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除夕夜有多古老?
除夕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在夏历中也被称为腊月三十。除了旧布就是新的。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除夕”,那一夜叫做“除夕”。人们经常在除夕通宵,这被称为守岁。苏轼有《守岁》:“儿逼不睡,夜乐。”
除夕的由来
先秦时期的淘汰。据《鲁春秋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鼓驱赶“瘟神”,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据说最早提到“年夜饭”这个名字的是西晋周初写的《地方风俗》等史书。
除夕习俗
除夕夜。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做饺子,南方人做年糕。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年糕的声音像“年糕”,这些都是好运的好兆头。
王安石《一月天》诗说:“鞭炮声中,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总以新桃换旧桃。”《梦梁璐》卷六:“十二月终,俗曰‘月穷日,年过’,谓之‘除夜’。大大小小的读书人,扫大门,收拾住户,换门神,挂铃铛,钉桃符,贴春卡,祭祀租户。晚上准备香花祭品迎接神灵祈求新的一年平安。”《万历·嘉兴府志》:“腊月,村民用朱墨涂脸,城内起舞,行古傩仪。除夕之夜,义门神、符涛、春铁、井(石围)皆封,设鞭炮烧紫,酒果欢聚,通宵敲锣打鼓,称为守年。”除夕守岁始于南北朝。(梁)许诗《妻坐夜看晚年》:“我不十分多情,饮不尽。酒里的桃子,粽子里的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烧灰。不要怀疑你的寺庙的重量,晓光会敦促你。”除夕夜仍有“辞旧迎新”和给“压岁钱”的习俗。《燕京岁时》:“除夕穿绣袍竭亲友者,谓之辞。家人打掉长辈,也叫听天由命。新婚夫妇一定要去岳家辞官,否则就是不敬。”“把彩色的绳子穿起来,编成龙,放在床脚,就叫压岁钱。长辈给孩子的也叫压岁钱。”
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吃饭,闻起来像是一家人团聚过年。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不能动,因为这条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年年有余”,象征着来年“富贵吉祥”。属于一个摆设,不能碰。
除夕的高潮是年夜饭后长辈给“压岁钱”。接下来贴春联和门神,关上门。直到初一早上我才开门去“接财神”。接下来全家熬夜到凌晨。
除夕夜的灯整夜不灭,俗称“光年”。
除夕的传说
春节传说之一:熬夜过年。
守岁是旧年最后一夜熬夜迎新年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忍年”。探究这一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物散布在山林中。人们称他们为年。它的外表狰狞,本性凶残,专吃鸟兽和昆虫。它每天都在变口味,从磕头虫到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那就是每365天去人们集中聚居的地方品尝新鲜的食物,出没的时间是天黑以后,黎明时公鸡一叫,就回到山里。
确定了年肆虐的日期后,人们就把这个可怕的夜晚当成了一个关口,称为年,想出了一整套关闭大年初一的办法:家家户户在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关好火,把炉子打扫干净,然后把所有的豇豆捆起来,把房子的前后门封好,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个晚饭是不确定的。除了要请全家人一起用餐,以示和谐团聚,还要在用餐前祭祖,祈求祖先的保佑,平安度过一夜。吃完饭,谁也不敢睡,坐在一起聊天壮胆。渐渐养成了除夕不睡觉的习惯。
守岁之风兴起于南北朝,梁代不少文人都有守岁诗。“一夜连两年,五小时分两年。”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彻夜守夜,象征着赶走所有邪恶的疾病,期待新的一年好运。这种习俗代代相传。
春节传说2:万年造历论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万年的年轻人,看到当时的节日比较混乱,就有了一个精确设置的计划。但是他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在山上砍柴砍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影子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日晷来测量一天的时间。后来悬崖上滴滴答答的泉水启发了他,他开始做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久而久之,他发现每三百六十天,四季会循环一次,天气的长短也会重复。
当时的国君叫祖逖,经常被变幻莫测的天气所困扰。知道了一万年后,他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帝,向祖逖解释了日月运行的真相。祖逖听后很高兴,觉得有道理。于是我离开万年,在天坛前建了日月亭,又建了日晷台和漏壶亭。我希望我能精确地测量太阳和月亮的规律,计算出早晚的准确时间,并创造出一种历法来造福世界人民。
有一次,祖逖去了解万年历的进展。当他登上日月神坛时,他看到天坛旁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360,从头再来。
草木分四季,一年有十二圈。
得知万年历被创造出来,我亲自登上日月亭探访万年历。万年指着天象对祖逖说:“现在十二个月了,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请为君造节。”祖逖说:“春天是一年的第一年,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经过多年的长期观察和精心计算,他算出了准确的阳历。当他向他的继任者展示阳历时,他被银须覆盖。君主深受感动。为了纪念一万年的功绩,他把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把它命名为日月寿星。以后过年的时候人们会挂上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第三个传说: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约1000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历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集》、《燕京岁时年谱》等著作,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符涛”。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有一个鬼世界,里面有一座山,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一鸣,夜游的鬼魂就会赶回鬼域。鬼域之门位于桃树区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分别叫申屠和雷宇。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一些不自然的事情,申屠和雷宇会立即找到它,抓住它,用芒草做成的绳子绑起来,送给老虎。所以世界上所有的鬼魂都害怕申屠和雷宇。于是人们把它们雕刻成桃木,放在家门口,以辟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把申屠和雷宇的名字刻在红木板上,认为这样做也能消灾。这种红木板后来被称为“符涛”。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红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杀煞之意,二则表达美好祝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他们还在象征幸福和好运的红纸上写对联,并在春节期间贴在门窗两侧,以表达人们对来年好运的良好祝愿。
为了祈求家族长寿,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持着贴门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了两个门神,所有的妖怪都会害怕。在民间,门神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认为长相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气质和非凡的技能。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捉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钟馗,这个被人们推崇的捉鬼人,就是这样一副奇怪的样子。所以民间的门神总是怒目而视,面目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兵器,随时准备与胆敢上门的鬼怪作战。因为中国房子的门通常是两个相对的,所以门神总是成对的。
唐朝以后,除了和,人们还把唐朝的两位武将秦和尉迟恭当作守门人。相传唐太宗生病,听到外面鬼叫,彻夜不眠。于是他让两位将军手里拿着武器到袖手旁观门口,第二天晚上就没有鬼魂骚扰了。后来,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种习俗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