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绿地发展历程
泉州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世界四大港口之一。泉州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期就开始了经济发展。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在南安市丰州镇设立东安郡。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大批士绅入春。南朝梁监(502-519)设南安县为县治,这是地方设置县县政府的开端。泉州古城始于盛唐,五代及宋元明不断扩建完善,“刺桐城”闻名天下。在1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密切相关。但从明代到近代,由于现王朝采取的“不海”政策和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泉州的城市发展相对静止。
行政区域地图
“四海两江”和海湾是泉州城市自然景观的总体格局,其中清源山和紫茂山屹立于城市南北,呈楔形插入城市。大平山和桃花山生活在城市的中心,是城市的绿肺。洛阳江和晋江穿城而过,在泉州湾汇合,流入大海。两岸的滨水绿地是城市的绿色脉络,从而形成泉州的“山中之城、中山之城、城中之河、临海之河、河”。
泉州历史上的城镇一般都建在晋江、洛阳或沿海地区。泉州古城背后是清源山连绵不断的山脉作为城墙屏障;被大平山和九日山的“青龙”、“白虎”所环绕;以前有一条锦江。紫茂山与晋江对岸远处的风景遥相呼应。古城遗址就在这样的景观中间。清源山东与大平山相连,西与九日山相连,形成一条维护古城的“弧线”,阻挡冬天东北的寒风,迎接南方的阳光和暖流,是城市的天然屏障。
泉州历史沿革简介
古代先秦
古为百位,《汉书·地理志》注引臣曰:“足下至会,有七八千里,百位,各有种姓。”夏商时期,泉州属扬州。西周时为福建七省之地。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属闽越。
秦汉王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立闽中郡,春地归之,闽越两族酋长一无所得。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其为闽越王,泉地属闽越国。
元二年(前85年),因逃谷不迁的闽越人泛滥,建立叶县。在今天的福州,属于会稽县。春天的土地属于它。
吴永安三年(260),会稽南部一校尉改建安县,建安县后官郡设在东安县,县治今南安丰州,为地方县治之始。辖泉州(今德化县属后关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晋隋唐
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县设晋安郡。东安县改为晋安县,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