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艺术的发展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它最初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群人文主义者为了复兴希腊时期的戏剧传统而创造的一种音乐形式。除了古希腊戏剧,还有世纪推理剧和假面剧,最直接的渊源是文艺复兴后期兴起的牧歌。佩里1599年作曲的《达芙妮》(失落)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歌剧,佩里1600年作曲的《欧律狄刻》是现存最早的歌剧。这两部歌剧已分为咏叹调和朗诵,但整体上并不成熟。蒙特威尔第于1607年创作的《Flo》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歌剧。作者用了相当现代的管弦乐队为该剧配乐,用不协和来烘托气氛,表现矛盾。在他的歌剧中,独唱(朗诵、咏叹调)、二重唱、管弦乐队和舞蹈融为一体,为剧情服务。蒙特威尔第认为歌剧的音乐应该表达人类的深刻感情,并与歌词的含义相一致。鉴于他在歌剧体裁中的基础性作用,蒙特威尔第被誉为“现代歌剧之父”。
此后,威尼斯歌剧学派应运而生。1637年,威尼斯开设了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诺剧院,使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的沙龙,受到了更广泛的市民阶层的青睐。半个多世纪后,威尼斯开了十几家歌剧院,大批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和剧作家为其创作音乐和剧本,其中塞斯蒂、卡瓦利等人声名远扬。这一时期的威尼斯歌剧场景有时奢侈到了夸张的地步,用灯光、道具、布景等手段来烘托剧情。
与此同时,17世纪中期,以A. scarlatti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也发展并主导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百年。这个音乐流派特别注重人声美在歌剧中的作用,使得声乐独唱的水平空前提高,强化了歌剧的主旋律风格(即与复调、多旋律特征相反的单一旋律风格)。当时的A—B—A已经固定在A-B—A重复的三声部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素材时,演唱者可以随意添加装饰音和花腔,以显示自己的唱功和技巧。斯卡拉蒂的歌剧旋律优美亲切,他选择不同的唱段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他在重视人声的同时,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采用高度程式化的作曲手法,使情节相似的剧目可以使用相同的配乐;它是歌剧《序曲》(也叫《辛福尼亚》)开幕前的第一个器乐合奏,由快-慢-快三个部分组成。他建立的典型的歌剧形式被称为歌剧系列。歌剧中注重人声的特点,导致了阉割歌手(幼年被阉割的男歌手,嗓音高亢、华丽、富有弹性)在欧洲的广泛使用,但后来出现了单纯追求“美声”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倾向,最后走向衰落(后来因为剧情雷同单调,观众只听卖弄技巧的咏叹调,根本听不到朗诵)。
至于罗马歌剧院,因为它位于教廷的中心,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它百般迫害。最致命的是,1697年,教皇英诺森十二世下令关闭并拆除罗马最大的歌剧院Tor di Nona,并宣布从此在教皇领地内禁止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一蹶不振。
2.早期法国歌剧的发展
法国歌剧的鼻祖无疑是乔万尼·巴蒂斯塔·吕利(1632-1687)。此人原籍意大利,被贵族带到巴黎。他从宫廷乐师做起,不出几年就掌握了宫廷歌剧的上演权,成为法国音乐之王。他将意大利歌剧移植为适应法国国情的艺术形式,并将当时法国宫廷提倡的舞蹈(芭蕾)艺术融入歌剧之中。同时,他用歌词充分表现了法国诗歌优雅独特的魅力,服装非常奢华,炫耀了当时法国的繁华。大部分情节表现出对王权的推崇和赞美,这些都打上了法国贵族的意识形态的烙印(而不是其他国家那样的公民色彩)。
18世纪,宏伟华丽的巴洛克歌剧开始向简约实用的洛可可风格转变。这时,出现在法国歌剧界的杰出人物是拉莫。他对传统的法国歌剧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使唱腔、歌词和配乐更好地为剧情服务。他的《Catos和Bolux》成为18世纪法国最常上演的歌剧。
3.早期德国歌剧发展史
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1618-1648三十年战争主要是在德国土地上进行的,导致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萎靡,土地分割,使得本应是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得不到发展。土地的分割使得许多小领主无法自己建造歌剧院和组织大型歌剧,而许多热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居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项艺术在意大利流传开来。
