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之乡临桂
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冠文出自临桂。自唐代以来,临桂出状元5人,次状元2人,进士291人,被誉为“状元之乡”。“一县八士三科两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的传奇故事。这个县就是现在的临桂,广西桂林的一个新区。“八士”是指临桂曾经一年中得八士;《三科》讲的是光绪年间的三次科举考试,临桂出了两个状元,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清朝朝野,也证明了“山清水秀出人才”的千古佳话。
桂林有句顺口溜,说的是“临桂在先,桂林在后”。临桂有老资历。据说早在3万年前就有文物考古证据,先民就在临桂这里居住。不管是真是假,桂林在唐朝的官制中被称为临桂。桂林古称贵州、临桂。自唐代以来,桂林在官制上一直被称为临桂。民国初年改为桂林县,1940建立桂林市。现在的临桂县建制始于汉代丁原六年,即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杰出人物和英雄的宝库。自公元895年唐代临桂人赵冠文中得状元,成为桂林乃至广西历史上第一状元以来,科举制度下的临桂共产生了5个状元、2个第二名、291名进士,在历代广西各县中排名第一,是广西名副其实的状元、进士。据史料记载,明清广西共有711名进士,临桂占242名。广西历史上,状元七人九人,临桂占了一半以上。
清代桂共得过四次状元,分别是、、、姚,都在临桂县,尤以之后。“一县八士,三科两状元”的故事,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永恒的佳话。据说当时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进士,一听说对方是广西临桂人,都是满脸笑容,纷纷请客吃饭,结交朋友,为的是以后办事方便。有一段时间,很多临桂士人几乎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饭。
如今,徜徉在靖江古王城下,研究正阳门上“三元记”的文字,许多文人试图解开临桂古状元之谜,却始终难以找到统一的答案。
有人说是因为美丽的自然风光,桂林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状元,也有人说桂林有状元石。桂林富博还珠洞内有一圆锥形倒石柱,锥尖离地约两寸。据传说,石柱可以伸缩。每当它下降触地一次,当地就会出现一个冠军,所以被称为冠军石。
明朝郑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时任云南巡检司副使的桂林诗人鱼宝回到桂林。据说鱼宝在参观富博还珠洞时灵光一现。他不仅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诗,还大胆预言将有状元,桂林才子,百年状元。这个预言终于在清朝实现了。排名前四的学者是:陈季常、龙启瑞、张建勋和刘福耀。
鱼宝的预言在清朝真的实现了,历史的传说也许只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反映。其实,临桂多得状元,与历史上桂林读书的繁荣是分不开的。南朝著名诗人颜延之任石安县令,即在杜秀峰手下建岩掘室,读经学文,开启了桂林整个学风。
隋唐时期,桂林各地建立了私立学校和国立学校。隋开帝十六年,也就是公元596年,桂林都督命兴办学校,推广教育。唐历元年,杜秀峰下建贵州中学,成为当时广西较早的官学,学风日益浓厚。宋代著名理学家朱应邀重修《靖江官学录》,清代桂林大学得到皇帝御书。
当时各类学校不计其数,各类私立学校更是多如牛毛。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和爱读书的氛围自然相当浓厚。据史料记载,桂林古代书院多达13所,其中最著名的是与清代秀峰书院、景谷书院、桂山书院齐名的桂林第一书院——宣城书院。强大的文化和教育使得粤西有很多被称为圣贤的人。明清时期,桂林靖江望城被选为宫媛,即科举考试的考场。当时全国各地的学者云集桂林。据说他们住的科迪馆,也就是桂林西华门附近的李喜华,很快就变成了读书街。
为了帮助读书人赶考,许多普通人开设了客栈,如高盛客栈、三元客栈、宫媛客栈、济和客栈、文昌客栈、邓柯客栈等,这些都是当时的著名标志。从客栈的名字,人们不难体会到当时桂林文风的繁荣。
在参加考试的学者中,临桂的学者可以说是最抢眼的,其中不乏大师。在这里,我们不能不说一代大学者陈宏谋和他的曾孙陈季常的故事。陈季常是清代嘉庆二十五年的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在清朝260多年的历史中,只有两个人获得过状元的称号,陈季常就是其中之一。纵观中国古代从隋朝到清朝实行科举制度的1.297年间,只有1.3人是出类拔萃的。现在,人们在桂林靖江王城正阳门上看到的三字和四字,讲述着陈季常的故事。
陈季常的曾祖父陈宏谋是清代的一位大学者,他是太子的官员,是东亭的学者和总理,尽管他只是获得了学者的位置。陈鸿谋,字孺子,号荣门,清雍正元年春,在科恩中进士,为第一举人。同年八月中旬考第108号,殿试前三名中第九名。乾隆年间,历任官员、政治使节、总督、东葛大学士、宰相、工部尚书。他是清代广西最高的官员——宰相,为官时间最长——48年。他最多经历了12省,成就卓著,也是民间影响最大的清官名臣。如今,坐落在临桂新区四塘乡横山村的陈氏宗祠和祠堂,似乎仍在述说着一位大学者陈鸿谋及其家族的千古传奇,同时也见证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桂林的悠久历史!
古临桂县不愧为历史上广西状元、学者最多的名县。现在,临桂县已经成为桂林的新城区,相信会有更多的冠军批量涌现。(丙戌银麦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