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背景深厚,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主要方面。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缓慢,有时需要很长时间人们才能感知。但是,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和剧烈,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疆域、行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牧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速度远远快于自然地理因素。当然,这两个方面是互动的,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1,地区,行政区域

秦朝到清朝的疆域,是鸦片战争前清朝最繁荣的时期。秦汉实行郡县制,唐代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主要为陆州县三级制,元代为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州县。

2.国籍和人口

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中国的版图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巩固的。公元初有6000多万人,几经沉浮,到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人。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迁徙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和地貌

一些湖泊已经消失或发生了巨大变化;水道和水系的变化,如黄河改道和海河水系的形成;海陆变迁,有的沿海地区相继成为陆地,有的落入大海;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与破碎地貌:沙漠扩张或范围变化等。

4.气候

气温变化反复多次,从冷到暖,从暖到冷;湿润状况的变化,从湿润到逐渐干燥,加重了干旱。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连续持久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文化是唯一没有中断和延续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完整而辽阔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益完善的体系,这种长时间的持续,赋予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自信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中国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一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依托于黄河、长江,有着广阔的回旋余地。历史一再表明,当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南征时,当中原王朝失去黄河流域时,它可以延续自己基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文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西晋、北宋灭亡,然后东晋、南宋分别在东南角建立,并且都延续了100多年。正是因为这种大的回旋余地,中国文化才不同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古代文化,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要么被取代和中断,要么被湮灭和消失。

2.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进而不断融合中国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匈奴、鲜卑、颉颃、契丹、辽、金等中国的少数民族,最终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中国文化,融入了她的血液。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和同化是保存和延续一个独立的古代文化体系的先决条件。

3、保守封闭。

中国文化是在一个三面陆地,一面向海的相对封闭的地区发展起来的。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很容易产生隔离机制,阻断中国与外界的更多接触。再加上优越的内部自然条件,他们几乎完全自给自足。此外,由于农业文明早熟,周边地区相对落后,一直以“中国”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意主动与外界打交道。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张骞开创了“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但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到了近代,他们采取了越来越闭关锁国的政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中国在近代未能吸收和容纳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