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飞歌、船歌、舞曲?

什么是飞歌?

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一种苗族民歌,苗语称为“茶阳”。是青年男女在村里相邀外出旅游时唱的一首民歌。曲调高亢,节奏自由,曲式短小。歌词五个字一句,一首歌只有四五句。台江一带的曲调欢快,多为调音,两人合唱或独唱。格一区,旋律柔中带柔,多为羽化调式,两部对唱,每句话以圆型唱法开头,第二小节同度齐声唱出。此外,石洞、青奥、小堤等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唱法都是真声,没有伴奏。

船歌和摇篮曲简介

-

日期:2005年9月22日8: 44: 41来源:编辑:27

动漫广告集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艘狭长的平底船,名叫贡多拉。船歌起源于船夫在贡多拉上唱的歌,在意大利广为流行。19世纪成为流行的浪漫抒情流派。船歌曲调简单流畅,游刃有余,一般在6/8拍。强拍和弱拍交替出现,有规律地波动,形容船的摇摆。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平底船船歌。在清朗的月夜里,诗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劳斯和诗人的情人朱丽叶·塔,正坐在贡多拉里,在威尼斯的运河上游荡,唱着这首如微波般波动的二重唱,紧密配合着伴奏音型。整首歌分为三段,从“吹,微风”开始,到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调和歌词都是第一段的重复。最后,朱莉埃塔和尼克劳斯合唱《啊》,相互呼应。歌声在晚风中渐渐消失了。

船歌除了声学音乐,还有器乐。器乐中的船歌是一种抒情小品,它和和声音乐中的船歌一样,有着歌唱的抒情旋律和摇曳的伴奏音型,常以6/8拍子写成。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曲》中,有三首《威尼斯贡多拉之歌》,第一首写于1830年的威尼斯。音乐清新流畅,优美生动;悠扬的旋律和摇曳的节奏贯穿整首歌,塑造了水上轻舟的音乐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组曲《四季》中还有一首船歌。从65438年到0876年,柴可夫斯基每个月都应小说家在彼得堡的出版商贝纳德的邀请,为小说家的音乐副刊写一首钢琴曲。贝纳德按照十二月令的时间顺序,选了十二首诗,作为十二首歌曲的歌名提供给柴可夫斯基。6月,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被用来:

去河边——那里的海浪会溅到你的脚后跟上,

神秘而忧郁的星星会照耀我们。

柴可夫斯基根据这首诗写了一首船歌。整首歌分为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个主题,旋律深情委婉,略带伤感,像一段浪漫。虽然没有6/8拍,但是4/4拍是从强拍走向弱拍的。它还体现了独木舟荡漾的形象。中段转得更快,节奏变得活跃,从小转入大调,由四拍变为三拍,写出了“山在歌唱,谷在回应,风起水涌”的形象;歌声和划桨声融为一体,还能听到溅起浪花的声音。第三段的旋律,在每节结束时,加了陪衬声,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歌曲此起彼伏,更显生动。终于,船渐渐离开了,海浪轻微的拍击声消失在远处。

摇篮曲也叫摇篮曲。最初是母亲在摇篮边唱的让婴儿安静入睡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具有热烈、亲切、祥和的气氛。曲调平静、缓慢而优美,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真诚祝愿。伴奏经常模仿摇篮摇摆的节奏。由于摇篮曲和船歌的节奏非常接近,而且两者都有抒情的旋律和宁静的药气,有许多* * *的特点,所以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在他的《家庭交响曲》摇篮曲中采用了门德尔松的《船歌》旋律。《家庭交响曲》是关于作曲家家庭生活中的一天。摇篮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有两个旋律:一个是代表儿童的旋律,是儿童的主题。它由古代的双簧管、低音管和中提琴用静音演奏。古代双簧管演奏的声音比现在的双簧管低三分之一,而且是带键的双簧管。另一首是摇篮曲的旋律,来自一首关于母亲的歌。被低音单簧管吹的,前两小节是门德尔松G小调无字歌的旋律。作者用复调把这两个旋律结合起来。支持这两个旋律的是描述摇篮摇摆的有节奏的声音模式,由两个大管吹出。在这段音乐的结尾,我们可以听到钟声响起七次,是钟琴演奏的。这时候大提琴上出现了父亲的主题,小提琴上出现了母亲的主题,描写父母祝福的眼神,投入到他们甜蜜沉睡的孩子身上。

摇篮曲和船歌一样,既有声乐作品,也有器乐作品。6/8拍也是典型的摇篮曲节拍。如下面这首6/8拍声乐摇篮曲,作曲据说是莫扎特。这首歌以两小节的短旋律为主题核心展开,音色清澈热烈,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描述摇篮从头到尾轻轻摆动的节奏。这首歌唱道:

睡觉吧,我的宝贝,小蜜蜂已经休息了,

鸟儿已经归巢,花园如此宁静。

月亮在天空中微笑,多么美丽的银光。

透过窗户照在你身上,睡吧,我的宝贝,

去睡觉,去睡觉!

