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沧浪神秘岩画边界的马鬃山传奇往事
远远望去,马鬃山像一束束飞舞的黑马鬃毛。鬃毛直立而有力。记忆中崎岖不平的石子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但路途遥远。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出现在面前。穿过一片戈壁,前面还是一片戈壁,钻出一条峡谷。前面还是峡谷。车虽然超速,但总会走到最后。马鬃山在考验我们的耐心,马鬃山在考验我们的虔诚。眼前一座山峰的落寞与傲慢,还有来自盘古与生俱来的气度与恢弘。
一片戈壁滩绝对无情,呈现出悲壮的气场和苍凉的意境。马鬃山自山东延伸至内蒙古西部弱水西岸,西南楔入新疆罗布泊坳陷东缘,南延至国道312桥湾,北与蒙古国毗邻。虽然辽阔,但并不崇高。换句话说,马鬃山就像是被地火焚烧后留下的一堆堆灰烬,荒凉而丑陋,也像是造山运动中刚刚升起又被抛弃的半成品,失落而猥琐。
从东北经张家口、史静经内蒙古额济纳至甘肃河西走廊以北,进入黑戈壁地带,离开明水向西到达新疆伊吾、巴坤的东天山。这条路虽然大多是沙漠戈壁,但沿途都是泉水,大大缩短了路程。所以商旅、官员、部队大多选择这条路进出新疆,久而久之就成了人们所说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茫茫黑戈壁虽然荒凉,但在它宽广的怀抱里,动物依然活跃,植物依然顽强生长。植物有骆驼刺、梭梭、红柳、沙枣、芨芨草、马兰、沙葱、大黄(干荷),甚至有沙漠人参之称的锁阳、肉苁蓉。因为很少有人打扰我们,所以有成群的盘羊、羚羊、卡普拉野山羊、野马、野驴、猞猁、野骆驼甚至戈壁熊、戈壁沧浪。
关于“沧浪”的传说荒诞不经,是黑戈壁的一个神秘传说。传说是一只红色的公狼和一只黑色的母狼交配,生下了一只沧浪。年轻的沧浪,明亮的眼睛,绸缎般的颜色,在草原上游荡。一天晚上,匈奴头曼汗美丽的妻子睡着了,沧浪钻进了她的帐篷。她惊叫了一声,头曼可汗拿起他的剑,朝沧浪的头上砍去,沧浪迅速躲开,一只耳朵当场被削掉。沧浪尖叫一声冲出帐篷,消失在茫茫草原深处。十月怀胎,头曼的妻子意外生下一个狼一样的英雄,也就是天之骄子。
这个故事很传奇。阿沧浪是如何在月夜潜入匈奴女子家中,然后与她交媾生子的?这孩子长着狼脸,聪明勇敢,长大后成为匈奴国第一代首领,在草原上套马,射雕塑。沧浪与匈奴女子求爱,难道只是传说?当兵的时候,从牧民口中听到这个故事,开始阅读史书,试图从有限的信息中去理解沧浪背后的深意,去审视和探寻其中的隐喻密码。
史记?《匈奴传》载:“其时,东胡强盛,月氏昌盛,匈奴单于称头曼。”这表明头曼是第一名可汗。山雨姓栾禄,匈奴人称之为“扶犁独画山雨”。所谓“耕”,意为“天”,“孤画”,“子”,“汗”意为“茫茫”。“独撑犁画”的直译意思是“天子”,意思是“天之下的伟大领袖”在头曼统治时期,虽然匈奴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中原却处于强大的秦朝的统治之下。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匈奴势力一直局限在阴山至河套以北的地区。冒顿是头曼的长子,曾先许给岳氏。爱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经密谋杀害岳的手。冒顿得知偷了月亮的好马,逃回来了。头曼被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此他被命名为“万启昌”。为了报仇,冒顿苦练骑射,严格训练士卒,刀锋所指,连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经过几次严格的实战,冒顿终于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以“唱钹杀父”的方式杀死了头曼,获得独立。
根据舒威的说法?《高车传》中写道:“匈奴生有二女,容貌甚美,中国人皆以为神。山雨说:‘我有这两个女儿,我能配得上,她们会配得上天。’于是他在北方的无人区建了一个高台,放了两个女人在上面,说:‘请从天上来迎接。’一年又一年,有一只老狼没日没夜地在舞台上不停地嚎叫,但是他去不了,因为舞台下面有个洞。他最小的女儿说:‘我的父亲在这里,我想和天堂在一起。现在狼来了,要么是圣物,要么是天使。“会在它下面。他大姐吓了一跳,说:‘这是畜生,无非是侮辱父母!姐姐不听话,我生了个狼老婆,然后我成了国家。所以,它有一首好长的歌,也像狼一样嚎叫。"
这个故事可能更传奇,但是匈奴人真的很崇拜狼。匈奴曾经风光一时,以至于魔都可汗在旗上画了沧浪,被狼旗所指,然后各部投降,然后统一了西域十六国。然后在雁北发迹,被汉高祖刘邦围困邓白山,刘邦贿赂可汗的妻子逃跑。猎狼旗跑过河西走廊,斩了岳家国王,把他的头当酒器。岳家开始“逃亡,常怨匈奴”。
此后,越人陆续迁居伊犁河和纳林河流域。这些西迁的越人在汉代史书中称为“大越人”,少部分没有西迁的称为“小月人”。匈奴随后控制了岳的家乡河西走廊。冒顿曾说:匈奴牛羊吃草的地方,就是匈奴的边境。冒顿上书汉文帝,要单独统治新疆。后来莫顿死在了军帐里。下葬那天,沧浪带来了上千只天鹅。他们展开洁白如雪的翅膀,遮住太阳为可汗送行。
