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古典诗词及十首诗词赏析
池上
白居易[唐朝]
一个孩子撑起小船,偷偷地把白莲摘了回来。
他不知道如何隐藏踪迹,水面上的浮萍在踪迹上留下了一条船。
翻译
小宝宝撑着船,偷偷从池塘里摘白莲。
他不知道如何隐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卷走,水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的水线。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就像一组镜头,拍下了一个偷白莲的孩子。从诗中的小主人公撑船入画到他离开,只剩下一片浮萍,景色、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五颜六色,细致写实,趣味十足;而这个小英雄天真活泼调皮的可爱形象,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用他独特的通俗风格把诗中的小娃娃描述得非常可爱可亲。全诗如白话,却又韵味十足,让人看后忍俊不禁。诗人在诗中叙述了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到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勒出一幅采莲图。
荷花盛开的夏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划着小船,偷偷去池边摘白莲花玩。我兴高采烈地摘着荷花,早就忘记了没有告诉大人就悄悄走了。我不知道也没想到会隐藏自己的踪迹。我大摇大摆地划着船回来了,船轻轻晃动着水面上的浮萍,留下了清晰明显的水道痕迹。诗人以其独特的通俗风格在诗中描绘了小娃娃,十分可爱可亲。全诗如白话,韵味十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伟大诗人。他的叙事长诗一波三折,细节优美,充满了诗人自己的感情。同样,他诗中的小品更受欢迎。
2.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鹅颂
罗[唐朝]
白天鹅,白天鹅,弯颈,喷火上天。
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中;红色的脚底,拨动着清澈的水。
翻译
“鹅,鹅,鹅!”面对蓝天,一群鹅正弯着脖子唱歌。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绿色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搅动着清澈的水波。
辨别和欣赏
这首诗用一个七岁小孩看大雁游泳玩耍的表情,很生动。
第一句中的“鹅”三个字是诗人对鹅的亲切呼唤,也可以理解为模仿鹅的叫声。第二句“去想向天歌”。弯腰,弯腰。脖子就是脖子。弯曲你的脖子。宋,唱吧。这两句话让人想象一个7岁的孩子在给一只鹅写诗。他指着那只鹅说:"鹅,鹅,鹅,弯着长长的脖子,对着天空歌唱。"一下子抓住一只鹅的长脖子的特点,写出它高兴地大叫时洋洋得意的表情。
第二句,大雁鸣叫的表情给人听觉。鹅的声音宏亮,而“曲”字使鹅伸长脖子、低头朝天的形象十分生动。这句话先写你看到的,再写你听到的,很有层次。
上面讲的是大雁在陆地上行进,下面两句讲的是大雁在水中悠闲地游动。这位小诗人用了一组对偶句,从色彩方面描写了大雁在水中游动的情景。鹅的毛是白色的,但是河水是绿色的。“白”和“绿”的对比鲜明刺眼,是对的一句话;同样,鹅的蹼是红色的,水波是蓝色的,“红”“绿”都很艳丽,也是如此。两句中“白”和“红”是相对的,“绿”和“青”是相对的,是一对上下。如此往复,反其道而行之,其妙无穷。
在这一对句子中,动词的使用也是恰到好处。“浮”字表示鹅在水中无忧无虑,一动不动。“拨”字表示鹅在水中用力划水,引起波浪。就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的美。
3.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画
王维[唐朝]
远远望去,山高云淡,颜色鲜艳,走近一看,只听得见水声,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仍然有很多花和花,人们去附近,但鸟仍然没有被打扰。
翻译
山从远处看颜色很鲜艳,但走近了就听不到水声了。
刚刚过去的春天,花儿还在争奇斗艳,但人走近鸟儿就不打扰了。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风光,而赞美的是一幅画。前两句写的是山清水秀,流水无声;最后两句描述四季花开,鸟不怕人。四首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铺直叙,韵味十足,易于阅读。全诗看似违背自然规律,实则是一个秘密的谜语,写出了这幅画的特点。
“远眺群山是彩色的”。远山含笑,彩山好。什么是有色的?清秀、俊朗、红、湿、绿、下垂是颜色,冷色的灰色也是颜色,诡异陡峭的图画也是颜色。只是因为它的远,才产生美感,让人觉得它风光无限。这是一种“静境”,静境之美是第一句话所不能及的,因为有静心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就像那场春雪,一开始就把夏利巴人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没有浮躁,有的只是平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认为画里有水吗?一股泉水带着不可抗拒的善意倾泻而出,一种流动的美跃入诗人的眼帘。
“静听水声”的来源是“动态环境”,但“静”字又进入静态环境,宁静而深远。和第一句没有矛盾。诗人可以说他能够在动态和静态之间做出选择。有什么了不起的?太安静了,很难放弃,很难发现。这样我们才会靠近这首诗和这幅画,才会心灵和山水靠近。万物之美,只因“静”。沉默是一种美。在王羲之的诗中,就是这种“走在山阴路上,如镜中游”的美。声音和寂静都溶在了一起,完美的天籁之音!庄子所说的“天籁”就是如此。当“自然声”和“人声”“土声”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普通人不会说的自然声。
“春天还在,人也不奇怪。”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尽情绽放,最后把生命开放给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是花不凋谢,只是因为在画里。不仅如此,就是画中的花,到了春末,花都没了,悲伤的感觉无处不在。鸟儿并不惊讶,它们不知道自己的青春已经结束,岁月已经流逝。留下了多少遗憾。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了一个梦,一个看不见的梦,但那种梦只有在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想起。但不可能得到是事实。诗人只能寻找世界上最后一件可以用淡淡的沉思寄托感情的东西。人走了,花留在空中,鸟不惊,人再来,没有永恒的美,所有的美都会藏在幻觉里。
