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谁懂三大油。

世界上的事情,分久必合,合久必合。油脂三大主力,还有豆类和棕类蔬菜,十年来分分合合,涨跌互现,价差时变时移,适时而动,奏出一连串的抑扬顿挫,疯狂而平淡。

故事的开始日期是65438+2006年10月9日,期待已久的豆油上市了。随后,棕榈油和植物油相继登场,油脂三大主力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爱恨情仇。

附图1:豆棕菜三种油价格走势

一、商品期货招兵买马,豆油领涨。

2006年6月9日,65438+大连新增会员,连续豆油5月合约以5300元/吨的开盘价正式登场。65438+10月至3月期间,连豆油都呈“W”形发展,5月合约4月触及4642低点,也是豆油十年来的最低点。

中国有大量的油菜籽来源,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南至云南,东至长江下游,西至青海省。产量最大的是湖北省。有句话叫“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州。”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人们习惯吃植物油,6月份是该地区油菜上市的季节。因此,新植物油的大量出现给豆油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在计划经济时代,油脂是凭凭证供应的。植物油0.66元一斤,豆油0.61元一斤。也就是说,当时的菜油比豆油多100元/吨。市场经济时代,粮油价格放开后,进口豆油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大豆进口量也很大。此外,国务院下发通知,保证粮油供应,合理增加粮食品种和成品粮储备,确保随时可以投放市场。要求组织好粮食运输,铁路、交通部门要加强调度,优先保障粮油运输。

中储粮等单位先后6次竞相抛售国储粮油平抑物价,大量国储粗豆油进入市场。由于豆油价格较高,大豆压榨利润丰厚,开工率高,国内豆油供应量进一步增加。豆油的利空走势导致豆油上市后6个多月的低位调整。2006年下半年,豆油现货和期货开始走强,尤其是9月至65438+2月,月线连续收阴,主力合约0605最终收于6812高位。今年豆油可谓大获全胜。当时植物油还没有进口,国内供应匮乏,价格较高。植物油比豆油高出300-600元/吨。

二、生物柴油讲故事,豆油冲一万五。

十年油市现阶段可圈可点,回味无穷,具有教课书的意义。2007年,国内豆油市场上演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4月份以来,豆油一直处于上涨态势,价格稳中有升,呈阶梯形攀升,为长久以来所罕见。每一次市场调整都是在为下一波上涨积蓄能量,下一波上涨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破2004年的历史高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飞跃。截至年底,国内一级豆油现货价格已超过12000元/吨,跳跃幅度达5300元/吨,较历史次高价差约4100元/吨。

尽管国家几经规定,豆油、棕榈油、棉油等食用油一直高于1000元/吨。但豆油价格依然势不可挡,临近年底,豆油价格继续创出新高。可见,2007年豆油“牛市”的形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作为伴生品种,菜油也有所上涨,豆菜价差进一步拉大。

是什么造成了这次大牛市?故事的起源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2006年,国际局势动荡,人们的能源危机意识加剧,引发了最大规模的生物燃料炒作。中东爆发英军士兵事件,美英伊关系再度紧张,威胁国际石油供应和生产秩序,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创新高,国际生物燃料炒作骤然升温。后来,几个国际机构把对能源短缺的分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0期间,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冲突也一触即发,引起了市场对石油供应和生产的极大关注。于是,生物柴油的概念开始成为油脂上涨的理由,一发不可收拾。国内外石油期货屡创新高,暴涨趋势一直延续到2008年初。2008年3月4日,原油涨到65438美元+002.75,CBOT豆油也非常坚挺,达到33年来的最高水平72.69美分。2008年3月4日,豆油5月合约创历史新高14896元/吨,蔡政油主力合约5月最高达到15865438元/吨,棕榈油主力合约5月最高达到12992元/吨。此时植物油高于豆油1.368元/吨,豆油高于棕榈油1.660元/吨,大豆与棕榈油价差拉大。豆油现阶段的惊人涨幅,成为十年来最美丽的油脂神话!

第三,次贷危机市场混乱,三军暴跌石油市场惨

进入2008年后,国内石油市场持续走高。春节期间,南方的雪灾引发了又一轮疯狂的猜测。国内豆油市场一路飙升,屡创新高,一度书写“牛市神话”。在疯狂中,有批评者已经喊出了1.8万元/吨豆油的口号。当时全国流传着一个很流行的传说。2007年初,湖北一位姓万的女士进入豆油期货。转眼到了2008年初,这个姓万的女人已经获利654.38+00万!然而,乐极生悲,好景不长。暴涨之后,出现了大幅下跌。自3月4日以来,国内豆油价格一路下跌。

3月,随着“两会”的召开,政府报告将“防止结构性价格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CPI涨幅将控制在4.8%左右,瞬间引起国内外油脂的敏感反应,成为打压国内外油脂市场的“震撼弹”。外部市场也受到南美大豆集中上市的影响。飙升的国内豆油价格受到重创,市场价格暴跌。短短两周,豆油均价下跌4000-4500元/吨,豆油成了不可抗拒的“阿斗”。

