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早期的城市是如何发展的?

早期人类是三五成群的生活,打猎,吃饭。但在对付庞大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取胜。有了群体的力量,收获就会丰富,捕获的猎物就不方便携带了。找个地方储存起来,久而久之在那个地方安顿下来。一般来说,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水草和动物丰富的地方。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生动物的入侵,在驻地周围搭起了围栏,形成了早期的村落。随着人口的繁荣,村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打死一只动物,全村人好像太多了,发放不方便。所以村内分几个组,猎物在组内分配。因为群体的划分是随机的,那些老弱病残群体往往抓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强群体上,获取一些食物。收获丰富的群体不仅可以消耗掉所有的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带过来,与其他群体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城市夜景

《世本左篇》在《续》中记载“祝融造市”。颜师古指出:“在古代,没有市场。从井里收货,就在井边卖,这叫市场。”这就是“市井”的由来。与此同时,在其他地方,同样的村落居住,为了一个猎物,村落之间经常会发生争斗。因此,为了防备其他村庄的入侵,村庄在栅栏的基础上修建了围墙。《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守君,筑国守民。”城市以墙为界,内城和外城是有区别的。内城叫城,外城叫郭。有皇帝的高官住在内城,也有平民住在外城。这里说的君子,早期应该是一个猎物丰富、收成丰厚的群体,而百姓是一个收成不好、难以养活自己的群体,依附于收成丰厚的群体。人类最早的城市其实就有“国家”的意思,这大概就是人类城市形成和演变的大致过程。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学说:一种是防御说,即建造城垛的目的是不被外敌入侵;二、市场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手中有多余的农产品和畜产品,需要一个市场进行交换。交换地点逐渐固定,人多了就有了城,然后就建了城;三是社会分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有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有人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们需要一个聚集起来进行生产和交流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而发展。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兴起,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其功能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他们没有生产职能,只是消费中心。当时城市规模很小,因为周边农村提供的余粮很少。每个城市和它所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元,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比如13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都是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鼎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因为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绝大多数人已经住在城市里了。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也是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