之后,情况完全逆转了。

1878年夏,宫中以田园永福皇帝为代表的保守派,以皇帝的名义写下了《教育的大旨》和《小学二规》,指责维新以来的文明政策“追逐未完成的文明,败坏了道德品格,伤害了许多饱经风霜的人”,将来可能达到“君臣父子义利无知”、“多有流弊”的地步。并表示“今后须以先人之戒,尽一切努力宣扬仁义忠孝”,以儒家的道德伦理原则纠正流弊。为了有效地向孩子灌输仁义孝的观念,小学二规中规定,学校要悬挂古今忠臣、义男、孝子、贤女的画像。袁永福极力主张恢复儒学,反对文明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田源永福和宫内省的另一位官员高崎正芳曾经劝谏天皇,主张天皇掌管国家,改组内阁,成立一个有侍从接近天皇的政府,帮助他控制国家事务。伊藤博文斥责田源等主张是历史倒退和划时代的错误,会导致政治混乱。针对田源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伊藤博文于1879年9月委托井上毅起草了《教育建议书》,并向天皇发表了演说,指出风气败坏不是文明之策,而是改革和变革的必然副产品,并不像田源想象的那样肤浅和抽象。为矫正风俗之乱,研究“教育方法”,制定文化教育政策,确有必要,但不应放弃国家的基本政策——文明政策,“保旧陋习”。田源立即反驳了伊藤的《教育讨论》,并写了另一篇《教育讨论附议》。他在文章中重申“疏于仁义孝”是移风易俗的原因,恢复儒家思想,“读四书五经,以诚为本,尊礼为德”是移风易俗的手段。田源与伊藤之争是日本两派论战的开端。

明成祖在辩论中总是站在保守派一边。1882年12月在地方长官会议上发布的圣旨写道:“易伦理为教育之本,为吾国及中国所尊崇。虽然欧美国家也有修身养性的理论,但是我国还是没有采纳。今天的学科很多,过去和现在的错位并不少见。”

关于道德教育的争论公开化后,很快发展成为思想家和教育家参与的激烈争论。如著名教育家福泽谕吉于1882年发表《如何道德教育》和《教育余篇》两篇文章,从正面抨击儒家教育理论;1882年,袁水富发表《国教论》,主张建立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国教,作为“百科全书基础”

修身教育;1886年,思想家、教育家西村茂树发表了《日本道德论》,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忠孝仁义,同时采纳了一些西方的思想,即所谓“以儒家为基础,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的道德理论。1887年,著名教育家杉浦崇刚出版了《日本教育论》,否定宗教为教育原理,主张以自然(物理)原理为教育基础。东京大学首相加藤弘之主张将神、佛、儒、耶稣四大宗教都纳入修身课程,以统一教育辩论。1890年,文部省的一位官员能够发表一篇名为《论教育评价》的文章,实际上代表了文部省的意见,试图以折中主义来平息这场争议。

这种争议性的争论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的修身教育,使学校的道德教育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地方官员的焦虑。因此,1899年,地方长官会议向内阁提出,文部科学省应制定德育政策,以结束争论,建立统一的教学政策和方法。

众所周知,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了日本的国体。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巩固天皇制服务,首相山县有朋、文部大臣井上贤三、法务总监、宫内厅助理讲师田园水富共同制定了《日本帝国教育总方针》,并于1890年10月30日以《教育敕令》的形式颁布。《教育诏书》以最高法律形式明确了教育政策,从而平息了1878年以来的教育论战,结束了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教育诏书”是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西方哲学为借鉴”的原则下制定的,“教育诏书”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范畴。实际上,它是所有日本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主导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到目前为止,传统保守派在日本打败了激进的西化,统治了日本半个世纪。

本文标签: 教育 日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