两千多年来,马宗山先后有西戎、羌、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党项、回鹘、蒙古等20多个少数民族来此放牧狩猎。后来在与农耕民族的无数次冲突和遭遇中,大部分逐渐融入汉家,有的则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如今,古老的匈奴民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融入汉族或蒙古族。除匈奴外,狼祖神话一直在中国古代北方其他游牧部落中流传。草原沧浪至今仍生活在近4万平方公里的马宗山地区。牧民在过渡途中的烟雾和歌声是狼的方向的指示器。据说狼是人,嗅觉灵敏,机智勇敢,擅长长途突袭,擅长团队作战。
戈壁沧浪平时捕猎羚羊、兔子等野生动物,只有在饥寒交迫时才会攻击家畜。通过代代相传,记录了狼与羊、狼与马、狼与骆驼、狼与人、狼与狼的精彩故事。在蒙古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着对狼的崇拜,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也许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有匈奴人的血统,狼性象征着这些民族勇敢坚韧的内在精神。所以作为一个美好的形象,在草原民族中流传了很久,一直没有消亡。沧浪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图腾。
据科学家研究,马鬃山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北山板块断裂带,由一系列鹅状山脉组成,大概形成于1亿年前的造山运动。经过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浩瀚而遥远的时间是不可想象的,遥不可及的。即使人类的想象力耗尽,也看不到尽头,没有理由。马鬃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有着强烈神秘感的神奇地域。广袤无垠的黑色戈壁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穿透只是参观和复活历史的血肉。
在黑戈壁地下沉睡了数亿年的恐龙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的发现,旨在揭示历史的沧桑和世界的巨变。散落在山涧峭壁上的雕刻岩画,记录了这一地区历史上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景和感受。位于大漠戈壁腹地的一座烽火台遗址和军事要塞,向人类诉说着它刀光剑影的历史剪影。还有近年来媒体和学界不断复活的黑喇嘛传奇故事,杨增新督的先见之明,明水古城的荒凉,让这片区域更加笼罩着神秘色彩。
在中国的西北,阴山、狼山、祁连山、贺兰山,再到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在这些巍峨的山系中,除了雪山冰川、大漠戈壁、山地草原,除了珍奇的动植物,其实还有散落各处的岩画。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和马宗山之间。在这片广袤而庄严的土地上,传说层出不穷,丰富多彩。这个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的最西端和最北端,分别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南北两侧。县域分为南山和北山两个互不相连的区域,总面积66748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5%,比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江苏、辽宁、安徽三省的一半还大。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祁连山南麓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团结峰海拔5826.8米,为甘肃省最高峰。山麓是有倾斜砾石戈壁的高平原。北山地区以中低山、残丘、戈壁为特征。这里有最美的雪山,葱郁的草原,辽阔的戈壁,迷人的沙漠,独特的蒙古族风情。
在肃北县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曾有西戎、羌、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党项、回纥、蒙古等少数民族。,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尤其是岩画,记录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状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精神面貌、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仰。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中就提到了岩画,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对阴山岩画的描述。《水经注》中提到了广武(甘肃永登县)和金昌(甘肃瓜州县)的古代马蹄印岩画,这可能是甘肃最早的岩画记录。肃北是甘肃省的岩画大县。境内已发现岩画50余幅,共计5000余幅,其中3000余幅清晰可见,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和马鬃山。
