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大学美术专业的课程中,“色彩”是什么意思?
如果学的话,会具体讲一下色彩的课程和搭配方法。反正有很多。
色彩学的定义
在人类的古代遗迹中,颜色的使用由来已久,但直到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棱镜后具有七色光谱,颜色的科学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16 ~ 17世纪期间,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研究很多,包括德国物理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发表,20世纪美国芒塞尔的出现,导致了对颜色的研究。
生活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包括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那什么是“色”?最简单的来说,光照射到物体上,让视觉神经有感觉,但是彩色是存在的。さ.而颜色的定义也因为用途不同而有自己的定义:
化学家:染料、颜料和其他物质的特性。
适用范围:颜料、油漆、染料等的制造商和用户。
物理学家:光学领域的一种现象。
适用范围:光学仪器制造。
心理学家、生理学家:表示观察者意识到的意识。
无论扮演哪个角色,想要对颜色有所了解,就必须了解颜色的三要素,光和色感,光和颜色的三原色,颜色的三个属性,颜色的表征,颜色的变化和颜色的恒常性等。
颜色由三个要素组成:被观察的物质、光的存在和观察者的感觉。只是因为在没有物质和光的时候,如果你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你不会感觉到颜色的存在,如果你闭上眼睛,我相信你也不会感觉到颜色的存在。所以,要进一步了解色彩的构成要素,不妨从物体与色彩、光源与色彩、观察者——人与色彩的关系入手。
物体与颜色——当光线投射到物体上时,根据物体的类型和结构,部分或全部可见光被反射、吸收和透射,从而表现出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由三个基因控制:反射、吸收和透射。比如太阳光照射时,全反射(无序反射)时是白色,光被完全吸收时是黑色,透过时是透明的。描述:反射:当光线照射在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反射角和入射角在同一个观看平面,称为反射,视觉体验产生质感。所有光线的反射可能是不透明的或镜面的。吸收:如果光部分透射,部分吸收,失去部分可见光谱光,物体就会呈现半透明的颜色;如果光线被完全吸收,就会呈现黑色、不透明。透射:光照射在物体上时,除了极少量的反射光外,几乎所有的光都是透明的,物体是无色透明体。散射:当光线照射到含有颗粒的纤维或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时,光线的反射角度会发生角度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散射。
在光源和色-色的存在中,光的照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进化史早期,人们一直习惯于阳光的感觉,现在仍然是以阳光为基础。但在夜间,有人工光源(如电灯、荧光灯、汞灯、钠灯、油灯、煤气灯等。),由于光谱特性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导致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色调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显色。
由于受自然光源、颜色、时间、天气、观测方向、季节、地理位置的影响,对颜色的评价非常不方便,所以简称为国际照明委员会(CIE)。1930中设置了各种非常接近自然光的标准光源。
解读光——人的肉眼,虽然由于个体之间的敏感度差异;但是肉眼对颜色的感知仍然是一台非常精致的测色机,同时还需要有光源。以太网太阳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射线。在电磁波谱中,可见光波的波长只占很窄的范围。从大约380 nm到760 nm (1 nm = 10-9m),它们的颜色分别是380 nm到430 nm的紫色、430nm ~485nm的蓝色、485nm到570 nm的黄色、585 nm到610 nm的橙色和665438+。因为每个人对光的感受不同,所以光的波长和太阳光的亮度——光谱,稍微定义为380 nm到760 nm的可见光波长,根据波长的不同,亮度也不同。可见光在中间区域较亮,在两端较弱。视觉所感知的波长的亮度和暗度也是有区别的。比如555nm的黄绿色在亮的地方最亮,510nm的蓝绿色在暗的地方最亮。这被称为普基尼现象。
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一般来说,色光混合时,会因为光量的增加而产生明亮的感觉。这种颜色和光的混合被称为加色混合或正混合。然而,当染料或颜料混合时,颜色通常会变暗,这被称为减色混合或负混合。三原色用于减色法混色时,如果每种颜色的吸收适当,最终会变成黑色;在加色混合的情况下,如果光的强度合适,最终的光会很白很亮。
人眼的视觉感知-人眼感知的颜色通常可分为两类,如下表所示:
┌·怀特
┌非彩色┼灰
│ └黑
彩色泽塔
│┌纯色
└ Color┤
其他常规颜色
根据物理学,白色、灰色和黑色仍可视为颜色。白色包含了几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的振动,也就是色光的定量混合,是统一的复合体。经过物理全反射,当然我们的眼睛是检测不到的,所以真的不能说是颜色。黑色是外界刺激,根本达不到我们眼睛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黑色得不到周围物体的衬托,那么黑色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色环直径两端的颜色是互补的。两种互补色的适当混合就光而言是白光,就色素而言是黑色或灰色。
根据Young -Helmholtz的假说,视觉感知中有三种基本的颜色感知视神经。光传到视神经,刺激大脑产生颜色的感觉,而这三种光谱元素就是红、绿、蓝的感觉,合称为光的三原色。