除了6/8拍摇篮曲,三拍和四拍摇篮曲也可以用和声和节奏的方式来描述摇篮的摆动。舒伯特的《摇篮曲》用稳定和弦和不稳定和弦的不断交替来体现摇篮摇摆的效果。这是一首民谣,音乐里充满了无限的温柔和爱抚。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通过强弱节拍的节奏起伏。来创造摇篮摇摆的形象。这也是一首曲调温柔优美的民歌,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亲切祝愿:

1.晚上好,晚上好,

玫瑰和紫丁香闭上了眼睛,

你也去睡吧。

明天一早,

又说又跳。

2.晚上好,晚上好,

天使在守护着你,去睡觉吧,

宝宝树会出现在梦里。

睡得香,睡得甜,

你会梦见天堂。

作曲家经常在歌剧中使用摇篮曲。比如法国作曲家葛达尔在他的歌剧《约瑟兰》中写了一首摇篮曲。但它的对象不是婴儿,而是一个垂死的女人。这是一首具有戏曲音乐特点的抒情歌曲。整首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歌剧中的朗诵,第二部分相当于歌剧中的咏叹调。朗诵调是以语言的声调为基础的朗诵调。这首摇篮曲的第一部分有宣叙调的性质,但有严格的三拍,没有真正的宣叙调那么自由。咏叹调是歌剧中的抒情独唱或戏剧独唱。这首摇篮曲的第二部分有一些抒情咏叹调的特点。但没有咏叹调常用的三段式结构。歌剧《约瑟兰》是根据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改编的。讲述的是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修道院的修补土约塞兰德躲进了陶芬尼山谷的鹰洞。贵族女孩劳伦斯也把自己伪装成男孩,藏在这个山谷里。约瑟兰把她藏在她的藏鹰洞里,发现她是个女孩。他们彼此相爱了。劳伦斯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耕耘者,于是乔斯兰和劳伦斯分手,回到修道院。许多年以后,约瑟兰受邀在巴黎为一位垂死的妇女做忏悔。这个女人就是劳伦斯。在她临终时,她表达了在天堂与约瑟兰结婚的愿望。这首摇篮曲是尤策兰为劳伦斯唱的摇篮曲。第一部分是带有宣叙调性质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四拍摇篮曲,伴奏描述的是摇篮的晃动。

除了人声摇篮曲,还有各种乐器的摇篮曲。这种器乐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更有发展。器乐摇篮曲并不局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更多的是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描绘一种宁静而诗意的精神境界。肖邦的摇篮曲是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声诗。左手是一个稳定和弦和一个不稳定和弦从头到尾的不断重复。描述摇篮的摆动,这种反复重复的短旋律或和声,叫做固定动机。右手是一个乐句的连续变奏,整首歌根据一个乐句的旋律通过变奏不断展开;在动机固定的背景下,从单独一部分发展到两部分重叠;从简单对称的节奏到轻快的华彩乐段。右手如风吹柳舞;而左手就像一根结实的树干,一动不动。整首歌始终保持着安静的氛围,却又充满了微妙的音调变化。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一部戏剧中谈到肖邦的摇篮曲时,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他说,“无声的音乐逐渐弥漫在气氛中。我们被笼罩在同样的感觉中,这可以与洗完土耳其浴后,所有的意识都被驱散,我们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相提并论。此时,被和谐消耗的身体除了休息,没有其他欲望;心灵看到禁锢它的牢门已经全部打开,它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它总是倾向于一个蓝色的梦。”

民族歌曲的分类——对音乐欣赏常识的补充

中国民歌有很多分类。按体裁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号子(包括扛号子、船夫号子、作坊号子等。)、民歌(包括一般民歌、放牧民歌、田阳民歌等。)和小调(包括歌谣、时令曲调、风俗仪式歌、舞曲等。).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民歌分为号子、民歌、牧歌、田野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能,音乐表现的方法和特点。

按民族和地域风格和颜色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传统、语言特点和生活习俗的差异,各民族民歌的风格和色彩相差甚远。一些数量较多、居住区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藏、壮、维吾尔等,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点划分为若干个色彩区。比如汉族民歌,大致可以分为八个色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湖南、湖北、江淮,其中前三区属于北方,第四至第六区属于南方,第七、第八区属于南北过渡区。还有四个地区,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有不同的点,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和色彩的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民歌的风格和色彩以及音乐与民俗的关系。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理解和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此外,还有基于历史发展时期或为了某项特殊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中国民歌的分布