在祁连山的大黑沟、七个吕、野牛沟、灰湾子、红柳沟。别盖乡月牙湖、查干湖、大泉、红柳峡;于洪乡一带的红坑、碱泉、三峡;盐池湾峡谷的小阿尔加乐泰。在马宗山地区,有黑山梁、五个墩、山德尔、劳道呼都格、扎德盖、霍然、和尚水等古代游牧民族的石刻遗址。岩画总是在诱惑着我们,它是我们的祖先留在地球上的艺术品。这次找岩画,注定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在老牧民和向导的带领下,我们
徘徊在山谷里,因为古代的岩画大多是写在河流冲刷出来的悬崖上,那些光秃秃的岩崖,阴森崎岖的山峰,狰狞的锈页岩,无声、阴郁、憔悴,仿佛隐藏着绝世的孤独。我们在搜寻马鬃山,马鬃山等着我们发现没有路,只好下车上山挖沟。眼前只有当地牧民和绵羊或野山羊、狐狸、兔子走过的羊肠小道。踩着脚下滚烫的沙子和尖尖的石头,几簇簇柔弱憔悴的沙漠植物一闪而过。
突然,一只蜥蜴在沙滩上快速游动。马鬃山出土了恐龙化石。在那个遥远的年代,这些庞然大物曾经统治着地球,他们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恐龙与其说像蜥蜴,不如说蜥蜴是恐龙的缩小版。由于气候变化和生态恶化,恐龙消失了,也许进化了。他们随遇而安,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留在黑戈壁的蜥蜴。也许他们的身体里仍然留有恐龙的血液,仍然展示着生命的坚韧。突然一团红色的火焰在我眼前闪过。突然,一只沙狐从岩石上跳起来,跑到对面的山坡上,走走停停,不时回头看看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马鬃山早期岩画属于原始游牧岩画时代,即中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内容包括大角鹿、犀牛、野牛、豺、老虎、蟒蛇等。,说明当时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气候特征,为许多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这些动物与嘉峪关黑山岩画中的犀牛是同时代的。中期岩画属于战国、秦、西汉初年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居住着乌孙、岳氏、匈奴等古代游牧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乌孙生活在河西走廊的“祁连敦煌”。汉初,越人迫使乌孙人西迁伊犁河谷,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后来匈奴打败岳氏,公元前174年(文帝初年),强大的匈奴占领河西。
匈奴人喜欢用老虎作画,以显示他们凶猛的民族性格。许多老虎雕刻得形象生动,成群结队,有些老虎还刻有线条图案。桑德尔位于小镇西北80公里处,开车和步行花了6个小时。桑德尔的岩画多雕刻在丘陵地区裸露地面上的巨石上,那里的石头是黑色的,岩画是淡黄色的。大多以畜牧业为主,很少见到那种带着弓箭惊心动魄的狩猎场面。岩画的题材主要是单一动物,有100多幅,但只发现了2例狩猎活动,即猎人用弓箭射杀(狩猎)野骆驼和山羊。动物群体有野牛、骆驼、梅花鹿、大角鹿、山羊、狐狸、狗等,说明家庭养殖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可想而知,广阔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牛羊,畜群伴随着马、驴等大型牲畜。有的在觅食,有的在观望,还有人站在畜群中照看牲畜。成群的野驴和野马在草原漫步,卡普拉野山羊在山涧嬉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老路呼都格”岩画分布在马鬃山镇黑马鬃山山脉北路呼都格井东侧,东西绵延4.5公里。是目前马鬃山地区发现的岩画中分布面积最广、内容最丰富的地方。沿着陡峭的岩壁一路看过去,感觉穿越了岁月的时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既有兴奋,也有遗憾。在低矮的山丘上爬了一个缺口,为了拍制高点,我又爬上了这个山丘。在山上,我看到到处散落的巨石上黑色的沙漠漆。一块扁平的黑色巨石上雕刻着几只大角羊。角大到甚至会超过身体本身。随着精美的岩画不断地展现在眼前,我们全身的疲劳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整个行程充满了兴奋和激动。在老呼都古井的东面,有十几处波浪状的山坡峭壁、石墙和坍塌的黑色石面,各种岩画不断陈列。岩画的造型手法有凿、磨、线刻。有两类:人物和动物肖像。动物包括马、野牛、山羊、野骆驼、狗、野驴、鹿、狼和野牛。数字包括骑马和打猎。