1627年,徐慈(1585-1672)创作了第一部德国歌剧《达芙妮》,德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歌剧艺术,徐慈于1609、1628年赴威尼斯学习音乐,师从蒙特威尔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一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了德国音乐。他的音乐在情感上充满了德国特色,他成为了德国巴洛克音乐的鼻祖。许慈的学生凯泽和库西也成为了德国歌剧的中坚力量。1687年,德国第一个歌剧院在汉堡成立。汉堡没有遭受三十年战争的打击,而是加入了垄断波罗的海贸易的汉萨同盟。它的工商业非常发达,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它是当时德国歌剧的唯一天堂。然而,当时致力于创作德国歌剧的作曲家只有少数,如凯泽、库西、马特森等。此外,德国人认为意大利为歌剧制造太监歌手是残忍的,所以他们不得不从意大利“进口”太监,这阻碍了德国歌剧的发展。1738年,汉堡歌剧院被迫关闭,早期的德国歌剧在与意大利歌剧的对抗中惨败。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在莫扎特的笔下,德国歌剧才迎来春天。
4.早期英国歌剧发展史
17世纪上半叶,英国也处于动荡之中。主要由清教徒(致力于消灭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加尔文主义新教徒)组成的资产阶级新贵族,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内战,在反王斗争中占了上风,夺取了政权。清教徒的加尔文教义宣扬禁欲,并试图避免所有世俗的快乐。音乐被认为是引诱人们享受“危险”快乐的邪恶手段,因而被禁止。歌剧传入英国后不久,清教徒就登上了舞台。他们关闭了所有的歌剧院,废除了最初的圣公会宗教仪式的音乐。英格兰陷入了沉默。
斯图亚特王朝于65438年至0658年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倒退成为英国音乐发展的转折点。珀塞尔(1659-1695)是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普赛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和戏剧配乐,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具有明显的英国公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代表作《戴》和《大垛》成为英国地方歌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珀塞尔死后,英国歌剧的发展再次陷入停滞,意大利歌剧充斥了英国的剧院。1714年,亨德尔定居英国,给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歌剧《里纳尔多》在英国很受欢迎。然而,在65438年至2008年的20世纪20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歌剧因剧本沉闷、内容空洞、情节雷同,不能适应随着贸易和殖民而发展起来的生产性市民日益增长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此时,伦敦上演了一出乞丐歌剧(约翰·盖伊的话,佩普什的歌),该歌剧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采用了通俗幽默的对话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大众的广泛好评。以亨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歌剧在剧中遭到无情讽刺,对意大利歌剧在英国造成沉重打击,亨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终因亏损而关闭。这时亨德尔将精力转向清唱剧的创作,意大利歌剧在英国的统治宣告结束。
5.歌剧改革
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发展了100多年,一些华而不实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18世纪中叶,阶级构成、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改革。拉莫尔可以算是改革的先行者,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路加的歌剧改革。他的主题是:“简单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则”;宋音乐的“真正使命”是“配合诗歌,以加强情感的表达”。在他的歌剧中,等待情节的叙事基调起着重要作用,它强化了旋律,使其具有细致的情感表达;他简化了戏剧的结构,删除了咏叹调中华丽炫耀的段落,追求朴实无华的真值表。序曲不再孤立于剧情之外,而是剧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剧中的合唱和舞蹈是随着剧情需要而存在的,不能随意增删。Gluck在录制音乐的时候抛弃了数字低音,所以它对每个声部都有清晰的现代写法。他的改革使当时腐败的歌剧艺术焕然一新,只影响了18和19世纪之交的歌剧舞台,包括罗西尼、瓦格纳在内的整个19世纪的欧洲歌剧都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
法格鲁克的歌剧形式主要是喜歌剧。喜歌剧65438+兴起于08世纪中期的意大利。1752年,意大利某歌剧团在巴黎上演话剧《管家与女仆》,引发了一场著名的歌剧爱好者之争。保守派站在维护封建贵族艺术品位的立场上反对喜歌剧,而以启蒙思想家卢梭为首的改革派则热情赞扬这一新生事物,并在同年亲自撰写喜歌剧。这场争论促进了法国歌剧的发展。1762年,巴黎歌剧院成立。这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迅速风靡整个欧洲。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也有明显的喜歌剧色彩,剧本作者是法国人。
19世纪,意大利歌剧在贝里尼、多尼采蒂、罗西尼三位歌剧大师手中再次展现了征服欧洲的魅力,尤其是罗西尼的创作,体现了意大利人流畅幽默的天性,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
至此,欧洲各国早期歌剧的发展历史已经介绍完毕。事实上,从格鲁克开始的欧洲歌剧已经基本属于现代歌剧的范畴。