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x0d\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名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擅长画竹、奇石,画论、书法理论也有突出见解。他是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如黄庭坚之名;他的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婉约之词。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都是豪放诗人。黄庭坚、秦观、晁、都是他培养、奖励和推荐的。故称苏门四学士。\x0d\他的父亲苏洵,就是《圣紫晶》中提到的二十七岁开始生气的“苏”。苏洵很晚才发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苏轼回忆起童年随父求学的经历,觉得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当然,如果没有苏洵的刻苦学习,苏轼从小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好的导师,更不可能“学通经史,那是属于每天几千字的事”,更不可能有未来的文学大师。\ x0d \ x0d \嘉祐元年(1056),虚岁21岁的苏轼第一次离开四川去北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次年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忠论》获得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成为秀才。\x0d\\x0d\嘉佑六年,苏轼参加了通常称为“三年京检”的语文中专考试,进了三等,被授予凤翔府判官。后来,父亲在汴京去世,丁回到了家乡。熙宁二年(1069),任满后回朝,仍赐职。\ x0d \ x0d \寿司离开北京好几年了,朝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申登基后,任命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初很欣赏他的欧阳修,都因为不同意新国王安石推行新法而被迫离京。朝野的旧雨褪去,苏轼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岁时看到的“太平盛世”。\ x0d \ x0d \苏轼在回京途中看到新法对普通百姓的损害,于是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于是写了一封反对的信。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和他被迫离开北京的老师朋友一样,不允许他们留在朝廷。于是苏轼要求释放,被调到杭州服将军刑。\x0d\\x0d\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期结束后,他被调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在那里他被任命为周知。\ x0d \ x0d \这样持续了十年左右,苏轼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灾难。当时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写诗讽刺新法,“谤君”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x0d\\x0d\苏轼在狱中度过了103天,几乎处于被斩首的边缘。幸亏北宋毛统治时期实行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应永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卑微,而此时的苏轼经过这次牢狱之灾已经心灰意冷。在业余时间,他带领家人开垦荒地和农场,以帮助维持生计。“东坡居士”的绰号就是在这一刻给他起的。\x0d\\x0d\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由于路途遥远,旅途劳累,苏轼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远,路费都用完了。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返回常州时,宗申去世了。\ x0d \ x0d \哲宗即位,太后听政,新党势力瓦解,司马光重新启用。于是苏轼在1998年被礼部召回朝鲜当医生。前半个月升驻跸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于是升翰林学士。\ x0d \ x0d \俗话说“北京官不好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打压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废除新法,认为他们不过是与所谓“王党”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建言献策。\x0d\\x0d\苏轼既不能容忍新党,也不能原谅旧党,于是要求再调。作为龙图阁学士,他在阔别16年后再次前往杭州担任府尹。苏轼在杭州兴建重大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旁筑起堤坝,就是著名的“苏堤”。\ x0d \ x0d \苏轼幸福地生活在杭州,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的第六年,他被召回朝鲜。但很快就因为政见不合被释放到了颍州。元佑八年(1093),新党再次上台。他被贬为徽州安置,后以“讥诮先朝”的罪名被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家、彰化军安置。惠宗即位,调任连州安置,任副特使兼永州安置。第三年(1101),傅园被大赦,恢复为晁。回北途中死于常州文中,谥号。66岁的时候。\ x0d \ x0d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x0d \ x0d \苏轼的文学观与欧阳修一脉相承,但他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尚自然,摆脱束缚,“法度创新,外放妙理”。他认为作文应该“像流水一样,一开始没有确定的质量,但总是做你应该做的,总是停在你停不下来的地方。”“自然文理,体态丰盈”的艺术境界(《谢谢老师的书》)。苏轼散文作品丰富,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风格简洁流畅,奔放不羁。施德宏《后记东坡(左右)池记》说:“其文笔潦如水,其浪自然写。”苏轼与欧阳修并称为“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x0d \ x0d \苏轼一心升官,黄庭坚、秦观都出了他家。\ x0d \ x0d \苏轼诗约四千首,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笔法多变,浪漫色彩浓厚,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谢朓《原诗》说:“苏轼诗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万物,皆得神来之笔。”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从昌黎到东坡益达,是一代人的壮观景象。特别是够不着的,天生健笔,凉如悲梨,赶紧一起剪。有一种必须达到的隐藏的感觉,表现出来没有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是李、杜之后的大家族,不如李、杜。”\ x0d \ x0d \苏轼词340余首,突破了写男女情爱、离别情怀的狭隘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拓展到词学领域,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驾齐驱的豪放词派,拓展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诗与诗的界限,为词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开创了豪放派词坛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家轩序》说:“字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 x0d \ x0d \苏轼还擅长书法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曾师从晋、唐、五代名家,拜王僧虔、李咏、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为师,自成一家。紫云:“我不可能出了一本书”;又有云:“要创新,不练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笔力脱俗,不如老板自然”;又云:“到了黄州,笔力甚大。”晚年受海外风浪影响。此外,他的学识、胸襟、学识处处出众,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书法风格丰富而天真,你可以通过看他的书法想象他是一个人。人和书互相尊重。当时,他的兄弟,子侄于、麦、郭,以及好友、赵灵都向他学习。后来清代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张之洞等历史名人也向他取经,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本朝善书者,以(苏)为先。”\x0d\\x0d\苏轼在画中画墨画竹,比文学更凝练,有舞蹈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到顶。我问:为什么不分段分呢?说:竹生时,为何一根一根生?”他还擅长制作古树和奇石。米芾也说:“用枯树做树枝,无故弯曲;石头是硬的,而且奇怪不合理,比如他胸前的凹陷。”可见他的画很奇怪,想送很远。他的书画理论思想突出,画论影响深远。如重视神似,提倡画外之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式的雷同和程式的限制,提倡“诗画的统一性、艺术性和清新性”,明确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存的书籍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谢谢老师的论文》和几篇《祭黄随笔》。幸存的画作有《古木奇石》;近几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卷》也是他的作品。\ x0d \ x0d \宋代苏轼在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