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柳州能出网络名人美食螺蛳粉?

如果评选出一款当代中国现象级零食,毫无疑问螺蛳粉会夺冠。这臭汤粉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没几年就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大排档。连过去袋装方便面的生意都被它抢了。但是螺蛳粉的前缀“柳州”却被很多人忽略了。这个既不是网络名人,也不是公众,甚至让大部分中国人都搞不清定位的城市,怎么会成为螺蛳粉的来源地?

第65438号+0衣

柳州及其周边地区可能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宜居的地区之一。地理上有一个专属名词“桂柳谷”。桂是桂林;柳是柳州;山谷是一个地势平坦、水草肥沃的山谷,被漓江、柳江等密集的河网冲刷。

柳州作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夏季,来自东南亚的热空气会带着湿润的水汽北上,迎头撞上广西十万大山,形成连绵阴雨。东亚降水量最大的内陆气候就这样形成了。

同时,桂柳谷地面溶洞的持水能力很差,降水最终在地面形成河网,源源不断地流出。河流雕刻了世界上风景最好的桂林景观,也为大量小型水生动物提供了庇护所。

比如蜗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桂林竹皮岩和柳州白莲洞两处史前人类遗址发现了延续两万年的蜗牛壳堆积遗迹。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贝壳的尾部都是用石头打孔的。很明显,它们不是自然死亡积累的,而是人类为了吸食螺肉的方便而有意识地对待甚至烹煮的——如今很多地区仍以这种方式对待蜗牛。

是的,作为当地最易获取的蛋白质来源,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柳州就有吃螺蛳的习俗。时间跨度长,给技术提升带来了空间。清炒螺蛳、麻辣水煮螺蛳、清汤螺蛳、螺蛳锅、酿螺蛳...柳州本地螺蛳吃法丰富,这在其他地方很少见。

二号急诊室

除了螺蛳,充沛的降水和温暖的气候也给柳州地区带来了另一种特产——酸笋。

其实竹笋生长周期快,食用时限短,保存难度高。温和发酵竹笋形成酵母菌群优势,以延长保存期,获得更多具有鲜味的氨基酸,是很多地方的食品习俗。阿明人顾修在《海茶遗存》中记载,海南岛人将竹笋中的苦水煮沸,在井里浸泡两三天,劈成细细的酸笋。清代《红楼梦》记载了江南人贾宝玉用酸笋和鸡皮汤解酒的故事。酸笋作为一个地理标签,能在广西、柳州固定下来,与当地的气候、地理不无关系。漫长而潮湿的夏季给当地带来了丰富的竹笋,不仅数量丰富,而且长得有胳膊那么粗。一顿饭吃不完,自然要想办法克服竹笋易腐的特性,妥善保存,不浪费。到了冬天,当地的气候会发生180度的大逆转,气候干燥寒冷,喀斯特地貌保水能力差,这意味着一年中不可能有几个月出笋。这个时候,夏天做酸笋脯就成了满足人们餐桌上思念的福音。

广西的酸笋有两种,用清泉水泡的和用淘米水泡的。后者的竹笋可以用淀粉在水中发酵,会有很浓的气味,口感丰富。常被用来制作需要入味的菜肴,如笋炒牛肉、酸笋黄豆焖鱼丁等。用清泉水浸泡过的酸笋,酸味更淡、更尖,在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面、桂林米粉、侗族酸辣汤等小吃中作为爽口配菜更为常见。所以螺蛳粉是臭,但并不比广西其他米粉和酸辣汤更夸张。如果气味太大,可能这碗螺蛳粉不正宗。

三三

自然给柳州尝一尝,当然不是螺蛳粉的全部。真正把这座城市推上历史舞台的,是一条名为灵渠的运河。

这条由秦始皇修建的运河,无论是修建年代、技术还是长度,在中国的首都建设史上都不算了不起,但它在历史上打通了湘江和漓江,在这里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从此,南岭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秦帝国的雄壮大军得以从水路逆流而上,占领富饶的珠三角平原。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南岳不再是羁縻之地,而是自古以来与中原王朝文化相连,人才交流频繁。

柳州是这条水路连接线上的重要中转站。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湖南和江西虽然和广东接壤,但是食物口味却大相径庭。湘菜重油麻辣,浓郁,美味;干菜麻辣,烟火气十足。他们走的是一条和粤菜完全不同的路,粤菜讲究的是原汁原味的食材。即使湘南的郴州和赣南的赣州,离粤北的韶关只有100多公里,却没有相互影响的痕迹。

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支离破碎的南岭山脉没有畅通无阻的交通。人们从湖南、江西进入广东,必经广西东部的灵渠、桂林、柳州。

两种美食美学的真正碰撞,在柳州。螺蛳粉的汤头显然是这种碰撞的产物:一方面,它用猪骨和螺蛳肉炖出了浓郁的汤头,是典型的广式老火汤;另一方面用八角、桂皮、丁香、花椒等复合香料调味,上菜前浇上一汤匙醋和一汤匙辣椒油。湘赣菜的热情和广东菜的原汁原味在这里相得益彰。

四号si

灵渠的发掘,除了两种饮食文化的激烈碰撞,还为广西带来了另一项美食事业:米粉。

从性价比来看,直接煮的小麦口感很差,只有磨成面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但是,把大米压成条状显然没有必要。原本的米粒可以直接煮熟获得极佳的口感,要花很大的力气去研磨成型,却无法提升口感水平。

但是,对于那些古代逃离战乱,贬谪到水稻种植区的北方人来说,米制品是面食很好的替代品。山西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写下了“陇西贫麦,江南稻,以为哥哥长寿”这句话,代表了他对南北主食文化的理解。

在一代又一代热爱面条的客家移民的推动下,广西的米粉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美食的一个突出流派。

在广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米粉,想不到也不可能。比如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钦州猪脚粉、融安融水滤粉、武鸣生粉、玉林生粉、宾阳酸粉、罗城大头粉、魏桥鸭肉粉、百色烤鸭粉、平果卷毛粉、全州红油粉、蒲庙生粉、修罗米粉、天等鸡粉等

螺蛳粉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五号吴

什么都有,除了东风。当螺蛳四魂、酸笋、汤料、米线都准备好了,你只需要出完门,让人魂牵梦绕的美食就可以诞生了。

这一脚,来得比想象中的晚,也更锋利。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宜居的自然环境,桂林和柳州这两个桂柳谷的核心城市被赋予了不同的发展任务:桂林以旅游为重点,成为人民币上印刷的中国风景代表;而柳州则大力发展新中国更需要的重工业。短短几十年间,柳工、柳钢、刘琦等大型工业企业应运而生。

工业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了满足工人倒班工作的需要,柳州的夜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电影院的深夜电影,夜市繁荣的小商品贸易,工人们喜爱的宵夜文化。

螺蛳粉是柳州各种传统食材和烹饪手法的完美表达,以宵夜为展示形式。先将螺蛳肉放入酸笋骨头汤中煮熟,加入准备好的易操作的花生、木耳、腐竹、黄花菜。最后,热腾腾的粉面配以鲜汤端上桌,让前来小吃的人们早日享用一碗油水重、风味十足的米粉,补充工作之余疲惫的身体,抚慰夜晚疲惫的心灵。

虽然螺蛳粉的历史看似只有几十年。但其中一个,一啄一汤一菜,都藏着柳州源远流长的风情。同时螺蛳粉出身草根,行走江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最终会到达美味的神坛。所有的味道都有来的地方和回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