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发展史

1949-1979期间,也就是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的30年间,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着如何看待红色中国的争论。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共同利益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979-1989是建交初期。中国和美国开始就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进行谈判。以文化交流为例,1979之后,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大大增加了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与此同时,人权问题和台湾省问题逐渐演变成中美冲突的两大症结。

1989-2009这一时期是中美外交关系基础消失和重建的过程。1991年,苏联解体,中美建交最重要的基础和共同利益消失,双方关系岌岌可危。第三次台海危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在人权和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长期拉锯战,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个阶段,双方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2009-2018是中美全方位竞争的时期。自奥巴马政府以来,中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大国,并开始挑战美国的地位。随着各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中美关系的特点是竞争多于合作。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对美国经济影响很大。此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同时,中国仍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地在和平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扩展数据:

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中美关系的这一重大调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前者是冷战刚结束,美国自信心爆棚;中国刚刚开放十年,国力弱小。美国有信心能够控制中美关系的走向。但这一次,美国正处于危机引发的焦虑期,中国已远非30年前的中国。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意味着渴望却又无能为力所导致的焦虑和行为,可能会让美国人的行为更加出乎意料。

就中国而言,我们有更多的能力和工具来应对新的挑战。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理性和耐心,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同时也要习惯一些“新事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美关系主要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以后可能要习惯“对抗代替合作”的新关系,斗而不破。

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新事物”带来的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大增加,直到形成稳定的“新阶段”。

在这个新阶段,美国在很多领域并不需要放弃接触政策,但“战略遏制”的成分会增加,比如最近达成的美墨加贸易协定中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据预测,类似的“围堵”设计不会是个例,中国将会有更多被美国所谓的投资安全审查委员会禁止的投资项目。

即使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开始“遏制”中国,但美国精英态度的转变并没有改变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根据芝加哥外交关系委员会2018的数据,1994-2002年,美国人视中国为威胁的比例高达57%,之后开始回落,2012-。

可见,虽然民意可以动员,可以发生重大变化,但美国目前的民意基础并不支持将中国视为“敌人”的政策。然而,美国精英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并由此产生了政策转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光明。com-40年的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和趋势

人民网-杨光斌: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