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历史背景
詹天佑,字诚从速。
1861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
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正式留学生赴美留学。
詹天佑曾就读于美国威哈芬小学和努哈芬中学,以1881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撰写了毕业论文《码头起重机研究》,在此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回国。
回国后,詹天佑就读于马尾船政预备学校,学成后被派往福建海军旗舰“吴恙”号任炮手,参加马尾海战。
战后,他被调到黄埔海军军官学校任教。
詹天佑深切感受到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匮乏,从多方面珍惜和培养山海关铁路官校(现西南交通大学)的青年,使他们在张静路建设中迅速成长。很多同学成为了汉越川铁路上詹天佑督导的技术骨干。
扩展数据:
在科技非常薄弱的中国,詹天佑创造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字线!在居庸关隧道开挖工程中,他确定了两端同时切入中间的施工方法。
在八达岭隧道,他采用中间下沉法,然后两端分别开挖,工期缩短了一半。
因为詹天佑的创意,铁路建设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让外国人对中国工程师刮目相看。
1872年,詹天佑等随洋务学堂大臣洪榕从香港赴沪,进入预备学堂受训。掌管刑部20年的陈兰彬教中文课,而洪榕亲自教英文课。
几个月后,詹天佑登船出发前往美国。
在混乱复杂的中国近代史上,这一天,这一事件被载入史册。
预示着封闭的中国正在打开国门,了解世界,开始“师夷长技”的梦想。
1881年,正当詹天佑庆祝大学毕业的时候,清廷发布了所有留美学生撤离中国的命令。
当时,尽管遭到容闳等留学生的坚决反对,尽管许多支持留学的中国人和美国人极力呼吁,试图挽救,但都未能使清廷收回委任统治。
迄今为止,中国已有四批120名留学生赴美。除了少数因病去世、因故先回国而拒绝回国外,其余94名学生在1881年夏天被迫休学,分三批回国。
其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耕获得了大学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