4.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闽农》二首(下)
沈李[唐朝]
夏天的中午,太阳很热,农民们还在劳作,珠子滴进泥土里。
谁想,我们的一碗饭,一粒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做出赞赏的评论
第一首诗描写了烈日炎炎的中午在农民地里劳动的情景,大体表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艰苦劳动生活。最后以“谁知每顿饭都辛苦”为座右铭,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从一开始就描绘了中午烈日下,农民还在地里劳作,汗水一滴一滴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弥补了从“一粟”到“万种”再到“四海无闲田”,是千千千千万万农民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这也为下面的“每一粒都是硬的”抓住了最典型的形象,可谓十分之一。大体表现了农民一年四季不避寒暑雨雪风霜的艰苦生活。
“谁知道中餐每一粒都是硬的”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无病呻吟;它类似于深刻的格言,但它不仅以其说服力取胜,而且在这深深的叹息中体现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述上述内容时,并不空泛抽象,而是用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说明原因,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
前两句,作者没说农民种地有多辛苦,庄稼长得有多难。他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情节做了生动的渲染,让人把这种辛苦和辛苦的味道变得更加具体、深刻和真实。所以,诗人最后以一种修辞的口吻说“大家都知道每顿饭都很辛苦”是很有说服力的。尤其是把五谷比作滴汗,真的是精妙生动。
5.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透明小容器
杨万里[宋代]
春天的寂静是因为不愿细水长流,倒映在水面上的阴影是喜欢晴天和微风。(左:尹)
娇嫩的小荷花芽从水中露出一个尖角,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头上。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是描写初夏池塘美景的清新小诗。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柔软,那么深情。就像一幅五彩缤纷的花鸟虫鱼水墨画。图中的池、泉、溪、莲、蜻蜓,都很小,却精致而富有生机。
第一句,紧扣题目,是一个小池子的源头,一股涓涓的泉水。泉水无声无息地从洞里流了出来,当然很小。流动的泉水形成涓涓细流,更小。这是很平常的事,但作者凭空加了一个“可怜”字,说颜泉好像很珍惜这一点,舍不得多流。于是这首诗立刻飞了起来,变得深情、有趣、充满人性。
第二句,把树荫写在阳光柔和的景色里,遮住了水。这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诗人加了“爱”字,似乎是用她的树荫遮住了池塘,防止水蒸发干涸,从而把无情变成了有情。而且诗采取的是影子的形式,重点是水面上柔软的树枝,非常空灵。
写三四句关于池里的一朵小荷花和上面的一只蜻蜓。小荷刚刚露出水面的嫩芽尖,显示出勃勃生机,但在这个尖尖的嫩角上,早有一只小蜻蜓站在上面,似乎先到了那里,享受初夏的景色。萧何和蜻蜓,一个“才艺秀”,一个“早起的存在”,用新奇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捕捉转瞬即逝的风景。
全诗题为《小池》,专门写“小”字。诗歌需要有和刚才不同的主题,一些重大主题要写得有气势恢宏的境界和气势;有些题材很小,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却能写出爱情和乐趣。而这首诗就像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荷花、池塘、鲜艳的色彩、明媚的阳光、深绿色的树荫、绿色的荷花、新鲜的蜻蜓、清澈的泉水。画面动感十足:飞舞的蜻蜓,影影绰绰的池水,充满诗情画意。
6.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枫桥附近的夜间停泊处
张继[唐朝]
月亮落下了乌鸦,冷冷地啼叫着,睡在枫树上,睡在江边的渔巷里。
苏州城外城内孤独的寒山寺,半夜响起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做出赞赏的评论
全诗以一个悲伤的词开始。前两句充满意象:落月、乌鸦、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了一种寓意丰富、押韵的审美情境。这两句话既描写了秋夜河边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最后两句,城的意象,庙的意象,船的意象,钟的意象,是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夜无月难视物,渔火养眼,霜雪寒;午夜是寂静的时刻,但我听到了乌鸦和钟声。这样的明暗对比,寂静与声音的衬托,让风景全在情,声音全在声,意境散了又散,浑又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迷离而意味深长,摇曳飘荡在姑苏城的夜空,为那里的桥、水、庙、城增添了永恒的风情,吸引着从古到今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全诗以‘愁眠’开头,妙在不言。”《扎沙唐诗》:“‘以忧眠’二字为全章。明揶揄‘愁’字,误写晚景,辗转反侧。”《古诗解》:“此诗句法最好,似接似断,似接似通。”
诗人为什么彻夜未眠?第一句写了三个联系紧密的场景:“月亮落山,乌鸦啼叫,天空覆霜”。上弦月升得早,月亮落山时,大约就是黎明,树上的鸟儿也会在黎明啼叫。秋夜的“霜”泛着浸透筋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包围着诗人的小船,让他觉得身外广阔的夜空弥漫着冰霜。第二句,诗人用“江枫”和“渔火”彻夜未眠。
