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出现
物质资源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生活活动来创造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关心自己的生产成果与生产这些成果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比率,讲求效率,努力少投入多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计划,同时对劳动成果和劳动成本进行观察、计量、记录、计算和比较,从而产生融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会计。起初,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部分。是制作人除了制作时间之外,通过记忆或者简单的记录记录下来的。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工艺日
(二)会计的发展和计算。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节约劳动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对会计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会计逐渐从早期简单的记录和计算实物量发展到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会计技术和方法是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广泛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而逐步完善的。纵观会计的发展,会计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1.古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阶段是指从会计到65438+50年代这一时期。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就出现了“会计”一词,出现了为王朝服务的会计,如“四会”。当时会计的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零星记录,又有年终综合核算。通过当年的会计核算,正确评估了王朝的财政经济收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了正规的会计报表和会计账簿,实行单一式的收付记账。对“会计”二字也有精辟的解释,如战国时鲁的孔子:“做官不过是个口味问题,不过是个会计问题。”到了宋代,出现了“四栏式存货”,即管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期初余额和新增收入以及现代会计术语中的当期收入)并被驱逐(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当期现代会计)
(三)现代会计阶段
现代会计阶段主要是指从65438年50年代意大利复式记账法的出现到90年代末第一份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研究公报”的出现这一历史时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现代会计形成的标志是1494。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恰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专门论述复式簿记的书——《技巧、几何比率和比例概要》。其中有一章专门论述簿记,对复式记账法和借贷记账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和总结,标志着现代会计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以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出现,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出现在经济金融活动中。1854年,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学院在英国苏格兰成立,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相关的会计理论和学说。明末清初,龙门帐是在“四栏盘点”的基础上设计的,在规模较大的作坊手工业中,设置“帐房”,设置帐册,考核费用,点缀成本。清代学者焦循所著《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的解释是:“零零碎碎算之为计,和之为和。”
(四)现代会计阶段
或者说会计实务进入了快车道。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大量股份公司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反映和传递信息外,还必须计划、控制、分析和参与经营决策。随后,传统会计又分为主要向外界提供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和服务于内部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和会计的结合,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操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会计工作。为了适应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继制定了许多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加强会计工作的组织性、规范性和指导性。1985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使我国的会计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从1992颁布了《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并于2003年7月1993日起实施。这表明我国在会计法规体系、宏观会计管理模式、会计重要原则和一些主要会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并逐步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势在必行。2006年,财政部在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发布了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从理论到实践步入国际轨道。此后,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和解释相继出台,丰富和完善了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总之,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促进了实践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