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在明朝到民国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到南洋谋生。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动乱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扩展资料:

在下南洋的流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老百姓与海相习;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较去拉美等地更具“可选择性”。

明末清初,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本文标签: 南洋 缅甸 老百姓 战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删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