诗人的思维缜密,短短四首诗就囊括了六个场景,用诗意的语言构造了一个宁静悠远的意境:河边秋夜点起渔火,静夜困客。所有景物的选取都是独一无二的: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景物的搭配和人物的意境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和交融,* * *形成了这种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它的名句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子夜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是倒叙写的,先写黎明时的情景,再回忆昨夜的情景和午夜的钟声。全诗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感情和场景。
7.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河边渔夫
范仲淹[宋朝]
来到河边的人往往只爱栖木。
看看那些可怜的渔民,在大浪中上下浮动,在小船中摇摆。
翻译
河上人来人往,就像美味的鲈鱼。
看那艘小渔船,时而在汹涌的波涛中。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指出,来来往往在河上饮酒作乐的人,只知道品尝美味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渔民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危险和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动的艰辛,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一句说的是河堤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自然就引出了第二句。原来,人们来往于河边的目的是“但爱鲈鱼之美”。但是爱,也就是只有爱。鲈鱼体扁而窄,头大鳞薄,味道鲜美。人们聚集到河边,为了第一个到达那里。但没人知道钓鲈鱼的不易,也没人观察过渔民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美味,却不怜惜渔民的辛苦,世间不公。
最后两句话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水面,向读者展示了以下场景:起伏的海浪中,一艘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小渔船在海浪中摇曳,忽明忽暗,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遮掩。河上来来往往的人,你只知道喜欢鲈鱼,因为它味道鲜美。看那一叶扁舟,在风浪中钓鱼是多么的艰难和危险!鲈鱼虽鲜美,却难捕,表达了诗人对渔民疾苦的同情,对热爱鲈鱼之美的岸上人的深切劝诫。“河”与“风暴”两种环境的对比,“来来往往”与“叶舟”两种模式,“来来往往”两种动态,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在表达上,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艰涩的词语,没有斧痕。它用平凡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表达不平凡的思想感情,产生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8.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在山上度假想起我在山东的兄弟们
王维[唐朝]
我是一个在陌生土地上的孤独的陌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
想到兄弟们的身体登上了高处,也会因为不到我而有一丝遗憾。
做出赞赏的评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他年轻时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这首诗是他十七岁时写的。与他后来的山水诗绘画丰富,构图设色讲究不同,这首抒情诗非常朴实。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诗的开头就切入主题,写的是异乡生活的孤独和悲伤。所以,我总是思念家乡,思念人,遇到喜庆的场合,就倍加思念。然后诗就跳到写远在他乡的兄弟。当他们按照重阳节的习俗爬山的时候,他们也错过了自己。诗词反复跳跃,含蓄深沉,质朴自然,曲折多变。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古往今来的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便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用了一个“独立”字,两个“不同”字,可见诗人有着强烈的异地客居意识。他在外面越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就越强烈。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交通闭塞,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区之间的交流很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在风俗习惯、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诗人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故乡,自然感到陌生和孤独。诗人平淡地描写了自己在异乡的生活,却包含了诗人朴素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的思乡之情可能没有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是亲戚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日子。现在,诗人独自生活在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他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人和事,山山水水,以及诗人在家乡时的其他美好回忆。种种回忆引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越想越思念,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话写的很自然很简单,比如口才,也写了很多在外漂泊的真实感受,很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方法。几乎没有任何迂回,而是直入核心,迅速形成了一个高潮,有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会让后两句难以为继,导致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沿着“佳节倍思亲”这条线直线延伸,必然是蛇足;也很难翻出新意,形成新的高潮。作者采取了另一种方法:随着情感的洪流,一个荡漾的湖出现了,看似平静,但实际上更深。