为什么叫光的三原色?把红绿蓝三原色混合起来就是白色。此外,通过其他物体的反射或透射可见的红、黄、蓝混合成黑色,也就是三原色。此外,在颜料中的应用一般是红、黄、蓝颜料的混合,导致反射光减少,呈现黑色和接近黑色的色调。颜料中的红、黄、蓝三原色中的两种混合会产生绿、紫、橙的色调,这是二次色。现在用黄(Y)、红(R)、蓝(B)的代码表示,其二次色的导数为Y+R = O,Y+B = G,B+R = P。
色彩的表现——色彩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前都是用传统的名字命名,比如金、银、秋色等。随着社会的发展,颜色越来越多,传统的颜色表达方式已经不能正确表达了。然后随着色卡和色样的使用,色样很容易被染色褪色。所以更具有科学性、归纳性、光学性的研究和展示。略落后:
(1)定性表示法——颜色命名法。
(2)数量表示-1。感觉法(三属性法)。
2.物理方法。
颜色命名方法和颜色表示方法通常与颜色确定方法一起在自动化中使用。例如,美国目前使用的ISCC-国家统计局方法是由美国国际社会颜色委员会制定的,并由美国国家标准局汇编。
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表达和基于自然的颜色。颜色可以通过概念来传达,但它们之间没有特定的数值关系,比如黑色、深色、中灰、浅灰和白色,或者是它们的色相之前的亮度或颜色修饰语。所以很难科学处理。以日本工业为例,大约使用500 ~ 1200色名。
感觉的方法——也就是它的三个属性的表征。根据标准色票对比色名,用肉眼对比,可以使色名表达正确,在工业上有很大用处。代表性的颜色系统有奥斯特瓦尔德系统、芒塞尔系统和日本颜色研究所系统。这三个系统都用三个数字或标记来表示。这三种方法适用于表面颜色均匀的物体,如染色物体、彩绘物体和陶瓷物体,但不能表现出透明和半透明的颜色。
物理颜色表示法-1931年CIE(Commission intuition de ' l e ' Clairage)或ICI(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制定了用数字图案定量表示颜色的物理测量方法,解释如下:
物理表现原理:物体的颜色用光谱反射率来表示。颜色出现在受太阳白光照射的物体表面,由于它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的特定波长部分,给人以特殊的颜色感觉。属于灰色无彩色系列,是均匀吸收视野内所有波长后获得的色彩感觉。
光谱反射率曲线显示,400nm-750nm之间的各种波长的光照射到白色表面和有色表面,白色表面的反射光强度为100,其他白色以相对于此的百分比表示。这种表示法很容易理解,当已知结构的染料在特定织物上染色时,可以增加或减少染料的配色和浓度。但是,对于特定的光谱反射率曲线的颜色,仅限于一种颜色,反之,对于某一种颜色,足够的光谱反射率曲线有无限多种组合。而且由于显色的问题,必须使用标准光源作为测量光源。
(1)X,Y,Z表示法:通过物理测量来表示数值的方法。x、y和z用于表示从三原色刺激导出的反刺激值,然后引入色度坐标。三刺激值可以从光谱反射率曲线计算出来,其计算方法有等间隔波长法和选择波长法,可以准确地表示颜色。此外,例如,三刺激值的X和Y可以被转换以表示X-Y色度图上的色度坐标。
(2)U*V*W*,Lab法:由X-Y-Z法发展而来,使两种颜色的色差符合感知上的差异,使用色度坐标空间中的颜色表示方法。如果复习一下颜色和标准色的差距,也就是所谓的色差,就方便了。色差(△ E)相当于标准色与样品色空间的几何距离,用数值表示。至于色差的单位,一般用NBS单位的色差。
颜色的测定方法有:
(1)目测比较法:
一种并列比较法:用肉眼比较样品和标准品的颜色。这时候要注意样品的材质,并排的方向,照明光源。
B.混合等色法:以白色标准光源为基准照射样品,然后根据光量的加减将三原色混合,得到与样品同色的光。
(2)光电比色法:
A.刺激值法。
B.比色法计算方法。
异色性也可称为同色异谱、同色异谱或同色异谱,也可简单定义为:双色刺激在一定的参考光源下(一般指模拟平均太阳光→D65)具有相同的色貌,但在一定的两种光源下(如钨丝照明→A)具有不同的色貌(即所谓色差)。在应用中,它的颜色变化对于颜色相关的工业是重要的(例如;印刷、纺织、油墨、塑料、彩电、照明、建筑、艺术等。)往往在色彩质量管理上造成很大困扰,甚至因拒收和赔偿而在提高生产成本上遭受严重损失。因此,色差的评价是颜色检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颜色检测技术而言,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有:
(1)目测法:使用多光源标准配色灯,观察色样对在不同标准光源下的颜色或色差变化。
(2)反射率曲线法:根据物体颜色的反射率曲线(或对于透明物体为透射率曲线)的交点,判断颜色变化的大小,即交点越多,颜色变化越小。但至少有三个交点,即变色对的色差越大,其反射率曲线的交点就会集中在三个交点上。这三个交点分别是450nm、540nm和610nm,称为气压中心波长。
就定量方法而言,常用CIE L*a*b*、CMC等色差公式计算色样对在不同光源下的色差,以评价色样对的颜色可变性。
颜色恒常性也可称为同色光谱或颜色恒常性。它的相对特征是颜色的非恒常性,即同色异谱。颜色恒常性和颜色变化是同一物体的两面,所以容易混淆。简单的区分方法是:颜色恒常性是指单一颜色刺激,而颜色变化是指双色刺激。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颜色刺激在一定的参考光源和其他光源下具有相同的颜色外观,则称该颜色刺激具有颜色恒常性。每个色觉正常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相同的体验,那就是大多数自然物体在不同的自然光下颜色外观都是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颜色恒常性。然而;由于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其人工颜料或油墨和光源或照明日益增多且种类繁多,大大提高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恒常性。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色彩应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