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的历史

英特尔CPU的发展历史:

4004:1969(4位)

8008:1972(8位)

8080:1974(8位)

8085:1976(8位)

8086:1978(16位)

8088: 1979(内部CPU 16位和外部8位)

80186:1980(16位)

80188: 1981年(16位)

80286:1982(16位)

80386:1985(32位)

80486:1988(32位)

奔腾(586)出现在1993;

P1有三代:P1,P1 mmx,P1 pro。最常见的是P1 mmx。有了mmx指令集,P1就有了解压VCD的能力。

P2,主频266到466起飞;赛扬在P2时期问世,抢占低端市场。

P3,有三代:第一代是slot7接口,像内存一样用金手指插,最高P3 600;;第二个带是P3,铜矿的核心,使用pin接口,性能很高。是P3时期每mhz处理能力最高的处理器,高达1.1g;最后,tulatin(图拉丁)的核心P3采用socket370接口,最高主频1.4G,超频能力非常不错。P3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可以支持sse指令集,这使得处理器具有拦截DVD的能力,并且浮点运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P4,四代:第一代频率从1.5-2.0G,使用rambus内存,前端总线达到前所未有的400mhz。由于内存性能差,成本高,出货不久就被淘汰了;第二代是P4b和williamet核,478接口,支持DDR内存,最高ddr333,前端总线达到533。第三代是诺斯伍德核心,前端533和800,称为P4c,最高频率3.02G;第四频段是上一代P4,采用31流水线级prescott核,支持800-1066前端总线,即P4e和P4ee,频率最终达到3.8G,P4时期最大的技术提升是处理器支持sse2、sse3和EMT64技术,采用最小65nm技术,并拥有超线程技术支持双核模拟,进一步提升了多任务能力。

PD为了应对AMD的双核处理器,采用了和P4e一样的高流水线级别,两核之间没有连接,明显不如AMD的同级别处理器。Pd时代最大的进步就是英特尔进入双核时代,取消了超线程技术。

PE和PD的高端产品,其实就是一个采用超线程技术的PD。它可以看到四个核心,实际上是两个真实核心和两个虚拟核心。它的性能很好,除了功率大以外没有缺点。

酷睿双核,酷睿1,这种处理器只能在笔记本和苹果电脑上看到,在普通台式PC上看不到。优点是功耗低,缺点是与PD相比,在性能上没有优势。

Core2duo,Core 2,intel决定杀产品,core2duo的推出预示着经历了10年的奔腾系列的终结。Core2duo各方面性能优异,功耗低;从技术上来说,core2duo采用共享L2缓存的方式,提高了两个内核之间的通信,多任务性强。此外,core2duo实现了每周期执行四个命令的优势,支持ssse3指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