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窑的历史溯源
此时,长沙潼关,一个丘陵古城村里,燃起了熊熊大火。窑工沿山势挖出龙形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这次烧制使长沙窑不可磨灭,长沙窑成为世界釉下彩的烧制之地,开创了陶瓷工业的伟大时代。
此前世界上只有青花单色瓷器,长沙窑的技术人员在瓷器上创造了多种釉下彩,尤其是红色。唐代长沙窑中的红惊,虽然少见,也许是偶然,但毕竟是堂堂正正的生出来的。当时长沙窑生产的器皿,上面都是诗词、谚语、广告的书法。几年前,文博先生的前辈肖湘先生撰写了《唐诗弃子》,研究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看完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因此,肖翔老师成了中国瓷诗的首席知音。
长沙窑瓷器的制作工艺有浮雕和彩绘,彩绘作品题材多样。特别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反映北方生活和西亚文化的瓷器都是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古城和村庄里生产出来的。如骆驼、大象和胡人骑射。瓷器上用阿拉伯语写着“上帝是伟大的”。当时长沙窑瓷器从湘江起航进入洞庭湖,沿长江航行至非洲。可见,在唐代,长沙就已经将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到了南亚和北非。东欧和西欧长沙窑瓷器的发现,成为千年友好交往的铁证。
唐朝末年,长沙窑在面对越窑、邢窑等外地瓷器时,总是扬长避短。比如窑工在胎土不如其他厂家的情况下生产市场上没有的瓷器玩具,生产网滴油灯等供湖区工作生活用的小产品。并且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随意制作,始终走一条很便宜的生产销售路线。在市场上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点也不自大,一点也不固执,表现出灵活实用的智慧。长沙铜官窑的主要成就是釉下彩有了很大的突破,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色釉和雕、画或贴花工艺,为后世瓷器的装饰开辟了一条新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铜官窑大量使用文字进行装饰,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这个网站展示的是唐代长沙铜官窑的诗词,其正面的草书是“方寸之人,不求名利”,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唐代的墨迹很少,但在长沙铜官窑的很多器物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唐字迹,尤其是在长沙铜官窑的捧壶上,这对当代学者研究唐代人物乃至社会生活史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