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行政区划

春秋至隋朝

春秋时,光泽县现在属于越国,战国时属于东越国,秦朝时属于钟敏县,高涵五年(前202年)属于闵月国。汉武帝(140 ~ 87)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帝改称章安县)。三国时期,光泽县属于吴国。吴永安三年(260),建安郡,昭武镇升为县,广泽属昭武郡。西晋太康三年(282),昭武县改名邵武县;东晋泰宁元年(323),改为邵阳郡;南北朝时,刘崧永初元年(420),改邵武县,光泽归之。黄凯九年(589),邵武郡废,属全州(今福州);12年,恢复邵武县,隶属抚州(今江西)。

唐朝到宋朝

唐武德七年(624),北乡之地杨宁镇位于建州邵武县。五代以后,958年,周显德改杨宁镇为蔡妍镇,仍属建州邵武县。因为它在宋初。太平兴国四年(979),邵武县升为军,蔡妍镇升为县,为光泽县之始。因蔡妍镇辖夫妻和光泽两个乡,光泽乡以县名命名,故称光泽县,属浙西南南路邵所有。雍熙二年(985),改福建路邵道。

元明清

元十三年(1353),邵升为陆,光泽县属福建中书省邵武路。元二十二年,陈友谅兵占光泽,元二十七年,165438+十月,光泽入邵武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邵武道改府,光泽县属福建布政司邵武府。清顺治三年(1646)八月,清兵入闽,郡县不变,光泽归福建航都公司延用的少岛邵武府。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府并入县,光泽属建安路。17,建安路撤销,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监察区(建瓯)。2003年8月,划归江西省程楠监管区。36年8月,隶属福建省建阳专员公署。

摩登时代

1950二月17光泽县解放,隶属建瓯地区专员公署;5438年6月+10月,地区迁至建阳,隶属建阳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建阳区与南平区合并,隶属南平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9月,南平区迁至建阳,隶属建阳区革命委员会。从1989到1,建阳地区再次迁至南平,此后一直归南平地区行政公署。光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千多年,但979年在宋太平建县。

关于光泽县名称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以郝静命名

有光泽,有山有水之意。清康熙版《光泽县志》用“青山绿,碧波美”四个字描述了该县的地理特征。指境内山峦、森林茫茫,形似翡翠,闪耀着光芒。也是一条河流纵横,泉水密集,溪水数百条的溪流;一个完全聚集的地方。把gloss这个词诠释的淋漓尽致。

以产银闻名

光泽,其含义是指物体表面反射的明亮光线。唐武德七年(624),邵武县北部的广泽乡、栾峰乡划归杨宁镇时,定名为广泽乡。相传唐初,广泽乡在北路上。因为太阴的银矿质量好,县令到光泽视察时称赞“这银很好,光泽很好”。唐高祖李渊看后也称赞“此银妙不可言,光泽好”。地名由此而来。

以传说命名

第一,相传很久以前,光泽县叫乌沙县,昼夜漆黑,像乌沙压顶。原因是一种练了几千年的黑龙精,把整个县城弄得漆黑一片,不得安宁。后来被下来视察的二郎神给拆了。为了感谢二郎神斩杀龙精,重见光明,造福天下,人们将“吴军县”改为“光泽县”。第二,据说古代有个赤脚仙女去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社,得知没有县名。她见周围光秃秃的,平地狭窄,便随口取名“广平”。几年后,大仙又去参加蟠桃宴,看了一眼云彩,发现此地已成了人间仙境,感叹此地人民勤劳,将来福报无穷,于是将“光滑”改为“光泽”,代代相传,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