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的历史变迁
宋朝也不例外。北宋都城汴京(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杭州)表现出很强的虹吸效应。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开始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南宋文学家洪迈这样描述这种现象:“许多人从农村搬到城市,从城市搬到县城。”换句话说,那时候农村人爱去城市,小城市人爱去大城市。这不是和现在一样吗?
宋代疯狂楼市:北京5000万豪宅,宰相买不起房,租房是负担。
据宋史专家包为民介绍,北宋后期,汴京城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2000-13000人;南宋春游时期,临安府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21万人。咸春时期甚至可能达到每平方公里3.5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北京人口密集吗?北京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4万人,不到南宋临安鼎盛时期人口密度的一半。
城市人口的膨胀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住房需求。今天的大城市到处都是高楼。但在宋代,普通住宅只有一两层,单位土地面积人口远不如现在。于是,北宋诗词中描写的场景出现了——“首星罗,不及宅大。广场上没有宽巷,城里骑不了。”北宋大臣翁彦国甚至这样形容:“北京户口日常,楼与楼之间联系紧密,容忍度不大。到了价格上哪儿买地?”
宋代的房地产到底有多火?金钱买不到土地。
在北京买房有多难?
既然选择了大城市,就要面对买房难的现实。
北宋初期,汴京的房屋不足一万间。一个普通家庭的房价是1300元。当时普通市民月收入3-5%,买房遥遥无期。北宋末年,北京的御邸价格飙升至数十万元(有学者认为,这类宅邸按购买力计算超过5000万元)。
别说普通人,就算是达官贵人也未必买得起。据《宋史》和《正史》记载,北宋官员的俸禄分为41,宰相和秘史最高月薪300;副史舒蜜每月200;但是绝大多数的中低层官员,大部分集中在一个月20到60元。扔掉生活费也省不了多少钱。北宋名臣韩琦说:“来京参政,住私宅的人比比皆是。”南宋理学大师朱也说:“在祖代,一切官无所居,虽亦有租房。”
苏轼的弟弟苏辙,一直是帝国的秀才,一直买不起房子。我的朋友李志搬到了新房子。他写了一首诗祝贺他,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嫉妒恨”:“七十岁了,没有房子,很着急。我的儿孙活了八十岁,我可以当十年的客人。生活艰难了80年。从此过得很好。还不如你家努力,才30。”直到晚年,苏辙才在二线城市徐州盖了三套新房。他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我这辈子没有三套房子,今年初,我成了百步画廊。”如果你想在你的新房子里度过你的闲暇时光,你会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躺在夕阳下。"
租房子也很苦。
宋代租房似乎比买房更受欢迎。
无论是来北京做官、做生意、生活还是学习,租房通常是他们的首选。据历史学家杨士群估计,“北宋时期出入东京的住户,约有一半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然而,住房租金也高得离谱。司马光曾说:“一个十口之家,每年收几百块石头,够吃的;每月房款十五,足够日常使用。“到了南宋,就更夸张了。养生堂”有带画廊的房子,很少有人一天偷三两千块钱。"
因为房租太贵,达官贵人租不起好房子。欧阳修成为京官后,租住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他在诗中自嘲:“我来北京没有坏处。闲庭是古宅,简杂。”而且因为地势低,他家下雨就漏水,出门上街就有水。可想而知有多尴尬。宋代第一秀才杨立,曾做过玉米侍郎,却租住在一条窄巷里。他死后,宋真宗亲自上门吊唁,发现汽车根本进不去,只好步行。
宋朝高官的高薪也是如此,普通百姓的困境就更不用说了。在宋朝的首都,几代人住在小房子里是很常见的。《清·路易》记载了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邻里闭塞,货架半空,箱子叠放,儿女分离。”四家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孩子没地方睡,只好在半空中搭起木板,拼起箱子当床睡。
在宋代,这类有困难的市民还可以申请政府提供的“公租房”,每月只需交400到500元就可以租房。有时,在极端天气或重要节日的情况下,可以免除租金。这显示了宋政府的人性化。
政府采取行动控制混乱。
然而,在宋代房地产业繁荣的背后,仍有许多困惑。比如,一些官员滥用职权,炒房,牟取暴利;有的投机分子利用后门非法申请公租房;私人业主也经常更换,交易过程更加困难。
对此,宋政府一直在努力规范——
北宋开宝初年,宋太祖有个规矩:卖房子,先问邻居和人要不要买,不买可以卖给别人。
政府卖地,法院宣布地块和底价,意向买家在纸上写下自己能支付的价格,装入信封,放入指定的标准箱。报价到期,法庭会公开开箱唱,出价最高者可以买地。
在宋真宗正常时期,法院宣布禁令:中央和地方官员不得购买政府出售的公房;天盛七年,宋政府颁布“限购第二套房”政策:禁止现任高官在京城购买第二套房,但所居房产除外。
此外,宋政府还设立了房地产管理机构——店堂事务,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同时,规范宋代房地产中介机构——庄寨雅民,为雅民发放营业执照;还有通过房产税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
这一系列措施使宋代房地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但在宋宋320年间,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房租从来没有真正下降过,而是随着人口的涌入和形势的变化不断上涨。
可能这就是选择大城市的代价吧。
如果你想要舒适、住所和大房子,大城市可能不会真的给你;但是,如果你想成长,想机遇,想发光,大城市永远不会抛弃你。不信的话,那么多被写进教科书的伟人,在《蜗居》里都没有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