这些动物的动作都是用线条描绘出来的,都是用锋利的工具(尖石)按照物理轮廓在这块深色的石头上雕刻出来的。所谓雕刻,就是把石头表面的黑漆切开,露出新鲜灰白色岩石的内部物质。这就像篆刻中的凹版雕刻一样。把人物的笔画刻在平面上,就画出了一幅岩画。岩画最初是把岩石上的沙漠颜料凿掉而“画”出来的,这让我很惊讶。岩画中出现的符号令人费解,可能是人物或其前辈的书写形式。西域少数民族文字(匈奴、蒙古族)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古文字,在它之前有过一些发展阶段。古老的呼都格岩画艺术地反映了古代河西走廊游牧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如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祭祀和生殖崇拜。岩画的雕刻技法虽然简单,但意境深远,造型形象生动,线条粗犷有力,风格独特。这些岩画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一个巨大的黑色岩石位于老呼都格井西部的低丘的东底部。它呈长方体躺在地上,坚硬铁黑色的石头表面光滑平整。在宽2.5米,高1.6米的范围内,有五个神秘的符号,其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符号,与蒙古苏李丁极为相似。
在《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中,苏被视为氏族部落的象征。苏是战无不胜的象征,奔向光明,在古代匈奴和蒙古人中战无不胜。岩画中的其他三个符号可能是人物或其前辈的不同书写形式。这些神秘符号所隐藏的秘密,需要从文字的起源等方面深入探究。道呼都格岩画群中的许多岩画都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绘画时代的“印象”。画面被抽象成象形的、认识的、指称的符号,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岩画的符号,某种程度上类似于现在的语言,或是原始的音符,或是配合解释一些事件,或是隐喻当时的一些观念和宗教信仰。另一个位于老路呼都格井东北1.5km处。岩画刻在黑色岩石上的生殖崇拜图最有趣。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先民追求生活幸福、希望人和动物繁荣昌盛的一种表现。生殖崇拜是对生物界生殖能力的一种赞美。这幅牲畜交配图是目前在马鬃山发现的唯一一幅原始生殖崇拜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战胜自然、决定生死的重要事件,反映了草原先民祈求繁衍后代、希望通过性交实现人畜共荣的愿望。这些秘密是否隐藏在马鬃山路的呼都格岩画中,值得我们从符号和文字的起源、宗教信仰等方面去研究。很多岩画都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图画时代的记录。在原始时代,岩画的符号图式并不是一种轻率而简单的线描活动,它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语言。这些符号是原始的音符,或配合解释一些事件,或暗示当时的一些观念和宗教信仰。但现在我们很难识别它们的显示来源。古呼都格岩画对研究这一时期居住在河西走廊的西戎、羌、月氏、乌孙等古代西域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霍然扎德盖岩画点位于马鬃山北部干涸河床的中部。巨石上雕刻着一群北山羊。前面的领头的在回头看,其他的山羊在后面跟着,好像后面有动物在追。画面静中有动,动静生动。霍然扎德盖岩画的磨刻技法简单,具有早期岩画的风格特征。当你目睹悬崖上雕刻的优美奇特的动物形象时,仿佛进入了原始雕刻艺术的殿堂,鹿和山羊在山间溪流的丛林中觅食,狼蹲在草丛中耐心等待猎物,鸟儿在天空中翱翔,蛇在草地上爬行,猎人拿着弩与肥胖的野牛搏斗。五颜六色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岩画作者的意图是什么?散落在马鬃山沟壑谷中的岩画艺术,是我们先民当初生活的真实写照。专家推测,约1万年前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部分动物因气候变化而迁徙或灭绝。
马鬃山岩画大多雕刻在平坦岩石的沙漠漆上,岩石是大自然为人类准备的最早的画纸。沙漠颜料掩盖了岩石的本来面目。大部分人都不用沙漠漆这个词,而是用各种各样的词来称呼,比如“石锈”、“石鳞”、“石干”、“石漆”。有些名字似乎很准确。沙漠漆是指覆盖在干旱、半干旱沙漠和戈壁表面的一层薄薄的浅棕色或深棕色涂料状物质。年龄越大,颜色越深越亮。只要用沙漠颜料在表面凿出一块锋利的石头,就会露出一张清新的浅灰色新面孔。一块黑色的戈壁砾石破碎后,从横切面可以看出,岩石外层包裹着黑色的沙漠涂料,这种黑色薄膜的颜色与岩石本身的颜色有很大的不同。稍加修改就是一幅岩画。据说沙漠漆的成因非常复杂,被称为千古之谜。
