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评价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偶然做了一个哲学家该做的事情而得到的奇怪结果。一个普通的历史学家和普通的哲学家很难做到,但汤因比做了一个伟大的工程。
汤因比写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广阔,是真正的全球视野。有趣的是,汤因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写了这本书。当时的汤因比已经有如此宏观的历史眼光,我们不得不表示深深的敬佩。写这本书的汤因比,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几千年,整个世界的巨大空间都在他的作品里,像积木、拼图一样,得心应手,完全脱离了历史的时间顺序。其实这根本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历史的书。它是一部借助全人类已有的历史来探讨人类命运的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未来的书。
汤因比思考人类历史和未来命运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文明。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焦点。亨廷顿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是以文明为单位来审视历史,预测未来。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识的借鉴。这种以文明为单位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论,通常被称为文明形态史观。
汤因比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按照文明来划分,然后按照每一种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来思考文明的共同规律。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所有人类文明,都可以归结为30多种文明形态,包括7个独立文明和从属于这些独立文明的其他卫星文明。根据这些文明的共同特征,总结出三种主要模式,即希腊模式(文化统一而政治分裂的模式)、中国模式(以分裂为主的统一的统一模式)和犹太模式(有可识别的统一文化但没有政治实体的离散模式)。其中,汤因比断言,大多数文明的早期历史更符合希腊模式,而晚期文明更符合中国模式。犹太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文明模式。因此汤因比建立了“希腊-中国”文明模式。
在思考文明起源时,汤因比首先否定了种族主义的种族决定论,得出了文明起源与种族无关的结论。然后我得出了一个特别的结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出文明的火花。这是之前很多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相反的结论。以前很多哲学家认为文明应该出现在有利的环境中,因为有利的环境有闲暇时间去探索文明。不管这个结论是否绝对正确,至少这个结论比单纯的休闲产生文明进步了一大步。
汤因比思考文明的主要目的是思考文明的衰落,从而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汤因比认为,文明一旦衰落,通常有三条出路,即统一的帝国、统一的教会和野蛮人的英雄时代。统一帝国是汤因比批评的一种形式。他认为统一帝国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是寒冬前的一个春天,可以扼杀文明的创造力。然而,汤因比赞扬了统一教会。虽然承认宗教存在问题,但汤因比对产生一个高层次的宗教还是相当有信心的。他认为,随着文明的不断衰落,宗教的战车可以继续前进,因为宗教是一种精神活动。至于野蛮人的英雄时代,汤因比也看不上。他认为野蛮人本身是有活力的,但是一旦他们成功打败了更先进的文明,他们就会立刻变得腐败,道德败坏。甚至比他们征服的文明还要快。
汤因比的历史观有意识地摆脱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在历史写作中尽可能地避免了民族情绪的影响,尽管读者在写作中仍能看到一点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作为一个西方历史学家,在西方文明还如火如荼的时代,有这样的意识,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尽管目前主流历史学家对汤因比的评价不高,尽管汤因比在读完《文明史》后做出的许多预测性结论可能并不准确,甚至是一厢情愿,但我仍然坚信,这本书使用的许多方法论的东西是不朽的。这本书,连同这本书提出的方法论,将注定是历史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未来的历史发展或许会证明这一点。
2.如何评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汤因比说,中华文明将统一整个世界。你怎么想呢?作者邢田在微信输入“汤因比中华文明”可以找到上千篇文章,标题大同小异,大多说中华文明将统一世界,将照亮21世纪。
据百度百科: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 ~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独特的见解。他的12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主要民族的兴衰,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汤因比出生在伦敦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家庭。汤因比分别从1929到1967两次访华,他对中国文化评价很高。美国《新闻周刊》评论说:“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哲学家,与爱因斯坦、史怀哲和罗素齐名。”
汤因比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宇宙生命和社会历史的许多重要问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国家“思辨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
实现政治与精神的统一汤因比指出,在过去的500年里,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但人类在精神和政治上并没有实现同样的发展,而是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现在,人类拥有了终结人类历史甚至所有生命的力量。
走到悬崖边缘的人类,一定要迅速清醒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方向,才不会坠入深渊。人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目标、思想和行为,这是人类继续存在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汤因比看来,由于过去500年来中国人和西方人活动的扩大,一个世界性的技术和经济关系网络已经形成。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着许多迫切的问题。
汤因比期待并预言,人类将在下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实现政治和精神的统一。但他强调,这一伟大变革必须在全人类平等的前提下,以自主的方式实现,而不是继续由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来实现。