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歌风格和色彩,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六种不同的风格和色彩。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2.西方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新疆民歌区:

3.西方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族民歌区: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5.东北萨满教影响下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7.中原和东部沿海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各民歌区的民歌分类。由于民族不同,各有各的传统划分方法,不可能统一,只能保留差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位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音乐民族”和“诗歌民族”。民歌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和阴山以北地区。它们的特点是词短腔长,装饰丰富,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体现了辽阔草原的气势和牧民宽广的胸怀。牧歌、乡愁歌、赞美诗等。大多是长调。知名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田园》。“短调”主要流行于西部和南部半农半牧区,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很多叙事曲、情歌、婚礼曲都属于“短调”。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玛》和《小黄马》。草原文化民歌的* * *本质是表现草原牧民淳朴、明亮、热情、豪放的感情和性格。此外,《西蒙》中还有一种“蒙汉调”,是蒙汉音乐文化相互吸收交流的产物。流行于河套地区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喜爱的歌曲。

2.西方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位于新疆,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民歌为代表。它受到了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一定的联系。维吾尔族人善歌善舞,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民歌可以分为四大类:情歌、劳动歌、历史歌和生活习俗歌。在音调方面,维吾尔族民歌包括中国音乐、阿拉伯音乐和欧洲音乐体系,是中国民歌多样化音调最突出的来源。许多民歌与舞蹈相结合,风格活泼有趣。国内外著名民歌有《阿拉本·韩》、《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等。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北部,从事畜牧业。民歌可分为三类:(l)歌词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作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风俗歌(包括婚礼歌、婚礼哭歌、婚礼送歌等。).其中情歌数量最多,大多表现了恋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哈萨克民歌有两大体系: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中国的音乐体系以宫调和宇调为主。全国闻名的有《Maira》和《等我天亮》。

3.西方佛教文化影响下的藏族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和四川的一些藏族聚居区。民歌包括民歌(牧歌)、劳动歌、情歌、凤凰山歌、赋诗五大类。山歌演唱活动多与佛教节日有关,许多山歌与舞蹈相结合,如《囊玛》、《堆谢》、《过谢》、《过庄》等。音乐属于中国的音乐体系,民歌一般具有热情、欢快、真挚、动人、高原特色、节奏感强等特点。著名的民歌有《北京金山上》等。《在北京金山上》原为箭歌(即狩猎歌),最早流传于西藏东南部林区。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民歌传遍全国。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二十多个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里。这一地区的民歌具有不同程度的古代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功能。民歌大多是“诗、歌、舞”的结合体,内容复杂多样,不同历史阶段都有民歌。由于许多民族没有书面语言,民歌成为他们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多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一地区的代表性民歌是多声部民歌。大多数民族都有两个声部和三首民歌。民歌分为“大曲”和“小曲”。侗族、布依族、壮族中以大歌最为著名。大曲有三种:男曲、女曲、儿歌。一般男性歌曲节奏感强,曲调活泼。女生大歌节奏自由,旋律细腻柔和。除了两个声部,还有单声部民歌。内容主要是关于爱情的。一般是年轻男女在室内轻声唱歌。此外,还有古歌,苗族古歌历史最悠久。内容描述天地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旅行等的原因。旋律充满了诵经声,演唱者多为老年人。侗族大歌在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其他民歌如《贵人开桂花》、《Xi明月松》等。也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东北萨满教影响下的狩猎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主要包括东北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以鄂伦春族民歌(包括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和满族)为代表,鄂伦春族还保留着许多1949以前原始社会的痕迹。这是一个热爱歌舞的民族。过去,它以狩猎为生。每当它狩猎归来,或国家节日,都要举行歌舞狂欢。他们的民歌可以分为三类:(1)民歌,(2)舞曲,(3)萨满调。民歌分“长调”和“短调”,“长调”高亢有力,节拍自由;“短调”曲调流畅,节奏有规律。大部分歌舞都是人群的形式。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丧葬而唱的歌。曲调在吟唱,大多是为了带来和平。鄂伦春族民歌是五声音阶的。宫模式和羽模式居多。他们最喜欢的民歌是《额呼兰·德呼兰》,这是一首歌颂自然的歌曲。此外,“鄂伦春族唱法”也是全国闻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的黄河上游,还有汉、回、土、撒拉族、保安、东乡、西藏、裕固族等民族杂居的地区。自古属于半农半牧文化范畴。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较早。由于长期的多民族交流交融,产生了一种为八个民族所共有的歌曲——《花》。这一带的民歌可分为“家歌”和“野歌”。“家歌”包括各种酒歌、宴歌、小字、秧歌等等。“山歌”包括各种山歌、牧歌,也包括《花儿》。野歌只能在户外唱。《花儿》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它的曲调悠长而高亢,风格深沉而委婉,气质粗犷而质朴。无论哪个民族用汉语演唱,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词,国内外著名的曲目是《上山看平川》。

