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让我介绍杨迪皇帝。我该怎么介绍他?

转帖:历史上的杨迪皇帝

今天,我们在写杨迪皇帝的传记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个话题上努力了一段时间的ArthurWright说:“(他)被认为是典型的亡国和昏君。在一大堆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的道听途说下,今天的人想一窥他的真面目,最多只能窥其一斑。”

然而,隋朝的杨迪皇帝杨光却有着极高的才华、华丽的文笔、非凡的抱负和创造性的人格。他的批评者不能否认这些优点。比如公元608年,他让天下的鹰师在长安集结,一开始就有一万多人。665,438+00年,他在洛阳端门街举办百戏,天下精彩演出汇聚到一月,他自己也去隐姓埋名看了几次。又听说吐谷浑(鲜卑部落)游历波斯马,放在青海草原上,能生出蜻蜓。在《一日千里》中,他为了“养龙”而进入四川山谷的母马,后来无效。虽然这样的行为被传统的历史学家认为是荒谬的,但今天我们可以猜测,他富有想象力,乐于实验,能够在各种琐事中表现出他个人的幽默。

另一方面,从各种迹象来看,炀帝缺乏作为统帅的周密和谨慎,也不能指挥将领。这种软弱也可能是因为隋文帝的傲慢。若年仅十三岁,封为晋王,并州总经理(山西巡抚)。公元589年,陈战败,不到20岁就被任命为行军元帅。他一方面统率六合军队,同时也约束其他军官,比如老将军苏阳。这565,438+8,000人不出月,平定江南,统一中国,弱小的晋王上书向父亲报告达成任务。这一仗,当然增加了他的威望,但也培养了他的傲慢,让他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容易。他后来修长城,修运河,派刘芳打败(在今越国),听了费矩的设计冲破泥淖,扣留突厥人,带着中国的人力物力在西方游历燕之山,随心所欲,生活优裕,没有挫折。日后遭遇逆境,即心灰意冷,逃避现实,所以他的悲剧情结也有长期积累的因果。

杨迪征服朝鲜据说动员了1133800人,比派遣他们的人多一倍。无法确定这个数字的可靠性。只是杨光迷信军事数量上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那天的攻城战中,野战军的人数太多,无法操纵。除非用这个数字来打头阵,让对方失去斗志,才会有效。否则兵力部署过多,很难在自己的阵容中控制住主帅,成为日后战场的软肋。果然,在公元612年的战役中,隋军在鸭绿江以北、辽河以东地区遭到了朝鲜的强烈抵抗。前来保护儿子的水军成功登陆朝鲜半岛,但没有起到奇袭的效果,也无法与军队协同作战。军队无法满足供应,总司令控制太严。另外,隋炀帝也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战争有利时,朝鲜投降,高级将领不敢冲锋陷阵,无法扩大战果。最后,由于秋天多雨,他们开始撤退到平壤以北三英里处。士卒没有经过实战训练,被朝鲜士兵追击时,一发不可收拾,导致第九军溃不成军,资产装备损失数万。613年,炀帝卷土重来,亲自上前线。隋军有一个薄辽东城,它也受到了飞梯隧道的攻击,少数隋兵登上城市,以短刀迎接敌兵。这时候,负责中原运粮漠的杨玄感才知道,盗贼遍地,炀帝撑不了多久。在溧阳(河南浚县附近,南北交通的中点)进行反击,兵部侍郎焦思正赴朝鲜向中国通报实际情况。杨迪皇帝在半夜召集将军们放弃围攻。士兵们回来的时候,所有的军事装备都堆在一起,全部废弃。最后,这次行动是保密的。退伍两天后,韩风发现她还是不敢追求。

两个月后,杨玄感虽被剿灭,但杨迪皇帝的威信已被戳穿,南北各地的人不忍中计,纷纷揭竿而起为贼,动辄以万计。614年,杨迪又召廖白商议伐高丽之事,上书“黄帝五十年代战二战,成唐朝二十七征”,但没有敢于响应的中队长,各个城市也不可能被各地叛军镇压。这个时候,虽然前来护子的水军逼到了平壤,韩国国王也派了使节投降,还把俘虏送到了朝廷,让炀帝借此机会调兵遣将,但是他已经在流浪了。615期间巡视北方,被突厥围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来到了灾难,使他逃脱。次年,幸在江都(扬州),不打算再北归。劝诫他的人都被定罪了,最后他连大局失控的报告都不想听了。所以一年多来。617年冬,唐国公李渊(后为唐高祖)进长安,立其孙尤杨为帝,尊其为帝公公,炀帝不响应。618年春,这个被遗弃的皇帝被杀。杀死他的不是叛军将领或叛军民兵,而是前者青睐的追随者和卫兵。因此,传统历史学家对杨迪·杨光皇帝的批评可能被反复夸大,但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篡改了事实,因为杨光有他被攻击的弱点。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沿袭着传统史家“褒贬不一”的政策,却忽略了历史中的时间和环境因素。公元7世纪,隋唐之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时期。20世纪末的今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突出的时期。《二十四史》中的隋书写于初唐,作者声称殷鉴不远。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隋朝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更没有想到中国这个春秋时期周人的总称,会演变成今天的中国。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即使我们写杨迪的传记,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距离有多远的因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

