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法的历史
单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个用词不当的“飞跃”是一个“错误”;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千年错误”的流传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真相,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搞好文化发展。本文试图解释“飞跃”一词的原意,追溯一些古文化的真相和来龙去脉。
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关键:闰月
在考察中国古代的历法年份、历史文化时,很多人用的是一年365天和闰月加差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中国古代历法用一年366天和减法来调整时差:
《尚书·尧典》:“三百之期,六十年有六日,定闰月四时。”
《史记·历书》:“盖黄帝考证星历,立五行,始新闻,只是一个飞跃。”
《汉书·音义》:“取一年之馀为闰,故称闰。”
“余”是额外的意思;“闰盈”就是减去多余的意思;“正闰冗余”就是用减法调整时差。这些记载表明,在《尧典》记载的时代,
*中国古代历法以366天为一年,闰月用来确定四季和一年的结束。
*已经有日、月、旬、时的时间单位,阴历的技术是有的。
*观测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法调整时差。
*历法的实行成为一件大事,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闰月四时年龄”和“闰正盈”,即确定闰月的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的日子(不加缺少的日子),从而确定年龄的结束和开始。
为简便起见,本文根据《尧典》记载,将这种历法称为《尧典历》。《尧典历》也有其他文字记载为证。如根据李普《甲骨文选读》考证,拓本“前四、十七、三”和“前七、五十二”记载的是“三月”。所以,一年366天的日历计算是:
30天× 12个月= 360天;
用“闰月四季”加上6天“闰月”,360天+6天= 366天。
也就是说,史书上说“三百年六十年有六天”。闰月时,按时差累加做“正闰盈”,减去多出来的一天。如果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加差的方法,那么史书记载的应该是“三百六十有五天”“加差”,而不是“三百六十有六天”“正盈余”。不管是用阳历法还是阴历法,都是366天。不同的是循环的开始,即如何“将年龄定在闰月四点”。这是考察中国古代历法变迁的关键,也是打开古代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
闰月的确定与“永恒日”、“短暂日”、“日中”的选择有关如果选择“日永”(夏季至日)为“正闰盈”,那么“闰月四时到岁”的一年的开始就是夏季。例如,商朝在建立之前有一个月(郑惠生的未见殷,历史月刊1984.6438+0),一年从夏历的六月开始。这种方法仍然被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法所使用。“尹正·魏健”的排列是(数字是月):
...地支...夏季日历...阴历...周历。
...儿子...11 ...06 ...01
丑陋的...12 ...07 ...02
…尹… 01 … 08 … 03
………………………………………………………………………………………………………………………………………………………………………………………………………………………………………………………………….
...陈...03 ...10 ...05
.....04 ...11 ...06
...中午...05 ...12 ...07
(飞跃)...........................................................................................................................................................................
...魏...06 ...01 ...08 ...“尹正·魏健”在第一个月的位置。
...沈...07 ...02 ...09
一元08 03 10
.....09 ...04 ...11
...哈伊(人名)...10 ...05 ...12
如果你选择“短日”(冬季至日)作为“正闰盈”,那么“闰月四时达到成熟”的一年的开始就是冬季。比如商朝建丑,闰月在丑与丑之间。一年的开始相当于夏历的12或者周历的2月,距离“建成”正好半年。商代对丑的排列是:
...地支...夏季日历...商务日历...周历。
...儿子...11 ...12 ...01
(飞跃)............................................................................................................................................................................
丑陋的...12 ...01 ...02 ...正月丑的位置。
…尹… 01 … 02 … 03
…………………………………………………………………………………………………………………………………………………………………………………………………………………………….
...陈...03 ...04 ...05
...已经...04 ...05 ...06.