西方将把过去500年的主导权转移给新兴国家。中国在历史和未来中的作用汤因比非常重视中国在历史和未来中的作用,对中国充满期待。
他不仅高度赞扬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期待并相信中国将在未来为世界的政治和精神统一做出重大贡献。汤因比赞赏中国长期以来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文化传统——尽管经历了两千年的朝代更迭,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政治文化的统一。
他认为世界上没有第二个这样统一的局面。汤因比认为,19世纪将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将是美国人的世纪,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汤因比所说的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主要指的是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错误和苦难,走向和平稳定的道路。他认为,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将是未来人类最美好、最永恒的新文化。
* * * * * * * * * * * * * * * *汤因比这么说,你怎么看?我对统一世界的看法与汤因比不同。当然,这只是一种看法。都是集思广益,所以我的观点可能会得到你的错爱,被纳入观点集作为参考之一。在我看来,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世界统一是有可能的。
比如外星人来了,五年内全世界可能统一成一个国家。否则离心力和凝聚力相持不下,不可能统一。
除非有超级领袖,否则即使那样,迟早也会再次分裂。但是,也没必要因此而难过,也不能硬性统一,还是可以多样共存的。
CDEFG里那么多东西,如果合并到东西B里,有一个大的东西B,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小的东西。只要这些小东西不自相残杀,和平、友好、多样地共存,不仅这些小东西可以继续存在,还可以有更高层次的东西A,它有一个公民CDEFG。
所以几百个国家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没什么好遗憾的。如果这几百个国家能和平、友好、多元共存,做“星河上国”的更高级公民岂不是一种命令?诚然,今天的联合国不是“国家上的星河”。当然,这只是作者的观点。作为意见,可以更具体一些。
1.国家属于人民还是人民属于国家?以前儿子是父亲的,父亲要儿子死就得死。但是现在,儿子和父亲是平等的。
在过去,人们属于国家,忠于国家。但是现在,作为公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事务。
因此,国家可以公司化。虽然是超级垄断公司,但公民应该拥有股份。如果一个人从C国移民到D国,就相当于在C国卖了股份,在D国买了股份,这种买卖国籍股份的自由,就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自由竞争。各国的股价会因为买的多而涨,因为卖的多而跌。所以要好好经营,平衡进出,留住国民,国家才会升值。
而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国家。这样国家才会有特色,要建设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国家。
而人呢?我也会找到自己的那种聚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国家,和和我有共同选择的人生活在一起,有和我脚一样大的鞋子。这种买卖国籍股的自由可以由少数国家先发起,相当于WTO,可以称为WCO(World citizenship anization)。
这样,国家实际上成了飞跃家,真正开放了。一个国家可能有世界各民族的人。
而且一个民族的人也可能散居在各个国家。那时候,如果有人说他是中国人,你可以猜他的长相,而如果他说他是中国人,他的皮肤就会受损。
3.如何评价《以理服史》?
我认为,谈论带来历史是否是一种劣势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排斥用其他范式来表达这段历史的可能性。
阎步克老师曾经有一个关于历史的绝妙比喻: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物体,那么每一个学者的研究都只能是“片面的、深刻的”,就像这个物体的投影一样。只有将多个投影重叠,才能得到最接近物体原貌的轮廓。“以理论取历史”是否可取,关键在于它所取的历史是否真的是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之外的角度采取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对抗性解读。
显然,这样一种带有历史的理论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极易退化为一种攻击性的工具。说的更直白一点,以理服人,与经营者的自身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当……表明所有的“以理论取历史”是否可取,关键在于所取的历史是否真的是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之外的角度采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对抗性解读。
显然,这样一种带有历史的理论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极易退化为一种攻击性的工具。说的更直白一点,用理论带历史,经营者的自身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当然,我们无法在黑暗中区分“直”与“直”,所以对于以理论带历史,我们会采取防御的态度。这也是正常的反应,是必要的反应。
“以史为鉴”是“以史为鉴”的对角。以历史为主要因素和论据,拿着枪和棍子的黑刀更容易被拿着爆米花的观众看到。以理论带历史和以理论带历史的共同缺点是对理论的看法是混杂的。历史运行的基本原理(相当于逻辑上公认的公理)和研究成果的结论称为“理论”(历史理论),很难界定“理论”是在“历史”之前还是之后。
强调之前的理论,提倡历史的理论;在强调理论之后,我们主张理论要以历史为基础。实际上,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前人从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后人来说,这个“理”是已经存在的现成的东西,所以是以前。
但对于前任来说,是从历史过程(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还是“后”。作为后人,我们把基本原理看成是存在的、现成的、预先存在的、正确的东西,这是历史研究中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我需要研究的史实是逻辑推理的小前提,有大前提和小前提一起得出结论。
这样,历史研究就完全纳入了逻辑上的“三段论演绎推理”。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基本原理和后面得出的结论被称为“历史理论”,所以理论是在史前还是在理论之前已经不清楚了。
学术界一片茫然。历史研究中的三段论推理必须有一个“大前提”。
