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寺的寺庙历史


武则天称帝时,有僧十人,向武则天献《大云经疏》,内称武则天是佛菩萨化身,武后十分高兴,命将经卷颁行天下,并改年号为“天授”,诏令各郡建“大云寺”。中宗李显复唐,中兴唐室,又将大云寺赐名为“中兴寺”“为国行道”。三年后李显又将中兴寺赐名为“龙兴寺”。在周世宗毁法时,被废做为官仓。宋太祖于开宝二年(969)下令重修恢复龙兴寺,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御笔策改将龙兴寺赐名为“太平兴国寺”。并诏令寺内增设译经院,成为官设译经机构,它是我国最早的官方译经机构之一。

中国佛教典籍的汉译,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译成《本生心地观经》之后就中断了,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才复兴,当时主持翻译工作的即是天息灾、法天、施护三人。法天是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僧,宋初,印度内地的佛教徒因回教的侵入受到逼迫,外出的很多,法天和兄法护也携带梵本经典来到了中国。翻译了《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如来陀罗尼经》、《最胜佛顶陀罗尼经》和《七佛赞呗伽陀》。开宝七年(974)这些译本被呈送汴京,得到宋太祖赏识。天息灾、施护在太平兴国五年(980)一同携带梵本来京,也受到优待。太宗叫他们审查宫廷收藏的各种梵本。因为他们兼通华语,能够翻译,太宗动了重兴译经的念头,遣内侍郑守钧在太平兴国寺建筑译经院。两年后,院屋建成,天息灾等便受命住入开始翻译。太平兴国七年(982)七月,试译《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各一卷,后编入大藏。译成即随时附表进上;特别是在每年十月间太宗生日的一天,必定准备新经献祝,以为点缀(后来帝诞献经,即成为定例,历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不改)。译事进行不久,天息灾等就注意到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他们选拔童行,进修梵学,以储译才。当时从京城童行五百人中选出惟净等五十人,送入译经院(随后改名传法院)学习。后来惟净、澄珠、文一等数人均学有成就而参加了译事。

新译的经典在雍熙元年(984)九月刻版流通,太宗还做了《新译三藏圣教序》加在各经的前面。四年(987),天息灾奉诏改名法贤。五年(1012),施护等建议将宋代译出的新经,接着《开元》、《贞元》两种经录之后,编辑新录。成《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二卷。

太平兴国七年(982)译经院的东西两边更扩建了殿堂,分别安置佛像和经藏;宋代宫廷所藏梵本都取了出来,供给翻译之用。太宗诏令用新刻的大藏经目录对勘,拣未有的经翻译,避免重复;因此,印度新流行的密教经典译出最多。在天息灾等译籍总数二百五十二部四百八十一卷里,大乘秘密部经就有一百二十六部二百四十卷,整整占了一半。再就它的内容说,象大部《金刚顶经》十八会的初会(《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施护译)、六会(《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法贤译)、十五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施护译),都有了新译。另外象观音六字明咒信仰的根本经典《大乘庄严宝王经》也翻译了过来(天息灾译)。

在显教方面,也有中观、瑜伽学派的重要论著,如龙树的《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陈那的《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三宝尊的同论《释论》(以上都是施护所译),寂天的《菩提行经》(天息灾译)等。为了正确地念诵陀罗尼和讽咏赞呗,在音译方面有它相当的发展,特别是译出了好多梵赞。其后这类译本,更有法天译的《文殊师利一百八名梵赞》、《圣观自在菩萨梵赞》,法贤译的《三身梵赞》、《八大灵塔梵赞》、《犍椎梵赞》、《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施护译的《圣多罗菩萨梵赞》。有了这些华梵对翻的经验,后来法护、惟净更加以总结,依着悉昙章十二番字母编成《景袾天竺字源》一书,即作为一代音译的典范。

译经院后改名为传法院,为北宋朝廷主持佛典翻译、训练译经人才、刊印藏经及经录之所在。也为大乘经典在我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寺院至明朝万历年间又改名为护国寺。后明末清初又将寺院改回为中兴禅寺。

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占地甚广、僧侣众多、香火旺盛,有五顷寺之称,其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抗战时期,寺院还有僧侣二百多人,该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坏,随着中原佛教信众的不断增多,广大信众及周边群众纷纷要求恢复中兴寺。

本文标签: 翻译 太宗 太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