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了,为什么大家都吃春饼?
立春吃春饼是一种习俗,起源于唐朝,意为迎接春天。
立春吃春饼也叫“咬春”。因为在立春,当春天重返大地时,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芽,人们很早就开始尝试,所以古人将时令蔬菜用面团包裹,卷成卷,蒸或炸,并命名为春饼,象征着农作物的丰收,也是春天的象征,并相互赠送,以迎接春天的到来。传说吃春饼和包在里面的各种蔬菜,会让农畜兴旺。有些地区认为吃用芹菜和韭菜包裹的春饼会使人更加努力工作和长寿。
最早的春饼是和合食放在一个盘子里的,叫做“春盘”。春节的记录见于周初的《地方志》:“俗人无日祝寿,去潘。五心人,故怒五脏。”这里的五辣是春菜。《四季宝镜》中说“立春会有萝卜、春饼、生菜和春盘的日食。在唐宋时期,春节出现在立春日。
立春吃春饼和生菜是立春习俗之一,俗称嚼春、咬春或品春。在立春吃春饼意味着迎接春天。
据记载,宋代宫廷的荠菜、春饼是丝绸、金鸡、玉燕,极为精美,每菜价值万元。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在1种扁锅上抹上细面做成极薄极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油炸而成的春卷(也叫春盘)。春饼和春卷在古人眼中是春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