7.中原和东部沿海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是六区中最大的,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的南方,从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地理条件、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方式多样。语言虽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和特点也呈现出各种特点。另一方面,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的汉族人口都在1000万以上。所以民歌区域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根据上述情况,汉族民歌区可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东北大都市平原的民歌;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3)江淮民歌的分支;

(4)江浙平原民歌;

(5)闽台民歌;

(6)广东民歌的分支;

(7)江汉平原民歌的分支;

(8)湘民歌分支;

(9)江西民歌分会;

(10)西南高原民歌分会,

(11)客家山歌特区。

汉族民歌种类繁多,但根据其不同的社会功能可分为十大类:劳动歌、民歌、小调、田歌、渔歌、茶歌、秧歌(含花灯歌)、民歌、童谣、童谣。

(1)东北平原民歌分会

这一地区包括黄河下游,如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江苏北部以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发达地区。根据风格的细微差异,该地区可分为两个社区,山东、河北及河北和苏北的部分地区为第一社区;辽、吉、黑为第二群落。第二居住区其实就是第一居住区的移民区。所以民谣属于类似的风格。整个地区使用东部和北部方言。这里的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和号子,民歌很少。代表民歌有《大白菜》、《扇画》、《沂蒙山小调》、《小剧场看》等。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和甘肃、青海、宁夏的汉族地区。东部以太行山与东北民歌分界,南北为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属黄河中上游。以前交通不便,民乐很少和外地交流,用的是西北首府的北方方言。民歌最为突出,有《天路历程》、《山歌》、《爬山调》、《花儿》。其次是秧歌和小调。全国著名曲目有《走西口》、《祭祀精神》、《兰花花》、《推炒面》、《五兄弟放羊》、《刨土豆》、《绣金碑》等。

(3)江淮山歌的分支

这一地区包括江苏北部、安徽大部、河南东南部和西部的大别山、江汉民歌区。该地区地处黄河与长江之间,其音乐文化融合了南北因素,具有过渡性特征。用北方方言。田歌和小调是最突出的民歌,其次是秧歌和民歌。著名曲目有凤阳花鼓、王姐赶集、打麦歌、皮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

该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大部分,位于长江下游,是古代吴越的土地。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它一直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使用的方言是吴语。民歌以小调为主,著名曲目有《紫竹调》、《不锡风景》、《茉莉花》、《哭七七》、《反鸟》等。

(5)闽台民歌

这个地区包括福建大部分,台湾省大部分,广东潮汕地区。福建和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有文化关系。台湾省当地汉族人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民歌突出表现在民歌、田园诗和小调上,著名曲目有《采茶采蝶》、《茶童歌》、《天无无》等。

(6)广东民歌分会

这一带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友东南部、海南部分地区,北以南岭为界与江西民歌区毗邻。地处亚热带,珠江贯穿东西。与海外国家文化交流较早,使用粤语方言。过去,渔民成为这一地区重要的社会阶层。渔歌——咸水歌是最突出的民歌。著名曲目有《落水》、《春牛调》、《李丽梅》等。

(7)江汉平原民歌

这个地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和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是古代楚文化的中心。用西南方言。古代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至今在很多方面还保留着仿古的地方特色。最突出的是田歌民歌,其次是花灯歌、小调、山歌和民歌。知名曲目有《黄姐姐》《洪湖渔歌》等。

(8)湘民歌分会

这个地区包括湖南和广西东北角的几个县。地处长江中游南岸,也是古楚地。人们都在崇尚楚风,抨击楚风,这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使用的方言不同,这一带普遍使用湖南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是民歌和田歌。著名曲目有《桑麻村的孩子打灯台》、《荷花池畔》、《去四川》。

(9)江西民歌分支

该地区以江西中部、北部和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地处古代吴楚之间的文化对其有一定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渡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茶歌最有特色,其次是小调和花灯歌。田歌的“鼓歌”也很出色。知名曲目有《杜鹃花开》、《采茶子》、《送郎为红军》等。

(10)西南高原民歌分会

该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和广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北部以秦岭为界,常用西南方言。代表性的民歌是山歌,其次是花灯歌。此外,川江船夫的号子也很有特色。耳熟能详的曲目有《小河淌水》、《捉马调》、《槐花几时开》、《我住贵州贵阳》。

(11)客家山歌特区

客家人分布广泛,在中国有8000多万人口。中欧特区主要包括粤东北、闽西南、赣东南边境地区。客家人集中在这里。客家人是古代因战乱从北方中原移民过来的,他们保留着古老的遗风,使用客家话。民谣以民谣为主,著名曲目有《红灯曲》《风吹竹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