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什么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

这是科学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病毒从何而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但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没有病毒化石可以作为证据,这迫使科学家们另辟蹊径。最具代表性的方式是从病毒和细胞的关系中寻找线索。

一般来说,病毒侵入细胞进行活动有几种情况。首先,它们杀死细胞以换取病毒本身的增殖。最著名的例子是噬菌体。第二,被感染的细胞增殖而不杀死它们;第三,病毒感染后不增殖,即处于隐藏状态。后两种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多瘤病毒,它在感染小鼠细胞后增殖而不杀死它们,但对大鼠细胞处于隐藏状态。从这里,科学家知道了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不同,也就是说,病毒和细胞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病毒-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人们形成了关于病毒起源的三种有代表性的假说。

第一种假设:病毒是地球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原始的生命体。它是化学进化后产生的,所以既有化学大分子的性质,又有生物学的一些特征。这个理论暗示了病毒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渡物质,其位置介于化学大分子和原始细胞之间。这个假说是基于生命起源理论和分子进化理论。这是一个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证据。

第二种假设:病毒是高级微生物的一种退化生命物质,即微生物在生存过程中可能会丢失一些基因,这些基因失去了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只有重新进入微生物细胞才能有生命力,久而久之就会退化成病毒。这种生命形式立即让我们想起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它们比细菌更小,更原始,它们只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过程如下:细菌→类似立克次体的生物→类似衣原体的生物→病毒。对于这个假说,我们找不到寄生在细胞中的小细胞生物,在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中也没有发现病毒。

第三种假设: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偶然从细胞中脱离出来,然后进化成病毒。1999古细菌中所谓“逆转录病毒”的发现,在基因水平上为病毒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逆转录病毒”是一种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具有重要的基因捕获功能。其基因宿主细胞的等位基因高度同源,密码子使用频率也有很高的相似性。经考证,初步估计“反转座子”存在于4亿年前。在古菌进化过程中,反转录转座子从细菌基因中捕获基因,扩展自身的遗传信息,增加生物学功能。产生最原始的传染性病毒粒子,原始病毒采取不同的复制策略,从而产生不同病毒的进化。推测地球上最早的病毒可能是以RNA为基因组的逆转录病毒,然后会发展成以DNA为基因组的逆转录病毒,最后出现DNA病毒,而RNA病毒可能有自己独立的进化路径。

总之,病毒的起源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起源,至少介于DNA病毒和RNA病毒之间。随着更多研究数据的积累,相信人们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有一点是目前基本公认的,即病毒是一个可遗传的单位,在相应的条件下可以在细胞间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