干旱地区岩石上的沙漠画是在高温、干旱、少雨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美国《科学》杂志网站的一篇文章称,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古微生物学家兰德尔?佩里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使用包括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和光谱仪在内的现代分析方法来研究岩画。最终的结果推翻了关于岩画的主流理论,即岩画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微生物组成的。他们发现岩画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可以从大气中落下,也可以从岩石本身“渗出”。二氧化硅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变成凝胶状物质,然后变硬,最后形成岩画。根据这种观点,岩画是由从空气中捕获并从自身渗出的二氧化硅形成的。
在沙漠颜料上创作岩画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绘画场所。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人是借助岩石表面和内部“不一致”的特性,在岩石上雕刻岩画的。岩画大多雕刻在沙漠漆上,是干旱地区的气候作用于地表砾石的结果,所以沙漠漆在干旱地区分布广泛,也可以进一步说中国北方岩画的分布区域与西北干旱地区重合,也就是说中国北方岩画在西北干旱地区广泛分布。西北干旱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此外,青海和西藏西北部的阿里、那曲地区也应包括在内。它们也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马鬃山地区是最典型的黑色戈壁。整个戈壁滩都是黑色的,沙砾上的沙漠漆反射着傍晚夕阳的余晖,零零碎碎地闪烁着,仿佛繁星颠倒。黑色的戈壁有大量的砾石,缺乏光泽和湿润感。它又亮又黑。老祖先过去在马鬃山放牧生活。他们吃牛羊肉,喝马奶酒,穿兽皮做的衣服。闲暇之余,他们可能无意中打发了时光,或者崇拜和祭祀了自然、生物、天地、图腾,用石头当笔和纸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狩猎、放牧、驯养。哪里有岩画,哪里都是向阳面。古代游牧民族在避风、防晒的平坦岩石上用凸凹雕版雕刻岩画。可想而知,在遥远的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没有专门的房屋和谷仓作为牧场。避风和防晒的山丘可能是它们的冬季牧场或谷仓。他们依偎在牲畜旁边,在寒冷的夜里取暖,或者生起篝火,烧烤牛羊肉。他们在开心的时候,带着感情做岩画,用象形和认识的方式传递一些信息,记录日常生活,表达一种关系。有岩画的地方,人口相对集中,也是游牧民族聚集、休息、娱乐的中心。
岩画就像画在崖石上的历史书。中国历代的书籍往往只记录各代皇帝的生活,很少反映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这些岩画,就像记载普通游牧民族的史书一样,保存了所有这些过往。它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用这些简单朴素的线条,把古代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现代人面前。马鬃山岩画分布广、数量多、跨度长。它们不仅包括早期狩猎时代和游牧生活的内容,还包括晚期和近期的生产生活图片,甚至古代难以破译的神秘符号。除了动物,还有狩猎、人物舞蹈、神的形象、放牧、骑士、战车、石刻等等。特别是马鬃山“劳道虎都格”中发现的神秘符号岩画,在中国乃至世界岩画史上都是罕见的。大部分岩画形成于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最新的岩画也形成于隋朝“帝开”时期,甚至是古代的几万年。马鬃山石是古人苦心雕琢、绘就的杰作。马鬃山岩画是古代游牧民族生活和文化的见证,为研究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戎、羌、大岳、乌孙、匈奴、突厥等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走进马鬃山,走近岩画,我们为祖先的创造而自豪。
走出马鬃山,回到城市的喧嚣,我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岩画是人类童年歌谣的朴素音乐,是早期艺术的磕磕绊绊的足迹,是人与自然长期博弈的生动现实场景。古人以石为笔,以石为纸。虽然岩画的线条很简单,但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想象力来理解石头上画的是什么。岩画,几千年前人类文明的遗产,似乎是祖先有意留下的讯息。它们穿越时空,是远古游牧民族的遥远呼唤。他们雕刻石头,一次又一次地与我们进行深刻而真诚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