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隋唐宋堪称中国的“第二帝国”,不同于秦汉的“第一帝国”。韩虽称之为中央集权,但其郡制组织是从周朝的封建制度中重组而来的。隋唐继承的原始制度,从北齐、北周一直追溯到北魏的拓跋家,从游牧民族汉化开始。通过“三长制”和均田制,可以说整个社会是在国家法令下人为孵化出来的,以小农为主体,注重低级机构的水平。秦汉时期的文献也用竹木;隋唐时期,不仅纸已经使用了500多年,公元600年左右还出现了木刻。这些因素使得教育比以前更加普及,也使得整个平民群体能够跟上这个小自耕农的社会,彼此之间能够保持同等程度的淳朴。

《新唐书·选志》开篇就提到“唐代选士之科,多自隋至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就是“各县列秀才”,即在没有推荐的情况下,已经启动了全面开放的考试制度,直到宋元明清之后的本世纪1905才停止。

正因为如此,隋朝的叙事开始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法规的杨迪皇帝牛弘与刘璇谈话,曾提出如下一段话:“以前国家只设纪,郡县只设令,其余都有现在的幕僚,长官自己制定。”一封信寄到他的邮局,每个州不过几十封。今天不是这样的,官的大小由吏部告知。纤维界面的痕迹属于检验。

这样的人事制度固然让官僚分子更加平民化,但也让国家的中层组织更加空心化。由于上下级之间没有权力和义务,皇帝直接统治全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隋朝的创业始祖文帝,从北周的根开始,吞并北齐后横扫南朝。也从地形统一、人文因素简单的地区扩展到人文复杂的地区。他灭陈后,以五百家为乡,以一百家为内,正在江南以他的跨组织结构推行,即遭到豪门的全面抵制。自从叛乱被平定后,他的统治加强了。从那以后,他所有的设计都是以维护统一帝国为前提的。所以是15。在这个原始农业社会,实现其目标的捷径不是在中层增加其结构的复杂性,而是在低端维持平衡。594年,隋文帝,隋文帝,命各州县赐公田,官员不得争利。595.不允许雇用制造商和商人。598年,颁布法令,禁止大型私人船只,所有超过30英尺的船只都被官方接纳。他们都专注于保持乡村社会的纯朴。他倡导佛教并不是出于宗教虔诚,而是出于统一思想的目的。也正因为儒家,所以砍州之学,弃州县之学,无非是“知父、子、君、臣之意,知尊长之序”,而高级人员需要“以德为先,报效国家”,所以不需要大量储备。他衣食粗糙,无非是个低级标准。

所有这些设施也符合当时的税收政策。隋唐继承了前朝的“租地均分”制度,以单纯的农村经济为重点,与均田制并行,原则上避免了纳税人的贫富差别,以极低的税率全面征收,效果广泛。尽管如此,仍然存在技术上的困难。《隋书》食目录中提到,北齐时,一夫一妻制的税额定为“床”,单人缴纳“半床”,所以是“阳宅一县,万户多妻”。只是因为皇权集中于天下,纳税的义务分散于普通百姓,缺乏各种有权判断妥协调整甚至具有服务性质的机构。所以制度能不能执行,就看皇帝自己了,施加下行压力。隋文帝晚年致力于此事。他嫉妒下属官员受贿。收到的人都会死。他还在法庭上质问他的臣下,呼吁不满,并立即将其杀死。所以“隋书”说他“天生思辨,没有学术知识,所以宁愿做个小数,也不知道大意”。

但是在他的高压政策之后,隋朝的财宝堆积如山,甚至囤积居奇。所以,钱穆曾说,西汉要经历四皇其余七十年,才有武帝的兴盛。"隋文泽在新年的第一天很富有."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重农政策下的一个特殊现象。因为全面生产,不注意交换分配和使国民经济多样化,不提高质量,短期的全国动员就能使农业的财富(因为它的无组织结构不同于商业)溢出超过预期。杨迪皇帝于公元604年登基,这被认为是继承了第二帝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基础。但这样的富裕也成为了国家的多余负担,那一天的政治思想不得不防止“合并”。那么农村已经动员起来的劳动力呢,难道不能让大量的人失业吗?

看来,杨迪消耗中国的人力物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即他把所有的鹰都聚集在长安,把乐师聚集在洛阳,也是受客观环境的诱导。至于运河,则是北魏孝文帝引罗入谷漕运。宫殿的建造始于隋文帝修建仁寿宫。据说“死了几万人”。连伐韩始于文帝。公元598年的战役中,动员了30万人,遇到了雨水和疫病,船夫们丢了船。传统历史学家称之为“死者189”。因此,杨迪皇帝的各种行动都是跟随文帝的脚步,这是当时全方位交通的产物。一开始,它还得到了文武官员的支持。否则,杨迪皇帝杨光宗是一个单身丈夫,不可能用一个人赢得民意这么久。

所以,我们今天回顾炀帝的成败,不能只凭他的功过来给出最后的答案。也就是说,在杨遂之前,北朝就已经越过了均田线。就这样,它被笼罩在一个理想的数学公式中,其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以租庸税作为实际考核的标准。这个方案一旦作为群众运动发起,要及时关闭就不容易了。所以矫枉过正必须矫枉过正。所以只有上面需要的数字,下面没有真实的统计数据,以至于男人精疲力尽,被迫为女人服务。而且“征兵制盛,民不聊生,又有部将临时威胁相助,以致法规不重用。”朝鲜失败前,举国造反,不知如何是好。杨迪皇帝虽然有想象力,但他毕竟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也不能像我们一样看到古今中外的历史深度。他终于隐退到江都一年多,却想不出一个主意,可见他从来没有完全搞清楚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传说他有一次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对小侯说:“谁的头颈要好看?”这是真是假值得怀疑。但是,他无奈的语气已经和他的悲剧结局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