...中午...05 ...06 ...07
...不...06 ...07 ...08
...沈...07 ...08 ...09
一元08 09 10
.....09 ...10 ...11
...哈伊(人名)...10 ...11 ...12
不同的整改是闰月位置不同的结果。“四时设闰月为旧”决定了整风和整个编年记录,决定了所有人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做事。自然是大事,有“敬民”的盛典。但一年365天,二月之差的历法,与“闰月四时到龄”无关;“闰月”的位置是固定的,固定在年底;有节日,但没有“敬民”的隆重仪式。这样的历法不是中国古代的历法,或者说,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历法去考察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会经常陷入困境,产生误解和歧义。
从《七月诗经》看周代多轨历法
《汉书·史记》中有明确的“正闰盈”的记载,说明夏、商、周、秦的历法很可能还在使用尧典历法。这种历法在太初历法和汉代的三种历法之后消失了。对于考察秦汉以前中国的历史文化而言,用《尧典历》和《多轨历》相辅相成的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记载。对此,《诗经·周历》中记载的七月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流火七月。我们准备九月的衣服。一天就发。十二月寒流来袭。没有衣服,没有棕色,为什么要死。第三天是早上。我们耙第二个月亮田。.....七月丝虫病。我们准备九月的衣服。春天阳光明媚。.....狗的一天。带上狐狸。两天是一样的。.....十月收割庄稼。.....第二天,我切冰冲。第一个月,我们把冰送到贮藏处。第四天,它的跳蚤。羊肉和韭菜祭品。.....长命无疆。”
古代注释把“一日”解释为“十月之后,十一月”,没有其他解释。郭沫若先生把“一日”解释为“一日,二日”。多年来,一些学者不同意老郭的论点和古代注释。他们问:如果第一天是11月,第二天是12月,那么第三天应该是3月,第四天应该是4月,日历没有3月和4月。所以这些学者把这些“一日”解释为阳历十个月后的年终“剩余天数”,即一年365天,一个月36天,十个月360天,加上“一日”的年终剩余天数,正好是一年。一些报纸和杂志称这一论点是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这些解释都太勉强了,更别说重大突破了。如果把“某日”解释为年终“剩余日”,那么所有“某日”的活动都应该和年终有关。但7月的每一个“日”都与季节有关,不是农活就是服务,并不是年终假期的“休息日”。比如“凌晨三点”和“凌晨四点”,都是春天比较忙的事情,不是年终的节日。“春光乍泄”和跳蚤之类的描述,甚至都不是年节的场景。
文学、民俗学专家孙作云在《诗经·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版)一书中说:“对七月的恰当阐述,可以为西周社会研究树立一块基石。”书中对“一日”的解释是,诗歌直接使用的月份是阴历,即“殷鉴”的旧历或夏历,而“一日”则是使用“剑字”的阳历,即皇室、贵族使用的官历或周历。这样,“总有一天”的含义就很清楚了:
...地支...周历...农历...诗中提到的百事(“*”是“一天”的活动)
.....儿子...01 ...11 ....................................................................................................................................*
丑陋的...02 ...12 ...打猎,练武,凿冰。*
...中国的殷代...03 ...01 ...修犁头,蓄冰。*
………………………………………………………………………………………………………………………………………………………………………………………………………………………………………………………………………………………………………………………………………………………………………………………………………………………………………………………………………………………… *
...陈...05 ...03 ...农业劳动,修桑枝养蚕。
.....已经...06 ...04 ...农业劳动力。
...下午...07 ...05 ...农业劳动力。
...没有...08 ...06 ...农业劳动力。
...申请...09 ...07 ...农业劳动力。
...单位的...10 ...08 ...收割为疏,纺染,为公子穿衣。
..........11 ...09 .............................................................................................................................................
.....哈伊(人名)...12 ...10 ............................................................................................................................................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一”是周历一岁开始的一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一月。古代文献解释为“十月后十一月”。“初三”和“初四”是周历的三月和四月,相当于农历年初的一月和二月,而不是三月和四月。从字面上看,“初一”可以用现代汉语“一月之日(周历)”来理解,“初二”可以用“二月之日(周历)”来理解,等等。每年年初,诗歌在历月(某日)唱,其他时候在农历月唱。自然也就不会有“初五”和“初六”。
