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缺乏才能的典故

古人的典故有屈原、冯唐、杜甫、陆游、辛弃疾。

1,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或公元前339年-公元前27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生于楚丹阳(今湖北宜昌)。糜姓,屈氏,人,字原生;而云名既然是正则,灵字就是偶。

早年,他被楚怀王信任为左土,兼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主张“美政”,主张对内提升才干和能力,完善法度,联合外部势力抗秦。

被贵族们污蔑,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元香谷。秦大将白起攻打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溺死于汨罗江,壮烈牺牲。

2.冯唐

有一次文帝坐公交车遇到冯唐,说起赵江里奇的才华,感觉他没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抵抗匈奴的入侵。冯唐直言:“就算中国皇帝有这样的将军,也不会任命。”文帝大怒,起身回宫。后来文帝召见他,指责他当众自取其辱。冯唐道歉说:“我是一个不懂得回避的卑微的人。”

韩晶登基后,冯唐被任命为楚湘,但很快就被罢免了。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侵犯边疆,皇帝广征贤士。虽然又推荐了冯唐,但他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儿子冯遂为郎。

因为冯唐当官太晚,又因为汉武帝七十多岁了,所以力不从心。后世学者学者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了难成大器”。

3.杜甫

杜甫少年时家境殷实。他先后游历了吴越和赵奇,并在此期间去了洛阳。三十五岁以后,在长安考第一,最后一名。后来,他向皇帝献礼,赠送给贵族。官场失意,见证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社会危机。

甘源二年(759),杜甫弃官入川。虽然逃离了战乱,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整个人生,关心国家大事。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没有遇到自己的才华,晚年饱受战乱之苦。大历五年(770年),杜甫从耒阳到郴州要逆流200多里。此时洪水不退,杜甫一心北归。这时,他改变计划,顺流而下,回到坦洲。大历五年(770)冬,杜甫死于潭州至岳阳的船上。

第四,陆地旅行

禧三年(1207)十一月,史发动政变,杀死韩侂胄,以其首级派使者到,命人“嘉定和会”。北伐被宣布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非常难过。

嘉定二年(1209)秋,陆游患焦虑症。冬天过后,他的病情恶化,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 65438+十月二十六日),陆游逝世,享年八十五岁。陆游临终时留下代表作《秀子》作为遗嘱。

动词 (verb的缩写)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光复,并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赞,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是,他对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未动摇。而是把自己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全部激情和关切、忧虑都投入到了诗歌中。

禧三年(1207)秋,朝廷再次任命辛弃疾为枢密大臣,令其赴临安(今浙江杭州)赴任。但圣旨到了铅山,辛弃疾病重,卧床不起,只好辞职。同年(65438+10月3日)9月10日,辛弃疾含冤去世,享年68岁。据说他死的时候喊了一声:“杀了小偷!杀个贼!”(《康熙纪·扶南志·人志》)。

百度百科-屈原

百度百科-冯唐

百度百科-杜甫(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百度百科-陆游

百度百科-辛弃疾(南宋大将、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