万姓女子的结局可想而知,被交易所强制平仓,之前的收益化为乌有。然后在当年的5438年6月+10月,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所有油脂再次暴跌。豆油0905主力合约一度跌至5560元/吨,棕榈油0905主力合约跌至4344元/吨。此时豆类与棕榈油的价差为1216元/吨,菜油5月主力合约跌至548元/吨。

2008年国内豆油市场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行情,市场走势涨跌互现,与生物燃料炒作题材密切相关。2008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有效突破100美元/桶关口后,给生物燃料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空间,各国生物燃料生产如火如荼。

其中,美国以大豆油为主要原料发展生物燃料产业,阿根廷是世界上使用大豆油生产燃料最多的国家。2007年共出口生物柴油365,438+09,093吨,2008年产量接近654,38+0.5万吨。正是不断上涨的国际原油价格为国内外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豆油需求的增加推动其市场创历史新高。后来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下跌,靠高油价维持的生物燃料产业受挫,国内外豆油供求关系缓和,市场呈现长期理性下跌。

第四,各国政府救市,三大油强势反弹。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通过托市、储运等大规模调控手段,保持了我国粮油市场的基本稳定,农民种粮收入基本得到保障。据悉,2008年,中储粮系统向市场销售粮油6880万吨,确保了市场粮食供应充足。此外,针对区域供需偏紧的情况,组织了7批71.3万吨的跨省仓调计划,涉及除西藏、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市。销量和运输量都刷新了纪录。

在全球40多个国家出现粮食危机,部分国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我国通过有效调控,在2008年上半年实现了国内豆油价格与外部市场的脱节,市场提前降温,平稳着陆。下半年,中国一贯的收储行动对市场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豆油0905合约跌至5560元/吨低位,开始温和波动。国家调控对保持国内豆油库存和不间断供应,缓冲过大的涨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都在尽力救市。美国通过7000亿救市计划后,中国推出4万亿经济投资计划,欧盟批准2万亿新计划刺激经济。此外,为刺激经济发展,各国央行纷纷下调存贷款利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众积极消费,恢复信心,振兴经济。各国积极救市行动成效显著,世界经济触底反弹。油市逐渐缓解了压力。油市暴跌后开始缓慢回升,出现反弹。2011 2月,豆油1105合约涨至10776元/吨高位,棕榈油1105合约涨至1045。

五、菜油在国库,市场上找他有点难。

植物油在南方是一种重要的油。2007年6月,菜油合约在郑州证券交易所上市。自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已连续五年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回顾历史,2008年以来,油菜籽临储价格分别为2.2元、1.85元、1.95元、2.3元和2.5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延缓了油菜籽种植面积连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政府支持市场收购菜籽油,支持补贴农业,大型油脂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

油脂厂家在收获季节收购油菜籽代储,压榨后的菜籽油放入国储代储粮。政府实行补贴企业或支持市场收购菜油的政策,导致菜籽油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因此,石油企业主要把石油卖给国家,而不是市场。托市政策增加了菜籽油收储成本。大量菜油集中在国储,市场上突然很难看到油菜籽了。

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菜油和豆油价差迅速拉大。二是进口植物油开始大量涌入。导致菜籽油与豆油、棕榈油的价差拉大。2012期货市场9月合约菜油与豆油价差已扩大至1200元/吨,达到历史高位。今年上半年,菜油很漂亮。接踵而至的进口植物油和原料也为后面价差的进一步缩小埋下了伏笔。

6.全国都在无缘无故地声讨地沟油和棕榈油。

之前我们说2012上半年植物油很美,但是今年下半年棕榈油很黑很惨!和植物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2012年,因为天气异常,美豆炒作如火如荼,美国中西部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在此期间,美国农业部(USDA)将美豆优良增长率从65%下调至31%,期间最低达到29%,美豆飙升至1738.7美分。作为与大豆油密不可分的油品,大豆和棕色的走势一直是一致的。这一年棕榈油不仅没有跟随美国市场,反而让豆油领先2200元/吨。

是什么让棕榈油如此冰冷?两个因素:一是进入2012下半年后,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快速增加,库存扩大。二是国内打击地沟油的呼声高涨。棕榈因为酸价不达标,夏天和豆油混在一起,一度成为造假的对象。2012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口食用油检验监管工作的通知》,自2013年6月起生效。我国棕榈油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通知规定凡不符合标准的棕榈油一律不准进口。当时国内进口的食用棕榈油大多酸价不达标,不达标的进口棕榈油需要二次精炼,增加了装运的难度和成本!