“知道远方兄弟爬山的地方”,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转而联想到家人团聚,想象着兄弟们在重阳节带着山茱萸爬山时是多么的开心。如果诗人只想着亲人的幸福,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然而,诗人在结尾写道“种山茱萸时少了一个人”。原来诗人没有想过幸福,而是他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节,所以亲人在种山茱萸的时候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肯定会想念我。这是曲折的,不自然的。而这个不一般的地方,恰恰是它的深处,新的警界所在。杜甫的《月夜》:“为了我们的少男少女,可怜的小宝贝们,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里”类似于这两句话,但王石似乎没有那么专注。
9.经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农历月的第一天
王安石[宋朝]
鞭炮的轰鸣声,旧的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新年,人们愉快地喝着新酿的屠苏葡萄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首诗描写了大年初一激动、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改革政治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鞭炮声中一岁”,在鞭炮声中送走旧年,迎来新的一年。句子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春风温暖了屠苏”,描述了人们在温暖的春风喝屠苏葡萄酒。
第三句“千家万户都在消亡”,写的是旭日的光辉照耀着千家万户。用“万万”来表现日出时的灿烂景象,象征着无限美好的前景。结语“总以旧符换新桃”这句话,既描述了当时的民俗,也包含了以新布换旧布的意思。“符涛”是一种绘有神灵的红木板,挂在门上辟邪。每年元旦,摘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新桃换旧符”紧密呼应鞭炮送旧年的第一句话,生动展现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许多写景写物的诗都包含着强烈的政治内容。这首诗通过对元旦、元旦新气象的描写,表达了其执政改革、除旧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
10.古典儿童古诗词及鉴赏
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活着,做男人中的男人;死去,成为灵魂中的灵魂。
今天,人们仍然怀念项羽,因为他拒绝生活,回到了东方。
做出赞赏的评论
这是一首讽刺现在,抒发悲愤的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截了当,暗示人们“作为杰出的人活着”,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朝廷效力;“死神”也应该是“鬼英雄”,才配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深沉的爱国心喷涌而出,震撼人心。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赞美项羽的悲剧行为来讽刺南宋当权者的无耻行为。
生是杰出的人,死是鬼。“这不是微妙的词语组合,也不是几句话的巧妙润色;是凝练的精华,是气魄的气度,是无畏的人生态度。那种凛然的性格,凛然的正气,充斥天地之间,让鬼神徒然变色。“作为”的地方就是“作为”,女人!纤弱无骨的手,娇弱的身体,柔美的演绎,缠绕着手指和心,悲凉动人,楚楚可怜无以复加。由于她一贯的写作风格,她被誉为文坛上的“优雅派”。当笔尖的力量突出,笔尖的力量显现,这种力量和气势,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我还是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记住了凶狠的楚霸王名为项羽,遵循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当朝权贵窃取太平的宋朝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一江之隔,是生与死的分界线,但只有一念,是生死之别。项羽为了对得起英雄的荣誉,无辜的做了七尺男儿,无辜的受了江东父老的委托,为自己的死付出了代价。“不”!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想”,不是“不去”。一个“无”字笔来的魅力,胜于鬼斧神工,高于天地。一种“杀而不辱”、“死而无惧而不辱”的英雄气概,弥漫纸页,渗透纸页背面,不言而喻的惊艳!
这首诗高屋建瓴,明确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要做人生的英雄,要为国家做贡献;就算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魅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当时真的很振奋人心。南宋统治者不顾百姓死活,只关心自己的逃生;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于是,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至乌江,乌江馆馆长劝其速渡江,回江东集结。项羽觉得自己没脸见江东父老,于是掉头拼命,杀死数百敌军,然后自杀。诗人猛烈抨击南宋执政者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令人肃然起敬。全诗只有二十来个字,接连用了三个典故,但堆起来也无妨,因为都是诗人的心声。打地板的诗,那么大方苍劲,都是女人写的,真的让人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