与周历中的三月相对,是农历的一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对应的是主枝的“阴”。这是“殷鉴”。有些学者说“殷鉴”历不可信,也许是因为他们忘了研究《诗经·七月》这首诗。
除了之外,还有殷的《蹇丑》、周的《蹇子》、秦的《蹇海》等等。这些都是“闰月四岁”的传承,不同的构式是闰月不同选择的结果。
用“闰月四时至岁”的历法,闰月的选择与朝代中心的地理位置、阴阳五行的推导、分支有关,包括国色、国号、国德等因素。周历是全国通用的“公历”,各地各总督和民族部落也有自己的地方历法。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多轨历的重要因素。秦国的历法记录足够详细,可能为解释问题提供更直接的线索。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登基时颁布了《建亥历》:
周得火德,秦代周无敌。
这就是水德的开始。从新年开始,到10月份。
衣服、旗帜等。都是黑色的。
数到六个周期。
这些日历因素之间的操作关系如下:
水德来源于水星,位于七策五行,国德为水。
水的方位是北方,北方是黑色,所以秦还是黑色,国色是黑色。
水阴,北阴,故弃“一”而取河洛“六”,国数为六。
水,六为阴,故弃“子”而取地支中的“亥”,而建之为亥。
在周朝的“公历”中,“亥”对应的是农历10月,所以都是从十月开始。
这是一种以“短日”来确定闰月历法的方法,符合《尧典历》和《史记》中“查历、立五行、启新闻、纠闰盈”的方法。如果不知道“剑海”与国德、国色、国号的关系,那么如果用“剑子”、“殷鉴”或其他诸侯的历法来考察秦国的年表,可能会前后矛盾,甚至误解秦朝的建立。
光明日报(65438+1999年5月21日)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金文与家谱研讨会称:“年初与年初的差异直接影响具体月份的计算。过去,学术界多认为夏阴,阴丑,周子。然而,周对西周青铜树干和树枝的推算往往不一致。会上,负责《西周历法和春秋历》的先生作了题为《鲁历法和春秋历》的报告。他从分析《左传》和《春秋》对同一事件历法记载的差异入手,总结了春秋时期历法校正的具体情况,并把西周时期的历法校正问题向前推进了一步。结论是:春秋时期各国历法中,建造者最多,丑者次之,是否有建造者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这样说来,说夏朝历法建殷,商朝历法建丑,周朝历法建子,那是绝对不可信的。经过讨论,周和蹇丑的流浪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这样的结论和认识是对周秦历史的误解,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被误解的历史图景。关键在于忽略了“闰月”的作用,没有看到周代实行历法多轨制的历史事实。
周朝的多轨历法历史悠久,只用一种历法计算(如周的历法或鲁的历法)自然不同。《汉书》说:“不算晚。据说颛顼的名篇《南》是在强调天,火是在强调地。后三苗乱,二官咸废,闰善灭孟。”所谓“三苗”,就是夏商周以前统治中原的民族(今天中国西南也有“九黎”)。“三苗”各有历法,多轨制的重要标志是“闰时好,孟毁,图错”,其中“闰时好”(闰月乱)是关键。夏商周三代逐渐将“三苗”驱逐出中原,“三苗”从统治民族变成了“蛮族”,却给夏商周带来了多轨历的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周氏衰落,诸侯各奔东西,包括历法。秦简牍(睡虎地秦墓简牍)记载:“衣者,夏衣四月、六月,冬衣九月、十一月。”这与《诗经》七月“九月授衣”的历法记载相吻合,说明秦国使用的是周历法。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说:“感激孟茜,更感激庚寅。”奢缇是“奢缇阁”的简称,也是“寅年”的别名。孟渠:殷鉴在夏历的第一个月。这与周历方法相同。秦楚历又叫“颛顼历”(历史上称颛顼在黄帝时代创制的新历法),汉代继承下来,直到太初历实行才结束。
其他统治者的日历不一定如此。就鲁而言,孔子号召“上”(用周历立阴的方法),至少说明当时有不同的历法,鲁和诸侯不一定按周历行事。否则,孔子的主张就是多余的,没有目的的。用《鲁历谱》来推进建立西周的问题,用这个推导出来的结论去考察诸侯历及其青铜分支,当然是不同的。使用相同的演绎方法来检查以前的日历年也会导致不一致。用这种现象作为依据来解释“夏朝历法以殷造,商朝历法以丑造,周朝历法以子造”的理论是绝对不可信的,或许是忽略了周朝历法的多轨制,或者至少是忽略了秦楚两个大国的历法。至于“周政蹇子、蹇丑徘徊论”,或许是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历法不是“徘徊”,而是有理有据的闰月,是“正闰盈”。
《诗经》七月的“一日”记载了周朝的多轨历法。因此,在考察周朝以前及周朝时期的历法推导时,首先要确定使用哪种历法,如何“以闰月定四时”。否则难免会产生分歧,甚至得出夏、商建畴、周建子“不靠谱”的错误结论,对当时的文化和事件可能会有误解。
继承“千年错误”
秦朝的历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历法,通过闰月将时间定在四点。从汉初开始,中国的历法发生了大转折,尧典历法成为历史。东周时期,地球公转接近一年365.25天,与一年366天相差半天之多。使用“正跳跃盈余”方法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多年的知识积累、科技发展和执政者的历法变革,也让国家历法有了创新。但当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没有条件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历法革新。西汉初年,天下一统,完全具备了历法创新的条件。汉武帝指示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后来刘欣又编出了三部历法。
