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外国人在中国混得风生水起?


我是做近代史的,所以还是从近代谈。

研读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外国人是无法绕开的,因为他对中国的影响几乎涉及内政、外交等方方面面。

然而,我们的中学和大学历史教材,无不只强调一点:把持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是英国侵略中国的总代表。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却在“革命史范式”下被浓缩为这么一句,时也?命也?历史书写范式直接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大声呼喊:“脸谱化”的书写可以休矣!

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将生命最好的年华留在中国的英国人――赫德。

来自大洋彼岸的总税务司

赫德(1835―1911年),出生于英国北爱尔兰亚尔马郡波塔当,1853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王后学院。

他19岁来华,先在香港接受见习翻译的培训,随即被派往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担任翻译。1859年,他辞去领事馆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1861年,他取代李泰国成为海关总税务司。从此,他骑在东方巨龙身上尽情施展才华,像蝴蝶飞舞般忽左忽右,一时间让人难以分辨,他究竟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赫德能够年纪轻轻执掌海关总税务司,除了时代为他提供了绝佳机遇以外,与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密不可分。赫德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而做事又极为用功的人,早在英国接受教育时,即涉猎语言学、逻辑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这些帮助他被免试派到中国。当他踏上东方这片土地、捧起古色古香书籍的那一刻,他就彻底沦陷,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一名翻译人员来说,能够与中国人沟通,能够阅读、书写基本汉字足矣。然而,赫德并未止步于此。他迷上了中国传统典籍,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读;他对这个古老帝国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水分。这让他不仅跨越了语言的障碍,而且弥合了文化的差异,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中国通”。

接触不久,奕等人就改称“我们的赫德”。

自此,赫德一步步进入大清权力中心!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这是海关主权的丧失!

创造“零腐败”的海关奇迹

1854年,英美法三国借小刀会起义之机,夺取了海关管理权,之后派李泰国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税务司海关――江海新关。1859年,何桂清发札谕,任命李泰国为各个通商口岸海关的总税务司,按照上海模式,分别设立海关。

所以,赫德的海关建设并非从零做起。但是,海关真正走向完善,则是赫德上任之后。他为此付出大量心血,一手打造出全新的海关管理制度。核心只有四个字:垂直管理。

“(把海关)改造成帝国政府的统一集权机构――与通过地方当局对海关控制的松散体系形成鲜明对比――以及在每个开放口岸建立统一的,尽可能一致的海关管理办法。”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一个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执法混乱、贪污盛行、关商勾结、效率低下的破败机构,摇身一变,成为管理规范、执法统一、工作高效、关商和谐、队伍廉洁的机构。号称“零腐败”!(今日高调反腐,似乎可以借鉴哦)

让清廷一众大员乐开花的是,海关税收竟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由每年200万两,上升到2000万两,相当于之前每年国库收入的三分之一。我的天啊!这是超级玛丽吃了蘑菇呀。此后,多少洋务,多少赔款,皆出自海关。

变身清廷洋务新政总顾问

赫德很快成为总理衙门的座上宾,到总理衙门就跟到了自己家一样,这从他的日记中能清楚看到。随着双方交往的不断加深,赫德开始向奕等人频繁地灌输许多理念,最著名的就是那篇《局外旁观论》。

为了能够让总理衙门官员接受,赫德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写作策略,既有威胁之语,又站在中国立场,系统分析当前清廷面临的困境以及自强的方法。写完后,他十分得意,在日记中写道:“可能引起轰动。”没想到的是,奕瞟了一眼后,说:“究系局外议论,且亦非急切能办之事。”根本没当回事。

就在赫德大失所望时,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事情又有了转机,这个人就是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阿礼国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递交了威妥玛写的《新议略论》。在内容主旨上,它与《局外旁观论》几乎如出一辙!两位英国驻华大员竟然说出了一样的话,奕马上就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很快,这两篇文章被抄录给沿江、沿海各督抚研讨,瞬间引爆晚清政坛。褒奖声、谩骂声都铺天盖地而来。赫德对中国时局的分析可谓切中时弊,又夹杂着威胁口吻,这对倾心洋务的地方督抚触动极大。他们一面批评赫德的狼子野心,一面加快了洋务步伐。李鸿章就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遂将正在筹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扩大规模,大量延聘西方技术人员。

换句话说,《局外旁观论》为洋务运动打了一针兴奋剂,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檄文和号角的作用。

总理衙门对于赫德,从最开始的防范,到中间的信任,最后演变为依赖,甚至是过度依赖!

久而久之,赫德俨然成为清廷的总顾问,影响遍及内政各个方面,甚至能够影响封疆大吏的任命,而邮局系统的建立也是他一手促成。

促成晚清第一外交使团

晚清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是世界外交史上最奇葩的使团,因为代表中国出访各国的,是一个名叫蒲安臣的美国人!但是,这个奇葩的使团最后竟然大获成功,成为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的突破口。(具体可参阅《它没有“鸿门宴”的刀光剑影,却如“化骨绵掌”般影响中国一百年》)

这一使团的出现和确定,赫德的意见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我们来看《北华捷报》的报道:“这一决定乍听之下当时使我们不能相信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无论发表的如何突然,蒲安臣的任命是经过长期和缜密的考虑的。我们的记者说,‘此事是同赫德商议之后才提出的’。我们相信,这个计划是发自赫德的头脑。”

当然,赫德对清朝外交的影响并非只有这一点,像组织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设立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等等,范围亦十分广泛。

梦断海军“总海防司”

除了海关、内政、外交之外,赫德在军事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不仅如此,他还涉足军火购置,试图染指北洋海军,谋求总海防司一职,可以说始终觊觎清朝海军。只是,军事问题事关重大,是清廷的底线,并没有让赫德有机可乘。

“无事可中立,有事即为英国人”

纵观赫德近半个世纪的表现,简直就像一个双料间谍,一会是英国代理人,一会又投入清廷怀抱,真心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人物,把他简单说成是侵华代表,或者是清廷雇员,都有失偏颇。

一言以蔽之:只有当中西之间没有矛盾时,他才是清廷雇员,并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第一任驻英大使郭嵩焘曾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和赫德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很能说明问题。

郭嵩焘:“君自问帮中国,抑帮英国?”赫 德:我与此都不敢偏袒。譬如骑马,偏东偏西便坐不住,我只是两边调停。“郭嵩焘:“无事可以中立,有事不能中立,将奈何?”赫 德:“我固是英国人也。”

清廷曾先后授予赫德八大头衔,最高为死后追封的太子太保!由此可见,赫德在清人心目中的地位!

祥说:尽管赫德首先维护西方尤其是英国的利益,但他的种种行为又切切实实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这是无法抹杀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外国人,就一棍子打死,这是莽夫的表现。

本文标签: 中国 海关 英国 一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