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为后来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这个怎么理解?

董仲舒(179-104),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人,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汉景帝时期的一名医生。他将儒家伦理概括为“三纲五常”,并为汉武帝所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儒家的宗法思想为核心,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将神权、君权、父权、阳刚结合起来,形成了帝国的神学体系,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加强政治上、经济上的专制集权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把方正文学的学者召集到长安,当面征求他们的意见。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时期的统一是“天地恒典,古今往来”。现在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论,不同的目的,所以执政意识形态不一致,法制数量变化,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

董仲舒政治统一的思想政策得到汉武帝的赞赏。

因此,儒家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意识形态,而道家等诸子百家则在政治上被降格。

这是西汉武帝统治下的封建思想政策,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象征。

董仲舒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使儒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加强了中央集权,控制了人们的思想,顺应了历史大一统的趋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化繁荣。所以最后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是的,符合时间的发展趋势;是的,它扼杀了思想的发展,等等。

但是,没有董仲舒,张仲舒、刘忠书等人的思想就会为君主服务,这是历史的必然!董仲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排斥其他学派,只尊儒家。是历史上对老人们的刻板印象,但人是活的,不是一些平牌。三大导,五常,符合武帝在位的要求。他是这个朝代的大功臣,对皇权的合理性有明确的理论支持和确认。对于传统文化的禁锢和破坏,他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当然,没有他,就有王中书和李中书。他本身就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