太初历和三历的基本内容如下:孟春的正月定义为每年的第一个月,一年有365.25天,一年有24个节气,没有中性大气的月份作为闰月(中性大气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个节气)。这样就有十二个奇数的节气用来确定闰月的位置。这就是后来的“闰二”、“闰四”、“闰五”、“闰八”等十二个闰月的由来,也是闰月选址的遗风。
这次历法创新的重要特点是:年龄与年龄的融合,一年中的整数天数为365天,不再是尧典历法中的366天;一开始就定了年代,又确立了阴历,确立了阳历,统一了国历。闰月只是用来调整时差,“四点定龄”功能已经消失;在闰月,加法取代了“正闰盈”的减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阴阳五行的功能变化。《尧典历》中,阴阳五行是关键要素,即“盖黄帝验历,立五行,带来消息,是闰”。做法是:首先要考察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行位置。用《尚书》的话说,叫“七府”。这就是“做”的决定。根据北斗指的方向确定五行在地面的位置。这是“支持”的决定。根据主枝的阴阳(双阴,单阳;短日为阴,太阳永远为阳)和五行相对应来确定一年的结束和闰月的位置。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始新闻”(开始一个新的开始)和“正闰盈”(确定闰月减法的位置)。可见,如果阴阳五行不对,整个历法可能就完全不对了。
经过“太初历”和“三历”,纪年周期的开始相当固定,所以闰月可以通过数学计算来确定,不需要“验历立五行”。张衡发明了浑仪,七策与阴阳两历的关系一目了然。从此,阴阳五行基本退出了历法舞台。但阴阳五行的基本方法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借助医学和占卜流传至今,如相互发展的“五运”。用“五运”来考察汉代以前的历法,有重合之处,也有不一致之处。比如周朝获得了火之德。按照第五乐章的方法,周历的建造是“建造过去”而不是“建造儿子”;与七种政治美德相对应,周历落在“建字”上。再比如,无论五运之法,还是七政之法,秦历都落在“建海”上。这种重合与不重合,或许说明了阴阳五行从历法功能向各种学说转化的来龙去脉。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的阴阳五行学派。这说明诸侯历已经被改变,阴阳五行等历法因素脱离历法功能的过程早在太初历之前就开始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反映了不同的变化。比如《吕氏春秋》说:
“凡帝必亨通,天道先见民。
“黄帝说:土气胜。土性胜,故其色犹黄,其物土。
“于越: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为尚青,其事为木。
”唐说:胜了。金胜,故其色犹白,其商为金。
”王文说:火气胜了。内热胜,故其色犹红,其物为火。
“代火会水,天见水汽胜。土气胜,故其色犹黑,其事为水。”
秦丞相吕不韦用五行运行向秦始皇解释世界巨变的规律,说明秦以水为国德取代周朝是必然的。到了汉代,董仲舒解释了“天不变,道也不变”的道理,阴阳五行成为代表“天意”的儒家经典。
《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历时,改变汉初所建的国色、国号、国德,宣布汉室颜色仍为黄色,号用五,国德为土。但是,这些东西的主要作用不是历法计算,而是从历史中获得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董仲舒的“三统一”论:
三个朝代:夏朝、商朝和周朝
三种国色:黑、白、红
殷鉴、简丑、简子。
董仲舒用历法因素解释“天道周而复始”,到了汉朝就要按照汉朝的“大一统”行事。这符合秦朝宰相吕不韦的习惯用法。用国家道德、国家色彩、国家编号来说明合法性和权威性,这是出了历的。
唐朝以后,民族道德、民族色彩、民族编号,除了国号、政权的象征之外,几乎没有更多意义。目前,中国仍然使用传统的农历和阳历。但是,民族道德、民族色彩、民族编号都消失了,连表达国号、政权的意义都没有了。
在尧朝的历法时期,“闰月四时成年”决定了人们如何生活,国家如何运转。因此,掌管历法的人非常重要,几乎是代表“天意”充当皇帝的得力助手,不仅参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战略规划,而且有权代表“天意”否定皇帝的重大决策。商周时期占卜的作用影响了君王的重要决策,这是古代历法的遗留。汉代历法改革后,“闰月四时定龄”的功能停止了,掌管历法的人的作用仅限于历法。从此,历法中的神秘色彩消失了,历法成为一门更加独立的科学技术,作为遗产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汉历》改革和统一了中国历法,是中国法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司马迁等汉学家在将“正闰盈”改为加法时,并未改变“闰月”中的“闰”字,时差调整已名副其实地流传下来。由于公历是从1912中选取的,所以加减法没有改名。一字之差,千年之错。今天中国历法明明是用加减的方法来调整时差,却叫闰加加减,以至于一年365天加加减的方法成了很多人考察中国古代历法的依据。但如果当年司马迁等人没有保留“闰”字,要找出“尧典历六十年有六日,闰月定岁四时”这一事实就困难得多了。为了让后人知道《史记》的真实,我们大概应该长期继承这种“千年错误”,每调整一次时差就犯一次“错误”,把加法叫做减法的飞跃。
本文引用的主要参考资料:
《尚书》、《周易》、《春秋左传》、《史易慧通》、《史记》、《汉书》;甲骨文基础知识(李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