这还不是全部。2012国内打击地沟油的态度非常坚决。在夏天,南方的一些商贩将棕榈油与其他油混合在一起,以降低成本。加上棕榈油酸价不达标,棕榈油受到严重打击,一些小商贩被刑事处理。市场恐慌,回避棕榈油,棕榈油销售更是雪上加霜。

我们本是同根生,何必互相炒!棕榈在2012的夏季旺季不旺,很快就被豆油撕得四分五裂。现货和盘面与大豆棕榈的差价高达2200元/吨,历史上极为罕见。2012年末,豆油5月主力合约收于8612元/吨,棕榈油5月主力合约收于6922元/吨,郑菜油5月主力合约收于9754元/吨。大豆和棕榈油的价差今年扩大至历史最大。豆油完胜,棕榈油在门前无人问津。

七、行情无力上行,三大油忙着寻底。

2014油市整体走势更为沉重。从背景来看,原油期货2014下跌46%。2013/14年度,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2035万公顷,较2012/19.7万公顷增长3.29%,巴西为2920万公顷,较2012/增加3.29%。以及美豆创纪录的种植面积,美豆一度连续四个月大幅下跌,全年下跌22%,美豆油下跌17%,大连豆油期货下跌16.34%。在外部和基本面严重利空的形势下,国内豆油现货价格重挫,价格不断创出新低。截至65438+2月31,沿海地区一级豆油主流现货价格已跌至5630-5820元/吨,同比暴跌13101370元/吨。

2014的油脂暴跌并没有结束。到2015,油脂继续探底。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5年度油菜籽收购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从2015年度起,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各类企业收购油菜籽,中储粮不再牵头收购。

因此,尽管今年国内油菜籽产量再次减少(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单位面积产量较差),但国内油菜籽在直接面对进口油菜籽和菜油竞争时并无优势(当时国内油菜籽价格按进口菜籽油推回1.65-1.75元/公斤),商业需求大幅下降(企业资金短缺,风险难以控制)。特别是200家油菜籽加工企业收购量锐减,大部分企业不正常生产。虽然95家浓香型企业消化了全年大部分油菜籽,但集中供应期油菜籽市场仍然供需不平衡,各产区价格大幅下跌。传统收购高峰时,种植户最低价格降至3400元/吨,较上年下降31%。

国内菜籽油市场受菜油市场整体疲软、原油价格大幅下跌、收储停止、菜油抛储影响,价格表现疲软,全年呈现底部震荡。2015年三大油都在走下坡路,寻找自己的底部,三大油的底部都是在2015下半年的不同时间找到的。豆油、棕榈油、菜油低点分别为5158元/吨、3984元/吨、5480元/吨。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三个石油兄弟的价差终于回归正常,可谓:抢浪的兄弟在,他们在最低谷的时候相遇。

八、马来生产棕榈油紧张,三军领先。

2016在国内宏观环境改善的带动下,热钱涌入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板块轮动交易明显。黑色系商品全程引领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工业品去产能、减库存,农产品板块从中受益匪浅。马来西亚棕榈油减产和严格的进口检验要求,使得商检时间从原来的4-5天延长到半个月以上,导致棕榈油供应异常紧张。库存一度跌至30万吨左右的历史低位,远低于去年同期75万吨左右的水平。南方棕榈油供应接近停顿,推动棕榈油疯狂飙升,成为油脂行业的“领头羊”。棕榈油与豆油的价差不断缩小至历史低位,两者现货价格甚至倒挂72元/吨。

盘面上,豆棕9月合约一度只有200元/吨。风水轮流转,棕榈油今年当了一回老大。2016年末,豆油、棕榈油、菜油5月主力合约收盘价分别为6980元/吨、6202元/吨、7230元/吨,价差在正常范围内。

附图2:豆棕价差趋势图。

九、国储抛油压市,菜油风光不再。

我国油菜籽临时收储制度于2008年颁布,次年实施。2015取消。2009-2015期间,国家储备菜籽油轮换三次,但交易效果不理想,导致菜籽油库存大量积压。随着201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库存”的指示,国储植物油开始大量抛储,起步价降至5300元/吨。

2065 438+05-2065 438+06,国家开始抛植物油。随着国家再次倾销,菜油价格瞬间被打回原形,沦为阶下囚。豆菜油的价差也随即崩盘,从曾经风光无限的1.200元/吨的高价差,到菜油对豆油溢价最高时的200元/吨。之后随着国储抛售的减少,豆菜价差再次拉大。到年底,郑菜油主力合约比连豆油高出240元/吨左右。

十、石油十年强弱转换,跌宕起伏的豆类和褐色蔬菜

大豆油、植物油、棕榈油分别于2006年、2007年上市。三大油的十年期货史,也是中国石油市场史上最关键最精彩的阶段。国际政局的震荡,相关商品的麻烦,国家政策的制定,天气的变幻莫测,都在影响着三种油价的走势。十年来,三兄弟虽然分道扬镳,但始终走在油市的最前沿。

通过对近十年三种油脂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种油脂价差的内在规律,即夏季大豆油和棕榈油正常价差在600元/吨左右,冬季价差在1000元/吨左右。植物油和豆油的价差正常在300-600元/吨之间。这只是正常的差价。如遇极端情况,正常关系很快就会被打破并扩大。2012豆油比棕榈油高2200元/吨。到2016年9月,大豆和棕榈油价差200元/吨,现货一度倒挂72元/吨。四年时间,盘面上的振幅达到2000元/吨,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雄关漫道铁打如铁,现在离开始还差一步。任何脱离实际、违背常态的趋势,最终都会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经过十年的鏖战,油脂三大主力的价差在今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波动规律。那么,下一局谁又会是领航员呢?

风险提示:本文为老干货分享,与当前市场无关。请选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