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的历史地位

沂蒙老区在全国革命老区中有其特殊性。

井冈山、延安、沂蒙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三个革命老区。后来,沂蒙被无数革命后代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临沂作为山东解放区的首府,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二战圣地和红色沂蒙。

、许、罗荣桓、陈毅、粟裕、谷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654.38+0.4万人参军,3万名沂蒙优秀儿女投身战场。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道,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铸就了“爱党爱军、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口号的鼓舞下,沂蒙分局前民工达到1.01.8523,沂蒙分局前大车达到31.4279,发放担架60397。淮海战役期间,有560万民工,其中来自沂蒙山区的近百万。陈毅元帅曾形象地描述:“淮海战役是老沂蒙地区的人民用手推车发动的”,同时说:“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举起革命,用手推车把革命推过长江。”充分表达对沂蒙老区人民的无限感激。

毛泽东主席在评价罗荣桓在鲁工作时说:

“罗荣桓处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准备决定中国革命的成败。山东已经占领和包围了所有的战略要点和路线。只有山东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达长江,均以山东为主。”

由此可见,以沂蒙山为核心的山东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成功历程中的地位和份量是多么的突出和重要。

井冈山、延安、沂蒙山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三个革命老区。后来,沂蒙被无数革命后代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两次世界大战的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临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被旅游专家誉为“两次世界大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沂蒙山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中国五大著名革命老区之一。在这里,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的故事代代相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被誉为华东小延安。、许、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代表人物王尽美在建党初期就在临猗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水沂水支部成立。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地方党组织领导人在沂水、苍山、龙须谷等地发动了几次大的武装暴动,尝试革命武装斗争。

1938年,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党中央派许、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进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12年全国解放,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总部所在地,成为华东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许、罗荣桓、陈毅、粟裕、萧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和工作过的革命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2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战胜利后,山东抗日武装几乎全部开赴东北,抢占东北战略要地,奠定了解放战争的第一块基石。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更是闻名中外,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从沂蒙山发起的淮海战役,敲响了国民党统治的丧钟。沂蒙山从渡江战役到全国解放,一直是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被彭司令员称为“万岁”、被作家魏巍称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抗美援朝38军,也是由在沂蒙坚持八年抗战的滨海一师、二师、滨海支队组成。

沂蒙山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中国是众所周知的。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的光荣和骄傲。在那个战斗形势极其恶劣、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为了抗击和消灭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千千百万沂蒙妇女做出了巨大牺牲。她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悲壮动人的乐章,用非凡的实际行动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妇女的光辉形象。沂蒙大嫂的圣乳哺育了革命者,沂蒙大嫂的崇高形象凝结在新中国的不朽丰碑里!

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沂蒙人民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授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有三分之一曾经在沂蒙山战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