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历史
南北朝时,阴阳城改名为雒城。
北朝魏军攻陷许昌城后,南宋所属的颍川郡,位于昭陵县七连城,统领昭陵、曲阳、临颍三县,称为南颍川郡。
徐绅,东汉著名的儒生、文献学家,漯河昭陵人。他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字典,被誉为“文宗始祖”。
隋朝时,自汉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并取消了南颍川郡。
杨迪大业年间,昭陵县并入郾城县,七连城改称殷诚,因靠近隐水,又称隐水,城以水命名。
元代,上口镇因沙澧河汇流,形如海螺,更名为罗湾河镇。
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迁居郾城县,认为“螺”字作地名不雅,遂改为“螺”。
清末,韩晶铁路在此建站,命名为罗湾河站。因其名称较多,为方便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洛河站,罗湾河镇亦称洛河镇,隶属郾城县。
1927年,国民* * *第二次北伐,唐生智部在漯河、盐城、临颍等地与奉系军阀激战,导致奉军伤亡万余,许昌溃败。
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军占领。
9月20日,1945,日军中将应森孝在漯河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智签署投降书。
1947 19年2月19,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野战军陈赓兵团四纵队俘虏。
1948 1月,市人民民主会成立。
1948年7月,县级漯河市成立。
1986 65438+10月,漯河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
扩展数据: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脚下的平原与淮北平原相交。
地理坐标为东经113° 27 '-114° 16 ',北纬33° 24 '-33° 59 '。属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786毫米。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分布少量黄土丘陵,农业基础条件较好。
境内有大小河流81条,为淮河流域的沙英水系。
淮河两大支流流沙河、澧河贯穿全境,在市区交汇,滨江城市特色明显。
漯河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日照时数2181小时,年降水量78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