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年瓷胎薄胎掐丝珐琅彩矮牵牛纹帽碗赏析。
表面有搪瓷釉的金属器皿叫搪瓷器皿,景泰蓝搪瓷器皿是搪瓷器皿的一种。据考古发现,景泰蓝珐琅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宋元时期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景泰蓝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步骤:制胎,用金属(主要是铜)制胎;掐丝,用铜或金银做成花纹,贴在胎体上;焊接:在铜胎上焊接铜或金银的花纹;点蓝和釉,最后一层珐琅彩釉烧一次,反复多次(十次左右)直到珐琅彩釉与景泰蓝齐平;抛光:抛光釉面和景泰蓝;抛光并涂上金色。元代铜胎景泰蓝制作工艺不成熟,生产规模不大,也很少见。到了明代,景泰蓝珐琅技术进一步受到朝廷的重视,由朝廷“御监”大量生产景泰蓝珐琅,在宫廷中广泛使用,形成了景泰蓝珐琅生产和使用的高潮。这些景泰蓝珐琅大多由铜基金属制成。
?我收藏过一件金粉撒瓷胎,有金色珐琅和矮牵牛图案,是用黄金材质制成,瓷胎釉中撒有金粉。真的是稀有珍贵。
碗直径:136mm,高:40mm,脚直径:40mm。碗开,浅弧腹,圆足。三组牵牛花在撒金粉瓷胎的基础上用金线珐琅工艺装饰,每组两朵花变成一朵花蕾;瓷胚厚度约2.6毫米,属于薄胚瓷范畴。瓷胎的掐丝珐琅彩工艺水平是瓷器中最高的,螺纹细密均匀,釉面齐平;碗中的甜白釉洁白细腻,光泽如玉,碗外用纯黄釉作底色,使掐丝珐琅彩牵牛花更加鲜艳夺目,尽显皇家风范。底圈隐形密刻篆书“永乐年制”。永乐御窑精细薄壳瓷结合掐丝珐琅工艺,用金丝拉丝将大花大叶的精美图案贴在洁白闪亮的胎纹上,再填充光亮透明的珐琅,瑰丽精致。这种瓷器是瓷胎在景德镇烧好后送到宫里,珐琅在宫里御主的监督下分几次放回窑里。由于工艺复杂,需要解决瓷胎上固定扼流花纹的问题,金属、搪瓷、瓷胎膨胀系数不同导致的粘合困难问题,以及瓷胎的易碎性,导致成品合格率极低(65,438+00%)。
明朝永乐以后,官方作品没有发现有瓷胎捏金珐琅的。一般来说,用来夹住电线的材料是黄铜。根据国内外文献及相关资料,这件明代“永乐年制”瓷薄胎捏金珐琅牵牛花纹帽碗,无论从材质、工艺、年代上,都将彻底改变掐丝珐琅彩瓷薄胎传的历史!
重庆收藏编辑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