因为历史是社会运行的轨迹,社会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所以历史研究中三段论推理的前提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理(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即人们在活动之前会比较成本和收益,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活动(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社会结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条件的鼓励或制约下,进行合理选择和相应活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被学术界公认的“历史原理”基本都被经济学总结出来了(因为只有经济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才能解释问题),包括边际收益递减原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公共物品原理、交易成本原理等...顺便说一句,虽然马克思的追随者宣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已经被证明“科学”的历史运行原理,但它实际上有很多缺陷。目前不宜作为历史研究的逻辑前提。
4.如何做“历史研究”
历史是一门可以研究的学科,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
历史研究的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习一些历史理论,了解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历史的研究,研究历史理论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学习,可以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技巧和方法,从而加速历史研究能力的提高;2.多读史料,尽量掌握所学史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史料是前人加工的。由于受整理史料的人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立场、价值取向和个人喜好的制约,写出来的史料不一定真实全面,所以对史料的理解需要全面。阅读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阅读不同时期的史料。
历史事件发生时期记载的史料可能比较全面,但整理加工性可能不强。后人编纂的史料虽然组织性很强,但由于年代久远,编纂的史料可能不够完整,甚至弯曲到不能反映当时的历史;(2)注意阅读对同一历史事件和敌对各方的不同描述。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会因为对立双方的利益和价值观不同而大相径庭。因此,只有阅读对立双方甚至中立者的史料,才能充分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3)注意阅读正史和野史的书籍,以达到相互印证的目的。正史与野史的相互印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圣人之讳,至亲之讳,圣人之讳”。所以统治者、贤者、亲属的记述不可能完整全面,需要研究大量的野史和正史相互印证。
3、研究历史要重视对历史遗迹和文物的研究。由于人为加工的主观性,史料需要与历史文物、历史遗迹进行验证,才能得到全面真实的历史。
同时结合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的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断完善正确全面的历史;4.学习历史到一定程度后,要善于思考,采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马克思和恩克思研究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大胆提出人类历史的下一步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5.如何评价《以理服史》?
我认为,谈论带来历史是否是一种劣势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排斥用其他范式来表达这段历史的可能性。
阎步克老师对历史有一个绝妙的比喻: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个物体,每一个学者的研究都只能达到“片面的深刻”,就像这个物体的投影。只有将多个投影重叠,才能得到最接近物体原貌的轮廓。
“以理论取历史”是否可取,关键在于它所取的历史是否真的是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之外的角度采取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对抗性解读。显然,这样一种带有历史的理论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极易退化为一种攻击性的工具。说得更直白一点,当…
全部显示
“以理论取历史”是否可取,关键在于它所取的历史是否真的是历史,而不是从历史之外的角度采取一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对抗性解读。显然,这样一种带有历史的理论带有太多的主观色彩,极易退化为一种攻击性的工具。说的更直白一点,用理论带历史,经营者的自身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当然,我们无法在黑暗中区分“直”与“直”,所以对于以理论带历史,我们会采取防御的态度。这也是正常的反应,是必要的反应。“以史为鉴”是“以史为鉴”的对角。以历史为主要因素和论据,拿着枪和棍子的黑刀更容易被拿着爆米花的观众看到。
以理论带历史和以理论带历史的共同弊端是对理论的看法良莠不齐。
历史运行的基本原理(相当于逻辑上公认的公理)和研究成果的结论称为“理论”(历史理论)。
由此,很难界定“理论”是在“历史”之前还是之后。
强调之前的理论,提倡历史的理论;在强调理论之后,我们主张理论要以历史为基础。
实际上,历史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前人从历史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后人来说,这个“理”是已经存在的现成的东西,所以是以前。但对于前任来说,是从历史过程(事实)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还是“后”。
作为后人,我们把基本原理看成是存在的、现成的、预先存在的、正确的东西,这是历史研究中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我需要研究的史实是逻辑推理的小前提,有大前提和小前提一起得出结论。
这样,历史研究就完全纳入了逻辑上的“三段论演绎推理”。
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基本原理和后面得出的结论被称为“历史理论”,所以理论是在史前还是在理论之前已经不清楚了。学术界一片茫然。
历史研究中的三段论推理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因为历史是社会运行的轨迹,社会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所以历史研究中三段论推理的前提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原理(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人理性选择”原理,即人们在活动之前会比较成本和收益,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活动(成本最小化或收益最大化)。
