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古渡的历史


咸阳古渡

清·朱集义

长天一色渡中流

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

烟波依旧汉时秋

西安的东西两侧,有两座桥很著名,一座是城东的灞桥,一座是城西的咸阳桥。两座桥都因离别而著名,也各自延伸出了“关中八景”中的一景,城东的是“灞柳风雪”,城西的是“咸阳古渡”。 据咸阳地方志记载, “咸阳古渡”有“秦中第一渡”之称,是古长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

繁荣与离别并存的古老渡口

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国都,咸阳被世人熟知。这座古城背原面水,形势险要。其所背靠的原称为“北坂”或“毕原”。原下不远处滔滔渭水奔流东去,宛似一条游龙。这段渭河也就是关中东西大道的分界线,东来西往的人必须从这里渡过渭河,然后才能东出函谷,或向西踏上丝绸之路,于是也有了“咸阳古渡”。

咸阳古渡从何时兴起?这个问题似乎难以找到确切的时间,也许要追溯到渭河两岸开始有居民生活开始。陕西秦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在咸阳市文物局进行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的祝烨告诉记者:“咸阳古渡繁荣于秦汉时期,自秦汉以来,此地称为杜邮或渭城,即长安通往西方诸国的渭水渡口。陕西地方志曾有记载,渡口自古建有木桥,是关中西通西域,南往巴蜀的交通要冲。秦时官府正式在此架设桥梁,固有‘渭水贯河,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描写。行人站立渡口桥头,可西望雄伟华丽的秦宫殿。”

提起咸阳古渡,就不能不说到渭河三桥,渭河三桥包括东渭桥、西渭桥和中渭桥。祝烨说:“因为古代的渭河渡口大都依桥而设,以取地利和桥梁之不足。渭河上最大的几个官方渡口都是依渭河三桥而建的。”其中东渭桥是汉景帝刘启五年在高陵县耿镇渭河上建的;汉武帝建元三年又在渭河东岸马家寨与曹家寨两村之间的文王嘴附近建起了西渭桥(也称便桥或便门桥);而中渭桥则是秦昭王始建,到汉代重修,在今渭城区窑店镇南的东龙村。咸阳古渡的遗址就位于西渭桥的附近,所以咸阳古渡也有西渭桥渡之称。汉代修建帝王陵是东西渭桥营建的直接原因,不过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这里已成为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送行去西域这里是必经之路。通过渭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通过桥,要么通过古渡,据说渭河上或桥或渡,并存了很长时间,也许一段时间以桥为主,一段时间以渡为主,但究竟何时靠桥,何时靠渡,如今已不可考。

唐时,西渭桥更名为咸阳桥,昔日之便桥成为一座见证了离愁别绪的“离别之桥”,古老的渡口也曾见证了多少离别的泪水。虽然唐朝从军或出使西域是令人仰慕的壮举,但西域一带当时还比较荒凉,生活水平与风土人情都和中原大不相同。送客至此,心中不免悲伤。因而,我们能感觉到在咸阳桥的送别辞和灞桥送别辞的情绪是颇不相同的。唐代很多诗人都写诗描绘了当时的心境,最著名的当属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尤其是最后一句,至今听来仍有一种浓重的悲凉。

虽然是离别之桥,不过咸阳博物馆原馆长李宏涛介绍,唐代的咸阳古渡已经非常繁华了,白天桥上车马穿梭,晚上城门关闭,舟船开始工作,把货物摆渡到码头。码头附近建有“西市”,来往于长安的商旅、马帮、驼队必在这里歇脚。桥头两岸,贩夫走卒,人马喧闹,歌舞升平,一派繁荣。

咸阳渡,在治城南。明嘉靖中以舟为浮桥,岁可常通。其后冬春有桥(其费由粮赋项下开支,作正报抵,岁不得过三千元),夏春仍以舟渡。通陇通蜀,过客众多,欸乃之声彻夜不息,为秦中第一渡。  案:自两寺渡至治城,河宽仅里许,俗名十里狭,非若上下流之可容多水也,故可以舟渡,或以木桥而不可为石桥。以石柱林立,水涨时不能畅行,又有禾草(俗名河络柴,水涨则有)以塞其眼,势必泛滥横流,不但南乡被淹,而县城且不可保矣。冯玉祥驻咸,可颂者多,惟议修石桥人皆危之。乃或以为德政,而又惜其未修焉。  安刘渡,在县东三十里。旧志因安、刘二氏近渡故名。或谓因诛吕安刘名。又名嘉麦渡,以地产嘉麦也。今为左所渡。  中桥渡,在安刘渡东十里。即古中渭桥所,唐乔谭有记:  “自鸟鼠穴者兹水广矣,依凤凰城者兹桥壮矣。水朝巨海而不竭,桥通大路而居要。,不然岂自秦至我唐,六干甲子而独存也?稽厥弘道率兹帝圻侯天根之见,当务农之暇,司金司土鸠而集也,水工土工速而至也。挥刃落雪,荷锸成云。京兆尹紫绶而董之,邑吏墨绶以临之。远迩子来,结构勿亟。无小无大,咸称天休;经之营之,不愆于素。丹柱插于坎险,朱栏赩而电炫。乃虹引成,势犹雀填,就功连横,直抵禁苑。南驰终岭商洛,北走滇池鄜畤。济济有众,憧憧往来,车马载驰而不危,水涝起涨而转固。人思启者,吾其有济。赩赩赫赫,轰轰阗阗。且周穆之驾鼋鼍振千祀也,东方之聚鱼鳖称一时也。孰若我由之而必达,凭之而必安。若以匹敌,夫何远矣。遂因行迈,睹兹崇饰,将刊石以表迹,敢搦札以纪事。赤奋岁流火之月也。”今名千家渡。  庵阳渡,在县西五里。  两寺渡,在庵阳渡西五里。先是三里桥以木为之,重车行其上辄摇动,一遇大雨桥板或漂去。西路车马往省者,多由文昌桥渡丰,两寺渡颇冲繁。自三里桥易石柱后,仅以小舟渡行人矣。  西闾渡,在两寺渡西十里,其西有吕村故名,今废。  仇里渡,在西闾渡西三里,俗名麻子渡。旧志:苏不韦能报父仇,以渡近其家,故名。久废。

本文标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