社会结构、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条件的鼓励或制约下,进行合理选择和相应活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已经认可的“历史原理”基本都是经济学总结出来的(因为只有经济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才能解释问题),包括边际收益递减原理、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公共物品原理、交易成本原理等等。
顺便说一句,虽然马克思的追随者们声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已经被证明是“科学”的历史运行原理,但实际上它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具体的表述和运用上。目前不宜作为历史研究的逻辑前提。
6.如何学习历史
学历史是为了铭记过去,学历史是为了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唐太宗李世民说得好,“以铜为镜得衣冠,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镜知兴亡。”。浩瀚的五千年文明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恒久。先人用丹青之笔记录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从一个黄河岸边的部落,历经沧桑,历经磨难,坚韧不拔,历尽艰辛。会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感情。
学习历史会记录中国曾经发生的重要往事,因为历史会带我们进入战争与和平的交替,经历发展与进步的艰难,感受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回忆辉煌与落后的对比,见证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学习历史,会让我们懂得如何分辨忠与奸、对与恶、善与恶、善与恶,轻轻触摸古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对话,思考遥远的过去。
学习历史会让我们从痛苦中坚强起来,让中华民族懂得更好地自卫,在历史的“凤凰涅槃”后发展,在辉煌的辉煌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翻阅历史的沿革,会让眼界变得深邃开阔,思维变得跳跃丰富,个人的品味和修养会得到提升,这些都是学习历史给个人带来的好处。
学习历史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和研究历史。作为非历史专业的人,应该如何学习历史?简单说说个人经历;一;首先,要尊重历史;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中国的历史是国家的圣物,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历程,是中国的民族尊严,是民族的尊严。对热爱中国历史的人来说,以崇敬的态度对待中国历史,像安慰和关爱亲人一样关爱她,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带着强烈的偏见、情绪和个性‘诅咒和研究’历史,‘用义正词严’。只要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朝代、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侮辱、谩骂、攻击、羞辱、诋毁的话,就会层出不穷。比如有人指责宋朝是‘懦夫’,清朝是‘螨清’。在中国古代,皇权和皇族是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祖先曾经流尽最后一滴血,为王朝和国家留下了无怨无悔的头颅。他们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守护了民族自尊。侮辱中国王朝和皇室的人是什么民族感情?民族情绪在哪里?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先辈吗?中国的王朝政权在后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因为他们所有的功过是非、大恶大善都已经融进了中国的历史,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你没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就不要谈学习历史。最好的选择是连历史都不看,留下不健康的心态,却得不偿失。第二;从客观公正的立场研究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是研究历史问题的最好武器,因为历史是过去,事件、人物、政策、行动都是过去,是非、恩怨、功过都是过去,所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必须放在历史的天平上,重在对历史的影响,其次研究对象要放在他们对当时时代的影响上,历史影响要高于当时。
但是,研究对象往往具有复杂的两面性,一面是积极的一面是消极的,一面是光荣的一面是屈辱的,一面是善良的一面是邪恶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来判断它的好坏,而是可以综合比较,用历史行为来权衡,最终得出功过大于利,或者说过激大于利的结论。比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应该是功德在未来,罪过在当下。
功德在于未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中国本部疆域的基础,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完善了郡县制,为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犯罪是当代的;焚书坑儒,破坏了先秦时期留下的大量文化典籍[日后也是罪过],严刑峻法,耗尽国力和民力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不注意休息,恢复生产,稳定民心,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站在后人的角度和立场上,可以得出秦始皇做的比他做的多的结论。第三;用串行思维学习历史;对历史的研究,非常忌讳那种只以一点一物一字一线来决定历史上某人或某事好坏的‘一根筋思维’。
人和事要用历史来比较、区分、评判。比如网友抨击汉武帝“百家弃儒”的观点是错误的决定,而应该延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国策。这是典型的孤立看待历史问题,缺乏对历史的全面考量。
思维的视角要放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各种核心概念的比较中。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大战争时代特有的历史产物,是百家争鸣激烈争夺政治统治的思想产物。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代,已有300-200多年的历史。如果继续百家争鸣,历史上就不会有秦始皇的统一,不会有汉朝的诞生,不会有汉族的出现。
自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绝对主导的政治思想。随着商鞅变法的成功,秦国率先走上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举国体制,实现了强兵的富强。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